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10月月考联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10月月考联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1.下列选项属于天体的是()A.空中的飞鸟B.绕月运动的“嫦娥三号”C.着陆的“神舟七号”飞船D.地月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天体的相关知识。天体是指宇宙空间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因此绕月球运动的“嫦娥二号”属于天体,B正确;空中飞行的飞机和着陆的“神舟七号”飞船都位于地球上,不属于天体,AC错误;地月系是地球和月亮组成的天体系统,D错误。故选B。2018年7月27日夜晚至28日凌晨天空上演两大天象:某行星冲日和月全食。冲日现象,是指太阳、地球和行星连成一线,而地球位于太阳和行星中间。据此回答下列各题。2.该时段发生的两大天象涉及A.一级天体系统B.两级天体系统C.三级天体系统D.四级天体系统3.在包含太阳和地球的天体系统中,最高一级和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分别是()A.银河系、太阳系B.河外星系、地月系C.太阳系、地月系D.总星系、太阳系【答案】2.B3.D【解析】【分析】该题考察天体系统的相关知识。【2题详解】-2-根据材料可知,行星冲日指的是太阳、地球与某行星连成一线,地球位于太阳和该行星中间。由此可知该天象主要涉及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而月全食涉及的天体系统还包括地月系。因此该时段发生的两大天象涉及两级天体系统。故正确答案选B。【3题详解】在包含太阳和地球的天体系统中,最高一级为总星系,最低一级为太阳系。因此正确答案为D【点睛】天体系统的层次:2016年9月7日晚,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首次观测到小行星2009ES。这颗小行星被国际天文学界列为对地球具有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4.该小行星最可能来自A.火星和木星之间B.地月系C.河外星系D.土星和木星之间5.2009ES四周没有气体聚焦,其原因是2009ES:A.温度高B.自转速度快C.距太阳较远D.质量和体积过小【答案】4.A5.D【解析】【分析】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小行星具有行星的一般特点,但体积和质量较小,又与八大行星存在一定的差异。【4题详解】由材料可知,中科院旧金山天文台观测到的小行星为对地球具有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根据太阳系的结构可知,小行星带位于类地行星和巨行星轨道之间,即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A对、D错。小行星带属于太阳系,不属于地月系,B错。不属于河外星系,C错。-3-【5题详解】该小行星没有气体聚集是由于质量体积过小,吸引力小,其周围的气体都散逸到宇宙空间了,D对。气体是否存在与温度高低无关,A错。与自转速度无关,B错。与距离太阳距离无关,C错。【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小行星带及行星的基本特征,难度较小。“红月亮”是发生月全食时产生的一种天文现象,它的形成与地球大气的折射、散射作用密切相关。读图,回答下列各题。6.与地球相比,月球没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A.与太阳距离太近B.宇宙环境不安全C.没有昼夜更替现象D.没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7.发生月全食时,太阳、火星、地球和月球(注:天体大小、空间距离不按比例)四者的相对位置关系是()A.B.C.D.【答案】6.D7.A【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生命存在的条件。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所处的宇宙环境与地球相同,与太阳距离和-4-地球相似。但月球引力小,缺少适宜生命存在的大气。结合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与地球相比,月球没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没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D对。与太阳距离和地球相似,A错。宇宙环境安全、稳定,B错。月球有昼夜更替现象,C错。故选D。【7题详解】发生月全食时,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火星位于地月系轨道外,太阳、火星、地球和月球四者的相对位置关系是图A所示,A对。B、C、D错。故选A。下图为天体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8.太阳系这一级的天体系统在天体系统层次图中的位置,正确的是()A.①B.②C.③D.④9.下列关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叙述,不正确的是()A.太阳系中地球有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B.地球自转周期适中,所以地球上有适宜的昼夜温差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产生适合生命生存的大气D.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所以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答案】8.C9.C【解析】本题考查天体系统及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8题详解】本题考查天体系统的判断,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为总星系,②为银河系,③为太阳系,④为地月系,因此本题选择C。【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得地球上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而地球上存在适合呼吸的大气条件主要是跟地球的体积和质量以及后期演化相关,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5-10.荷兰某机构计划2023年把志愿者送上火星,这个计划可行吗?专家认为技术上很难。志愿者飞往火星途中会遇到的主要困难是()①宇宙空间强辐射②穿过小行星带③环境长期失重④火星气温太高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A【解析】【详解】志愿者到达火星后,火星没有和地球一样稠密的大气层,很难抵挡强辐射,故①正确;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志愿者飞向火星不需要穿过小行星带,故②错误;火星体积小,引力不够,人类在长期失重的环境中如何生存,也是一大考验,故③正确;火星位于地球轨道以外,气温不高,④错误;综上所述,本题应选择①③,正确答案为A。2018年8月帕克太阳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在不到7年的任务寿命期间,帕克将绕太阳运行24次,并逐渐缩短距离与太阳亲密接触。完成下列各题。11.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依次是A.日冕色球光球B.日珥色球光球C.光球日珥色球D.光球色球日冕12.帕克太阳探测器将借助某天体的引力调整轨道逐渐逼近太阳,该天体最有可能是A.木星B.火星C.地球D.金星【答案】11.D12.D【解析】【11题详解】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依次是光球、色球、日冕,选D。【12题详解】帕克太阳探测器是第一个飞入太阳日冕的飞行器,在不到7年的任务寿命期间,帕克将绕太阳运行24次,该探测器仅位于太阳表面上方3个太阳半径处,该位置在金星引力范围内,因此,探测器将可能借助某金星的引力调整轨道逐渐逼近太阳,选D。【点睛】太阳大气层从内往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按如日远近,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6-下图为2017年7月31日太阳M处爆发太阳活动(如图)。完成下面小题。13.图示太阳活动爆发于()A.太阳内部B.色球层C.光球层D.日冕层14.此太阳活动爆发对地球的可能影响是()A.地球沿海地带出现大潮B.扰乱大气层,造成有线通信中断C.轮船航行过程中指南针突然失灵D.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绚丽多彩的极光【答案】13.B14.C【解析】试题分析:【13题详解】耀斑现象是发生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上的太阳活动,耀斑往往与太阳黑子同时出现,并且具有同样的变化周期。【14题详解】黑子活动影响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影响各地的降水量变化);耀斑爆发扰乱电离层,产生磁暴,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太阳风到达地球两极,产生极光。考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愈短,其能量被大气削弱的愈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愈多,-7-太阳辐射强度愈大。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5.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的分别是()A.甲地、乙地B.乙地、丙地C.丙地、丁地D.甲地、丁地16.产生乙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A.海拔高B.晴朗天气C.天空多云D.位于阳坡【答案】15.D16.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5题详解】本题考查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有纬度、天气、地形等因素。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的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最短,且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因此太阳辐射最强;而丁地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最长,太阳辐射强度最小,因此太阳辐射最弱,所以本题选D。【16题详解】据图可知:乙地的太阳辐射虽然经过大气的路程不太长,但太阳辐射强度较小,这可能与当地多云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有关,C正确;而海拔高、晴朗天气及位于阳坡的区域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这与题意不相符合,ABD错误,故选C。太阳能是人类生活中最经常利用的能源之一,而且太阳能清洁无污染。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7.下列有关太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太阳辐射的能量中绝大部分都能到达地球B.人们使用石油是间接使用太阳能C.到目前为止,太阳辐射能只能用于生活,但不能用于生产-8-D.太阳辐射不会引起地表景观的改变18.下列城市中,最适宜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是()A.上海市B.南京市C.成都市D.拉萨市【答案】17.B18.D【解析】【17题详解】太阳辐射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而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热量。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的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的运动等提供能量;提供太阳能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太阳辐射能量的22亿分之一到达地球,A错误;人们使用石油是地质历史时期储存下来的太阳能资源,B正确;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是应用于生活和生产的太阳能,故C错误;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大气、水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而大气运动和水运动等不断塑造着代表形态,D错误。故本题选择B。【18题详解】最适宜利用太阳能说明太阳风丰富,结合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纬度、地形、天气等进行分析。四城市中拉萨位于青藏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适宜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其余三地均位于季风区,降水多,晴天少,D正确,ABC错误。故选D。读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9.推测④地质时期是()A.前寒武纪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20.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9-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21.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重要成煤时期,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A.干燥,冷热多变B.全球气候分带明显C.湿润,森林茂密D.寒冷,冰雪广布【答案】19.B20.B21.C【解析】【19题详解】结合图示进行判断,④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而三叶虫是节肢动物门中已经灭绝的三叶虫纲中的动物。它们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在古生代早期达到顶峰,此后逐渐减少至灭绝。最晚的三叶虫于二亿五千万年前二叠纪结束时的生物集群灭绝中消失。故选B。【20题详解】结合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的特征:一般而言,越向下,岩层形成的时间越早。结合图例可知,图中动物的演化过程为三叶虫(海生无脊椎动物)--鱼类(海生无脊椎动物)--恐龙(爬行动物)。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21题详解】煤炭是地质时期的森林等植被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此可推知石炭——叠纪时期气候湿润,森林茂密。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亚洲象是生活在湿热地区的群居动物,其分布与一定的气候条件相适应。读历史时期亚洲象分布北界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22.自3000年前至明代,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10-A.不断北移B.不断南移C.先北移后南移D.先南移后北移23.图示四个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3000年前极地冰盖面积最小B.宋代到时期亚洲象分布最广C.明代时期全球最温暖D.清代时期全球降水最多【答案】22.B23.A【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读图分析可知,甲位置为距今3000年前的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之后为宋代,界线南移到乙,当到达明代时,界线南移至丙,由此看来,自3000年前至明代,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不断南移。故答案选B项。【23题详解】亚洲象是生活在湿热地区的群居动物,因此气候温度越高,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所在纬度越高。3000年前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纬度最高,因此说明此时温度最高,因此此时极地冰盖面积最小,A正确;宋代时期界线向南移,与3000年前相比,亚洲象分布范围减小,B错误;明代时期的界限最靠南,说明该时期的全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