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字用法之汉英对比与中国学生的语用负迁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请”字用法汉英对比与语用负迁移刘绍忠Negativepragmatictransfer:CausesasrevealedinthecomparedusesofQinginChineseandpleaseinEnglish摘要:本文考察了“请”字在汉、英两种语言里的用法,指出它们在词性、词义、搭配以及语用功能等方面许多相似或重叠的地方;在异同方面,该词在搭配和词义上汉语多于英语,具体表现为相互之间的部分不同和完全不同两种情况。作者认为无视母语语言知识对目的语表达的牵制作用、语言表达背后的社会价值观以及学习者个体的趋同心理,是造成语用负迁移的重要原因。ThispaperlookedintothoseoverlappinganddivergentusesofQinginChineseandpleaseinEnglish.ItoutlinedsituationsinwhichChinesehasmoreusesoverEnglishandviceversus.Whilearguingthattheconvergentanddivergentusesofthewordactuallyreflectedcertainlinguisticconstraints,socialvaluesunderlyinglinguisticexpressionsandanegligenceofthelearner'sdesiretoapproximatethetargetcommunity,theauthorconcludedthattheywerealsomainfactorsresponsibleforalearner'snegativepragmatictransfer.关键词:语言牵制linguisticconstraint;社会价值观socialvalueunderlyinglinguisticexpressions;趋同心理thelearner'sdesireofapproximation;语用负迁移negativepragmatictransfer1.语用负迁移语用迁移(pragmatictransfer)是语际语用学(interlanguagepragmatics)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Kasper&Blum-Kulka,1993;Kasper,1995;1996a;1996b;1997;何自然,1996;刘绍忠,1997)。不但如此,语用迁移还是语用学与语言教学接口(interface)得最紧密、最典型的一个方面。人们从语用学的角度来探讨学习者的语际语言里的迁移现象,或者说从语用学的角度来分析和解释学生语言迁移中语用层面的问题,这种探讨不仅是当前语际语用学研究中最热门的话题,而且也是语际语用学研究领域取得成果最多的一个方面(Kasper&Schmidt,1996;刘绍忠,1997;何自然,1996)。语用迁移是学习者语言(learnerlanguage)或语际语言(interlanguage)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一般分作两类,即语用正迁移(positivepragmatictransfer)和语用负迁移(negativepragmatictransfer)。所谓语用正迁移指的是学习者将母语里关于某个言语行为的语用知识搬到了目的语里来表达和理解同样的言语行为,虽然目的语里已经有一套现成的理解和表达这一同样的言语行为的类似的语用知识。于是人们又可以把语用正迁移理解成学习者语言和目的语(targetlanguage)里都同时可以找到的、相似的语用知识。跟语用正迁移不同的是,语用负迁移指学习者将母语里关于某个言语行为的语用知识搬到了目的语里来表达同样的言语行为,但是这种从母语里迁移到目的语里的语用知识不同于目的语里已经存在的理解和表达同样的言语行为的语用知识。因此,语用负迁移又经常被理解成学习者语言和目的语里都同时可以找到的、相互不同的语用知识(Kasper,1992;1995)。根据以上定义,语用负迁移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语用负迁移属于母语对目的语的一种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给目的语的理解和表达注入了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它无所谓好坏,或者说语用负迁移不一定对言语交际的效果构成破坏或产生负作用。第二、语用负迁移存在于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运用以及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它似乎是一种必然的和相对持续的现象。第三、由于语言运用包含对语言表达方式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这一表达方式所承载的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于是语用负迁移本身也含有两种知识:即语言的语用知识和文化的语用知识。或者说语用知识分有两种层次:其一是语言知识及其运用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知识;其二是目的语的文化知识及其利用这些文化知识进行成功交际的知识。第四、语用负迁移总是由学习者从母语带入目的语。第五、以上的特点决定了语用负迁移总是沿着一个方向运动,即从学习者的母语进入目的2语,或从第一语言到第二语言,至于什么时候这种迁移能够减少和停止则需要作深入的研究。陈锋(1992)和何自然(1993)在讨论语用失误和语言“离格”现象时分别使用了类似以下句子(1)和(2)的例子:(1)我的老师桃李满天下。(2)Myteacherhaspeachesandplumsalloverthecountry.在他们看来,由于句子(1)的影响而生成的句子(2)分别属于语用失误和语言“离格”现象。其实,句子(2)是典型的语用负迁移的例子。因为在汉语里,人们往往把老师比喻成“园丁”,把学生比喻成“花园”里的“桃李”。然而把汉语里的这种比喻方式移植到英语里,即用英语里的“peach”和“plum”来表达汉语里“学生”的概念,是不能传达原来句子(1)所要表达的意思的。也就是说,英语里没有使用“peach”和“plum”来表达“学生”这一概念的习惯,照搬汉语里的这种用法,只能导致像陈锋(1992)和何自然(1993)说的语用失误和语言“离格”结果。必须指出,人们常常对语用负迁移产生误解,因为“负”字的原因,人们往往把它看成“坏”的东西,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语用负迁移属于语用层面的问题,而不是语言层面的问题。换言之,语用负迁移讨论的是某个表达法得不得体、合不合适的问题,而不是对不对或正不正确的问题。同时还要指出的是,由于语用正迁移导致的是与目的语相似的而不致引起误解的表达法,因此研究语用负迁移比研究语用正迁移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可惜,专门的语用负迁移研究迄今还不多见,人们有关语用负迁移的知识基本上源于对言语行为的跨语言和跨文化对比研究。从中国的情况看,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包括人们对语用失误(黄次栋,1984;毛维力,1986;阎庄,1985;何自然,1986;陈锋,1992;李杰,1992;余辉霞,1995)和语言“离格”(deviation)(何自然,1993)的讨论。因此,关于语用负迁移的具体内容及其分类、分布、交际效果以及学习者为什么会有语用负迁移等问题人们还不清楚。2.礼貌用语中的“请”字与“Nosmoking,please”之不妥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我们的民族语言中,礼貌用语比比皆是,俯首可拾。而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我们国家的语言运用更是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纷繁局面①。新时期语言运用发展的一个标志便是礼貌语言变得十分丰富,钱冠连(1994)先生的著作《美学语言学》②的问世就是一例。笔者曾经在广州以及广西的南宁、柳州、桂林、宜州和金城江等大小城市对新时期礼貌用语做过调查,十分高兴的看到,从机关到学校,从街道到工厂,处处都是礼貌的标志语。在这些文明礼貌用语中,排在头位的是“请”字。比如:“请勿吸烟”(公共场所)、“请主动投币”(无人售票公共汽车)、“请勿吐痰”(街道标志语)、“用后请冲水”(公共厕所)、“请说普通话”(公共场合、学校)、“请用磁卡”(电话亭)等等,不一而足。这表明,讲文明、树新风、使用礼貌用语的空气在社会各界已经蔚然成风。无独有偶。98年8月始,笔者到美国讲学,发现办公室和教室的门上,贴着好几张与“请”字有关的标志语:“Pleaselockthisdoor,thankyou.”,“Pleasekeepthisdoorlocked!”,“Pleasedonotforgettolockthedoorandthewindowonyourwayout.”可见,“请”字不仅在汉文化里大量使用,在英语文化里也同样被大量使用。这引发了笔者研究“请”字用法的兴趣。汉、英两种文化里的“请”字用法一样吗?它们之间的相似和不同对学生学习用英语表达“请”字意思有什么影响?刘建达(1993)和刘思(1995)曾先后对英语里“请”字的语言结构及其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种种语用功能做了详尽的分析。对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理解和运用好英语里的“please”有一定的作用。1996年,何自然教授主持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点语用学小组着手对广东地区的社会语用问题进行研究。何教授亲自主持的《广东社会语用建设问题》课题组对①1997年3月28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点《广东社会语用建设问题》课题组、《广州日报》理论版编辑部以及《学术研究》编辑部三家联合召开“广东社会语用建设问题研讨会”,与会者一致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语言运用实践出现了纷繁的局面。②《美学语言学》,由深圳的海天出版社1995年出版。3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地区(尤其是广州、深圳和珠海)的社会语用状况进行调查。经过广泛调查,他的博士生们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其中发现类似“请勿吸烟”等标志语在机场、车站、民航售票处等公共场合等处显目可见,并对类似把“请勿吸烟”说成“Nosmokingplease”等英文进行了讨论。大家感到把汉语里的“请勿吸烟”说成英语里的“Nosmokingplease”不一定准确或妥当,因为人们在实施具体的言语行为时,经常可以根据需要用“请”字表示“要求”,同时也表示“请求”。如果一成不变地把“请勿吸烟”说成“Nosmokingplease”,那就无视了“请”字的语用功能。这是大家都同意的看法。问题是,为什么中国人会自然地、甚至顺理成章地把“请勿吸烟”说成“Nosmokingplease”?为什么在汉语里我们可以说“请勿吸烟”,而当人们用英语说“Nosmoking,please”时,我们却认为这样的说法不一定妥当?这些问题,课题组当时没有讨论,目前为止也未见有公开的讨论。本文试图考察汉、英两种语言中“请”字用法的异同,从语用负迁移的角度来探索人们把类似“请勿吸烟”说成“Nosmokingplease”的原因,在这个基础上讨论语用负迁移的原因,为促进语用负迁移的研究抛砖引玉。3.“请”字在汉、英语里的相似用法3.1都有悠久的词源“请”字用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据《左传隐公元年》记载,“姜氏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史记梁惠王上》也说:“王好战,请以战喻。”可见,“请”字用法,早已有之。与汉语“请”字相对应的英语单词“please”,在中世纪英语里已经出现。当时写作“plesen”或“plaisen”,被认为分别与中古法语里的“plaisir”,拉丁语里的“placēre”有关。同时,该词还被追溯到古英语里的“flōh”(平平的石块)、古高地日尔曼语里的“fluoh”(悬崖)、古诺尔曼语里的“flō”(一层)、拉丁语里的“placare”(妥协,求和)、希腊语里的“plak-”或“plax”(平坦的表面)以及立陶宛语里的“plakanas”(平坦的,平的)等等有关系(Webster'sNewInternational,3rdEdition),是同源词(cognate)。3.2都有多种词性从词性上看,不管在汉语还是英语里面“请”字都可以充当实词、虚词和叹词。3.21在汉语里,“请”字当虚词用,在英语里当副词用,连同句子中的其他词(通常是动词)使用,往往能够帮助起到表达“敬意”的作用(故又名敬辞)。这种用法早在古汉语和英里都可以找到,至今仍然保留着。比如:(3)请问其目。(《论语·颜渊》)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