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考试冲刺模拟试卷(三)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不选、错选或多选者,该题无分。1.组织行为学属于()A.应用性学科B.传统性学科C.纯理论性学科D.创新性学科2.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科学,最先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A.英国B.美国C.法国D.日本3.让被调查者对多个被选择项目按一定标准排出等级先后顺序,这属于()A.等级排列法B.计分法C.选择法D.测验法4.相关系数是相关分析作为度量的具体指标,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A.越密切B.越疏远C.越好D.越坏5.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最新的经营管理价值观是()A.最大利润价值观B.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C.委托管理价值观D.最低成本价值观6.最古老的最简单的局限性最大的价值观念是()A.最大利润价值观B.最低成本价值观C.委托管理价值观D.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7.开发创造力的摇篮是()A.学校环境B.家庭环境C.社会环境D.人际关系8.在家庭人际关系中,对创造性的影响最大的是()A.父子关系B.母女关系C.婆媳关系D.夫妻关系9.表示一个人事业生涯的客观外在特征是()A.一个人进行的一种活动B.一个人的各种举止行为C.一个人进行的各种活动及表现的举止行为D.一个人的一种行为10.事业生涯的设计和事业生涯的开发两概念的关系是()A.为同义语B.毫无相同C.略有区别D.可以是同义语11.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是()A.共同的信念B.群体凝聚力C.共同的理想D.共同的目标12.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群体行为的效率和效果是()A.凝聚力的高低B.群体规范C.角色间的关系D.群体成员的意志13.群体决策究竟是转移到更保守还是更冒险,取决于群体成员个人在讨论前的()A.倾向B.计划C.意思表示D.行为14.德尔斐技术能够保证群体成员免于他人的不利影响,这与以下哪一方面一样()A.电子会议技术B.脑力激荡法C.命名小组技术D.传统会议技术15.影响合作与竞争的重要因素是()A.一个人的个性特征B.需要C.动机D.组织气氛和文化16.人际关系紧张可能导致()A.偏头痛B.心身疾病C.高血压D.降低人的灵敏度17.冲突双方必须共同把精力集中到目标的达成,从而缓解相互之间的对立情绪。这是减少冲突策略中的()A.设置综合领导策略B.设置超级目标C.采取行政手段策略D.二维模式的妥协策略18.冲突和竞争不同,竞争的双方的目标具有()A.排斥性B.同一性C.互补性D.相对性19.组织的生命力在于它的()A.积极性B.创新力C.主动性D.团结程度20.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及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支柱是()A.资源B.书本C.科学技术D.信息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少选、不选、错选或多选者,该题无分。21.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框架是()A.以一定的内部资源作为投入B.分个体、群体、组织和环境四个层次C.相继对这四个层次依次进行分析D.以所取得的组织绩效为产出E.以所取得的组织绩效和人的满意度为产出22.关于组织行为学多层次相交切这一特性的表述正确的有()A.它共分个体、群体、组织以及组织的外部环境四层次B.这四个层次的逻辑排列是无序的C.这四个层次不是相互排斥的D.个体的人既是群体的一员,也是组织中的一员,且三者相切于一点上E.这四个层次只有协调地加以研究才能更好地发挥效能23.以下哪些属影响知觉选择的主观因素()A.观察者的兴趣B.观察者的需要C.观察者的动机D.观察者的个性E.观察者的经验24.造成错误知觉的思想方法主要有()A.次因效应B.知觉防御C.首因效应D.晕轮效应E.投射25.决策的基本规则决定着决策活动的()A.内容B.方式C.原则D.依据E.方法第二部分非选择题三、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命题正误,正确的在其题干后的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在错误下面画“”,并改正。26.领导有效性评价的核心是领导权变理论。()27.在领导管理方格图中,大多研究者认为最好的领导行为是5.5型。()28.企业组织的决策应以经济价值为中心。()29.“适当的利润”之说,实际上是长期的利润最大化。()30.动机水平反映一个人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和努力程度。()31.许多研究表明,只有设立具体而困难的目标,并辅之以激励才能导致工作绩效的大幅度提高。()32.日本的激励机制是自主管理。()33.JK活动的理论基础是ERG理论。()34.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提出了归因理论。()35.直接推动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内在动力是物质利益。()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感觉37.群体结构38.事业生涯39.社会惰化40.协同效应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4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42.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方法的系统过程有哪几个步骤?43.本着开发创造性行为这一目的,我们应如何营造良好的组织环境?44.个人加入一个群体的最常见的原因是什么?45.Y式沟通的特点是什么?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6.何谓控制方位论,它分哪几类,它在管理中的意义与作用是什么?47.试述合作与竞争的形成过程。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B3.A4.A5.B6.A7.B8.D9.C10.D11.B12.A13.A14.C15.D16.B17.B18.B19.B20.D二、多项选择题21.BCE22.ACDE23.ABCDE24.BCDE25.BE三、名词解释26.√27.√28.√29.√30.×。把“努力程度”改为“持久程度”31.×。把“激励”改为“反馈”32.√33.×。把“ERG理论”改为“双因素理论”34.√35.×。把“物质利益”改为“良好的动机”四、简答题36.感觉: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37.群体结构:所谓群体结构指的是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从不同角度上加以划分,如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等。38.事业生涯:它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39.社会惰化: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即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40.协同效应:它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种物质作用的总和。五、简答题41.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规律性是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与行为都是有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的,心理与行为又是紧密相联系的。心理指导行为,行为反映心理;心理是人行为的内隐活动,行为是人心理的外显表现。组织行为学是把人的心理和行为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研究的。42.(1)确定研究课题。(2)选择研究理论和模式。(3)形成假设。(4)提出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案和方法。(5)实地观察和实验。(6)说明研究成果。43.(1)要有一种激励人们勇于创新的机制和组织气氛。(2)要有全力支持创新的领导。(3)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4)要有合理的群体结构。(5)要有良好的信息沟通。(6)要有相对分权和弹性的组织结构。44.(1)安全需要。(2)地位需要。(3)自尊需要。(4)情感需要。(5)权力需要。(6)实现目标的需要。45.Y式沟通增加了沟通的层次,集中表现了组织的结构特征。一方面强调了沟通的集中性、层次性。另一方面表现出更多的信息失真,同时降低了沟通的速度。此外,它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即位于沟通网络中间环节的人物的重要性突出起来。这个中间人物的存在使得组织的权力运行系统变得更为复杂。六、论述题46.(1)控制方位论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哪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这是一种对因果关系的理解。控制方位论分为内因控制论和外因控制论。(2)控制方位论在管理中的意义与作用如下:①研究结果指出,当内因控制论者得知奖赏是以良好的技能和工作绩效为基础时,他们会更加努力。这种管理信念会鼓励所有员工向内在主观努力发展,其中包括那些赞成外因控制论的员工,当他们看到同事由于钻研新技术和取得更大成绩而受到奖励时,他们也许会受到同样的激励。为了达到这种效果而制定的各种机制应在全公司广泛宣传。另外,以技能为本的报酬的数额对发展员工工作中的“内因控制”十分重要。②研究结果还强调参与对于鼓励个人发展的重要性。管理者应该掌握员工的参与程度,特别是当员工技术的发展是管理决策中关键的因素时。我们知道内因控制论者愿意参与影响到他们自己的决策,这意味着当决策实行需要员工的支持或影响到个人的时候,管理者应该鼓励员工参与决策。此外,参与能使员工明确自己的责任。控制方位论似乎与企业家行为及其所冒风险也有关系。研究者已经发现内因控制论者比外因控制论者更容易适应变革,并且在对目前条件不满意的时候更容易转向新的行业。③以上论证说明了:内因控制论者着重按绩效行赏,这对管理有重要意义。如果他们相信良好的工作绩效会得到应得的奖励,那么也会坚信自己的努力会带来工作上的成功。公司的报酬制度应该能加强员工这种信念。如果这样,员工会在工作中更倾向于内因控制。这对公司来说是十分理想的,因为这样管理者就可以从控制员工的沉重负担中解脱出来了。47.(1)人们的合作或竞争行为都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都是社会化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人假使完全是在孤独中长大的,就不显示他的竞争倾向。(2)人们之间之所以合作或竞争,主要是由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可以把人们之间的利害相依的关系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利害一致或共同利益关系。具有利害一致的关系的人们,由于目标相同,利害与共,通常都会表现出合作行为。第二类是冲突或利益矛盾关系。一个人的所得,有赖于他人的所失,他人得的越多,自己失的越多。处于利害冲突关系中的人们,通常都会采取竞争的行为。第三类是利害共存或混合利害关系。既有共同的又有分歧的利害关系的人,就可能同时表现出合作与竞争的倾向,这就形成了混合利害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行为会表现出两面性。(3)心理学家道奇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合作的特点不仅在于有关方面对于实现共同目标而相互依赖、相互帮助有所认识,而且还在于每个人都对他人采取积极友善的态度,具有喜欢的感情。竞争的特点在于,有关各方面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实现目标就妨碍他人实现目标;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竞争对手采取消极冷淡的态度,具有不喜欢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