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7课 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程标准学习重点核心素养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重大成就及失误,分析认识其经验教训。归纳“文化大革命”的原因、表现、过程和影响,理解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新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概括归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的成就,分析评价其重大意义。理解感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涵及影响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归纳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理解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深远影响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知识点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1)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一五”计划建设即将完成。(2)内容①指出主要矛盾: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制定主要任务: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意义: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2-(1)内容: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2)影响: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接着,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概念阐述】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1)整风运动: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曾在1942年、1950年、1957年进行过3次。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在《人民日报》发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文章,进行“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1958年8月底,整风运动结束。(2)反右派斗争:针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的问题,1957年7月,毛泽东部署反右派斗争。为此,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但在斗争过程中某些人犯了严重的扩大化的错误。(二)探索中的初步失误与调整1.总路线指导的失误(1)表现: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评价①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②总路线的影响,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特别说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主要不同(1)“大跃进”属于生产力范畴,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2)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2.国民经济的调整(1)目的:为了克服困难,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2)方针和策略①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②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3)结果①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3-②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构图解史】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史料实证】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成就与失误史料一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中,粮、棉、钢产量在1962年应达到的指标(先后提出的三个方案):粮产量棉产量钢产量方案一(1955年夏)4600亿斤4300万担1100万吨方案二(1956年1月)6400亿斤7000万担1500万吨方案三(1956年8月)5000亿斤4800万担1050—1200万吨史料二报载:《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史料三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研读](1)史料一的图表信息反映出中共八大召开之际,中央还是相对比较理性地制定目标。(2)史料二、三反映出在“左”倾思想影响下出现的“大跃进”运动的不切实际。[思考](1)从史料一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中共八大召开前,党和政府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4-提示史料一中的方案一相对保守,方案二反映追求高速度的倾向,后来调整了经济指标,反映出从实际出发,稳步前进的指导思想。(2)根据史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大跃进”运动的特点和危害。提示特点:“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浮夸风”盛行。危害:“大跃进”运动技术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环境破坏大。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事件特征影响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多快好省”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大跃进”“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一平二调”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知识点二“文化大革命”1.“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1)党内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着“左”倾错误。(2)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为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2.过程(1)发动:1966年春夏全面发动起来,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2)夺权①1967年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②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组织的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3)1969年4月中共九大召开。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阴谋夺取最高权力。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这次政变。(4)全面调整:1972年和1975年,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这些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拨乱反正的预演。-5-(5)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6)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特别说明】“文化大革命”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对经济建设造成极大的破坏,工农业遭受巨大损失,使中国失去宝贵的发展机会,进一步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3.“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概念区分】“文化大革命”与“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有两大成就:一是外交领域,二是科技领域的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这些成就是党和人民对错误进行抵制的结果,而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就。【史料实证】“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史料一1966年8月8日,中共中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规定:这场运动的目的“是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史料二[研读](1)史料一体现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左”倾错误扩大化。(2)史料二体现出“文化大革命”对人权、法制的践踏。[思考](1)根据史料一,分析“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是什么。提示阶级斗争不断扩大化;“左”倾错误不断发展。(2)概括史料二反映的我国当时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示国家的法律制度、民主法制很不健全;人民法律意识淡薄;动乱中国家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6-“文化大革命”的教训(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发扬民主,依法治国。(最深刻教训)(2)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专断。(3)要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知识点三伟大的建设成就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1)工业①基础工业建设: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我国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②三线建设: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概念阐释】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是指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三线建设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2)农业: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3)国防科技:中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4)教育卫生: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5)外交成就及意义①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从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其中,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②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③1972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④我国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微点拓展】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指1972年发表的《中美上海公报》、1978年12月的《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和1982年8月签订的《八一七公报》(美方承诺逐步减少对台湾的武器出售)。美国在三个联合公报中均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中美两国关于两国关系以及我国台湾问题的重要历史文件。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基-7-础。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就的历史意义(1)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这一时期形成的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2)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史料实证】国际格局的变迁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史料一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于条约的内容,两国的设想并不相同。斯大林希望与新中国结盟的方式和表现形式不致破坏雅尔塔体系及损害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既得利益,而毛泽东考虑的则是如何树立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对于苏联的上述行为,毛泽东极端反感。史料二1971年6月,尼克松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研读](1)史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领导人极力树立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2)史料二反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