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训练12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汉墓竹简《二年律令》中的“春夏毋敢伐材木山林……燔草为灰”的规定,是《礼记》孟春“禁止伐木”、仲春“安萌芽,毋焚山林”的内容。《唐律》“非时烧田野”的规定,是《礼记·月令》的“时禁”之属。材料反映了()A.古代已制定专门的环境保护法B.古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C.儒家生态意识影响了古代立法D.古代法律严禁焚烧山林和草木答案C解析题干中列出的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唐律》有关生态保护的规定都出自儒家经典《礼记》,可见儒家生态意识影响了古代立法,故选C。2.下面是太湖地区东晋至清代各代水旱比较示意图(数据整理自《太湖水利技术史》)。这说明古代太湖地区()A.自耕农经济的脆弱性明显B.农耕发展恶化了生态环境C.自然环境不利于农业生产D.农耕开发的难度十分艰巨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地区得到开发,所以自北宋以后水旱灾害的次数明显增多,说明农耕的发展恶化了生态环境,故选B项。3.1884年12月,《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条推销“新世界专利”的广告,其大意是:佩戴WOLF清新空气呼吸器,人们甚至在冬季室内门窗紧闭时,也可以不间断地呼吸到清洁、新鲜的空气,它不但可以让人们免受粉尘的侵害,而且不会给看书、写作或睡眠带来任何不便。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技术革命化解了环境危机B.环境问题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C.工业化导致环境问题凸显2D.环境污染比其他国家更加严重答案C解析“佩戴WOLF清新空气呼吸器,人们甚至在冬季室内门窗紧闭时,也可以不间断地呼吸到清洁、新鲜的空气,它不但可以让人们免受粉尘的侵害,而且不会给看书、写作或睡眠带来任何不便”表明工业化导致环境问题凸显,故C正确;A错在“化解了”,排除;B、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4.1853年,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这一描述反映出()A.其文学作品具有夸张性和虚构性B.农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C.工业化中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D.科技发明与环境污染的对抗与冲突答案C解析1853年,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在带来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是真实的,并没有夸张和虚构,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工业文明的弊端,农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要解决工业化带来的弊端需要加强环境法制建设,故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只是环境污染,而不是科技发明与环境污染的对抗与冲突,故D项错误。5.19世纪中期,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提出了崇敬生命、保护荒野、强调自然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等主张。在当时,这些主张的提出主要出于()A.对生物进化论的支持B.对理性社会的追求C.对工业文明的担忧D.对人类贪欲的遏制答案C解析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但工业化生产带来了煤等能源的消耗和废水、浓烟等环境污染,故材料作者的主张是对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的担忧,故C项正确。6.“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已触动许多人的切身利益。无论富国还是穷国,全球化提供了巨大机遇、潜力与可能,但也产生了人类必须面对的新挑战与新威胁。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就业、收入、健康、文化、环境等事关人类切身的问题都变得更不确定与不安全。”由此说明经济全球化()A.违背了各国人民共同意愿B.发达国家资本新一轮扩张C.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D.经济全球化引发世界恐慌3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全球化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也产生了新的挑战与威胁,说明并没有违背各国人民共同意愿,故A项错误;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资本扩张,与材料的内容全球化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也产生了新的挑战与威胁不符,故B项错误;全球化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也产生了新的挑战与威胁,表明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故C项正确;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没有引发世界恐慌,故D项错误。7.19世纪中期,英国污染现象严重,许多河流水质明显恶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70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将上海附近水源取样,送回英国请专家检验,结果包括苏州河在内的12个取水点的水质,都明显优于同时期的泰晤士河。20世纪初开始,上海人口逐年激增,苏州河的水质污染也日益严重。1925年,以苏州河为水源地的上海闸北水厂被迫关闭。地方政府多次组织疏通河道,以提高苏州河的自净能力。一些商业团体设立了专门的治理组织——吴淞江水利协会,积极配合官厅疏浚苏州河。但因经费等原因,河道疏通工作时断时续,进度缓慢。1924—1926年,上海先后建造了三个污水处理厂,处理生活污水,对工业污水的随意排放也做出过个别处罚。但是,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上海都没有管理和控制污水排放的专门机构,再加上上海政府与租界各自为政,苏州河的污水治理并没有明显的效果。——《近代以来苏州河的污染与治理》材料二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泰晤士河及其支流沿岸工厂林立。19世纪中期,泰晤士河开始散发令人难以忍受的臭气。面对泰晤士河环境的不断恶化,伦敦市政府进行了生活污水排放系统的修建。英国国家社会科学促进会、皇家艺术协会等民间组织多次讨论河流治理问题,督促政府对河流污染进行干预。1876年,英国议会正式通过《河流防污法》,明确禁止把废弃物和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但是地方政府对国家的过度干预表示不满,部分工厂主也强烈反对,民众虽然希望改善环境,但因为担心河流治理会导致政府增税,对河流治理的态度犹豫。因此,泰晤士河的环境并没有得到改善。——摘编自《试论19世纪中后期英国河流治理问题》(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19世纪70年代苏州河与泰晤士河水质差异的原因,概括近代苏州河和泰晤士河污染治理的共同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州河和泰晤士河污染治理效果不佳的原因。答案(1)原因:苏州河水质较好——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近代民族工业刚刚起步;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在华的外资工厂数量也很少;上海的城市人口尚未激增。泰晤士河水质较差——工业革命后,英国近代工业迅猛发展,对河流构成污染;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生活污水加剧河流污染。共同特点:政府主导,民众和民间组织积极参与;重点治理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排放;治理效果有限。(2)原因:苏州河——政府不够重视;经费不足;政府无法统一规划;周边战乱不断。4泰晤士河——自由主义盛行,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工业资产阶级反对;民众经济能力有限,对河流治理存在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