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训练7比较异同类选择题1.《史记》载: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被后世奉为“火祖”;西方也有普罗米修斯触犯天规盗取天火给人类带来光明的传说。二者的共通之处()A.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B.都有无神论的思想主张C.都引发了社会制度的变革D.都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答案D解析据材料“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被后世奉为‘火祖’,普罗米修斯触犯天规盗取天火”可知材料主要是突显人的贡献,而不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据材料“普罗米修斯触犯天规盗取天火”可知受到有神论思想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是突显人的贡献,而不是引发了社会制度的变革,故C项错误;据材料“燧人氏被后世奉为‘火祖’,普罗米修斯触犯天规盗取天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可知强调人民群众的作用,突显人文主义色彩,故D项正确。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述各异。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孟子强调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商鞅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对于以上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阶级的立场上B.三者立论相同,都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C.三者立论互异,但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答案C解析墨子“节用”的观点代表了广大中下层人民的利益,孟子“民本”的思想和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思想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故A、B两项表述错误;三者的观点都涉及建立或保护小农经济,故排除D项,选择C项。3.《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2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出儒家把修身与治国联系起来,故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材料所说的修身指的是道德修养,并非完全指的知识,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基础,D错误。4.近代前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屡屡侵犯,龚自珍与魏源分别代表了两种态度:前者指陈中国本身的问题在于皇帝制度与科举文化;后者则从西洋文化制度,寻找彼伸我黜的原故。两人的思想都()A.侧重于引导国人关注世界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D.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答案D解析“前者指陈中国本身的问题在于皇帝制度与科举文化;后者则从西洋文化制度,寻找彼伸我黜的原故”表明两人的思想都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故D正确;龚自珍的思想侧重于“反求诸己”,魏源着眼于“知彼”,故A错误;龚自珍与魏源都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其主张也没有脱离自身阶级局限,故B错误;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中体西用”,且认为中国的制度和文化是“体”,这与题干中龚自珍的思想不符,故C错误。5.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中央就确立了“持久战略”,提出“以空间换时间”,“一心一德”抗战下去,以承接中国问题随世界战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运。由此可见,其与中共提出的“持久战”方略最大的不同在于()A.准备作出巨大的牺牲换取胜利B.积极配合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C.依靠国际力量取得最后的胜利D.单纯地依靠政府和军队消极抗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世界战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运意在强调国民党中央的“持久战略”是要依靠国际力量取得最后的胜利,C项正确。6.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的产物,应归工人所有;孙中山以纺纱织布为例,认为棉布的制成除工人外,也离不开种植棉花的有关人员,因而其认为马克思的观点“忽略社会上其他各种有用分子的劳动”,从而提出“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据此可知()A.二者都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B.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C.民生主义源自剩余价值学说3D.三民主义比马克思主义先进答案A解析马克思认识到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而孙中山从棉布的制成角度来说明,工人和农民等都是社会有用的人士,由此关注到了解决民生问题,来消除贫富两极分化,故A符合题意;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故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借鉴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但同时也使之得到了发展,故C不符合史实;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是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思想主张,故没有可比性,所以D不符合史实。7.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图中三次发展高峰出现的共同因素是()A.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B.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C.官僚资本主义走向衰落D.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答案D解析第一次高潮的出现是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使得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第二次主要是由于国民政府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三次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得到了改善,所以图中三次发展高峰出现的共同因素是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故D正确。8.屈辱条约的签订危害了中国主权,加深了民族危机。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A.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C.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日益加深答案D解析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排除A项。通商口岸应该是由沿海向内地,排除B项。列强对华侵略在甲午战争以后以资本输出为主,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是以商品输出为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使得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D。49.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2枚:“卢沟桥抗日”“战斗在长城内外”;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两套邮票相比,后者()A.突出中共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B.强调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C.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作用D.呈现了抗战中不同阶层的历史地位答案D解析后者的邮票不仅体现出国民党抗战,还体现出中国远征军的入缅作战以及华侨华人的贡献,这些邮票呈现出不同阶层的抗战地位,故D项正确;前者主要是中共抗战,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美苏对中国抗战的援助,故B项错误;后者只是提到国民党抗战,还有其他方面的抗战史实,故C项错误。10.厉以宁说:“1929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界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分界线。”两个“分界线”的共同含义是()A.经济体制更加包容、合理,更有张力和活力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重振了经济C.发展了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解放了生产力D.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稳定了市场秩序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29年美国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为了解决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打破计划经济模式,注重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两者都使得本国的经济体制更加合理、更加有活力,故A项正确。1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就其形成而言,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生产合作社相比,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A.农民是否自愿B.是否改变土地所有制C.是否面向市场D.是否经营同类农产品答案B解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出现后,农村仍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没有改变农村的所有制结构,而是建立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之上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指由劳动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将土地由私有转变为公有。所以B项正确。512.普罗泰格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孔子也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普罗泰格拉的思想受到孔子的影响B.二者思想都体现了古代的人文精神C.东西文化交流自孔子时代就已展开D.两人的思想均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反映出普罗泰格拉和孔子思想存在相近性,即两人均把研究对象放置于人世间,体现了人文精神,故B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时期也就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东西方交流还没有展开,故A、C项错误。两人思想在当时均是非主流思想,故D项错误。13.“智者学派作为职业教师向雅典公民有偿传授辩论、演说、修辞的技巧,他们竭力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苏格拉底喜欢在大街上以提问和交谈的方式讨论各类问题,他针对当时民主泛滥、道德沦丧的现象,认为公民应该具备美德。”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的最主要区别是()A.智者学派以传授知识作为谋生手段,苏格拉底不以此作为谋生手段B.智者学派注重辩论演说的教学方法,苏格拉底注重提问交谈的教学方法C.智者学派关注个人的自由,苏格拉底关注个人的道德D.智者学派赞成民主制,苏格拉底反对民主制答案C解析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都是同一时代的古希腊先哲,他们最主要的区别是他们的思想主张的不同,谋生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不同不属于思想主张的不同,故A、B项错误。智者学派“竭力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而苏格拉底“认为公民应该具备美德”,这是两者思想主张的不同,故C项正确。从题干中并不能看出二者对民主制的态度,故D项错误。14.苏格拉底认为,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据此可知,两位古希腊哲学家都()A.推崇绝对真理B.具有理性精神C.否定神灵存在D.捍卫思想自由答案B解析材料“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反映了理性判断和思考的主张,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绝对真理,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否定神灵存在的信息,故C排除;材料主旨是强调理性,而不是思想自由,故D排除。615.15—17世纪的世界,东方的中国商业繁荣,兴起了像晋商、徽商这样的地域性商人群体;而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入西班牙。前者经商获利后便开始大量购买土地修建房屋,进而形成了今天在太原周边大量的山西大院;而后者纷纷购买奢侈品,购买贵族头衔。这些现象对二者产生的共同影响是()A.推动了殖民扩张活动B.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C.阻滞了国内工业发展D.提升了国际地位答案C解析徽商、晋商没有进行殖民扩张活动,排除A项。徽商、晋商没有缓和国内阶级矛盾,排除B项。徽商、晋商将大量的财富用于购买土地建房,不利于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西班牙、葡萄牙将大量财富用于购买奢侈品和贵族头衔,也没有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同样不利于国内工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二者都没有提升国际地位,排除D项。16.郑和下西洋在东南亚有着极大的声誉,关于郑和的祠堂、庙宇等当地纪念物,至今犹存。而美洲目前尚没有发现当地人为哥伦布修建的具有类似意义的纪念物。这反映出()A.两者航海的不同目的导致了不同结果B.郑和下西洋意义远大于美洲的发现C.东南亚人民的文明程度高于美洲地区D.美洲人没有认识到欧洲文明的先进答案A解析郑和和平友好的交往促进与当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而哥伦布的殖民掠夺给当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导致两地对其不同的态度,故A项正确;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打破了世界隔绝状态,促进了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意义更大;人们对郑和和哥伦布的态度与文明程度无关,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哥伦布到美洲主要给美洲人们带来灾难。17.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A.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B.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C.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D.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