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单元 古今中外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31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31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大国重器——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主干整合·厘清史实]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领域时间(年)成就意义“两弹一星”1964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增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1964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70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载人航天1992做出载人航天工程战略决策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3“神舟五号”载杨利伟飞天成功杂交水稻1973袁隆平选育成功“南优2号”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计算机技术1983“银河—Ⅰ号”研制成功表明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居于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生物技术1965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素养提升·融会贯通]-2-►探究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史料一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毛泽东[思考]根据史料一,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形势,分析中国政府作出自主研制“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目的。[解读]史料一说明中国为了防御而研制核武器。[试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以及美苏等国的核讹诈。因此,中国制定“两弹一星”战略主要目的是保卫国家安全,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并为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史料二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据新华社1970年4月25日讯[思考]根据史料二,分析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卫星发射对当时的中国产生的重要影响。[解读]史料二反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政治意义。[试答]时代特征: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重要影响: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新中国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和条件(1)制度前提: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提。(2)政策支持: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3)环境条件:社会的稳定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4)主观因素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辛勤劳动,以及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的精神。②老一辈革命家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人民群众对基础工程的大力支持。(5)外部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3-以家国情怀认识“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科学技术正像希腊神话里的具有前后两个面孔的门神雅努斯,开启光明,也带来黑暗。一百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人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文明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科学主义、工业主义究竟是人类的福祉,还是人类的灾难,也一直有这样的两种认识。第一种是肯定的、乐观主义的认识。对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的发展持赞扬态度者,视之为建立一个富足、自由的人类社会开辟了一条阳光普照的大道。韦伯曾借用席勒的名句“为世界解除魔咒”来描绘西方社会理性化进程。如果以科技为带动此进程走向普遍化的最重要动力,那么,“解除魔咒”之功应当归之于现代科技……第二种是否定的、悲观主义的认识。激进的反工业化、现代化者强调现代科技和工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批判者认为:科学技术进步乃至整个现代工业文明导致一种以科技为主导的“科技理性”。标准化、工具化、普遍主义和技术进步观念等等垄断了社会生活,造成冷冰冰的技术统治。人类的创造反过来控制了人类。——摘编自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选择材料中关于科技进步的一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找到材料中关于科技进步的观点;其次选择一个观点,如“赞同科技进步是人类的福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分别从生产力、现代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市场)等角度进行分析。阐述时要注意题目要求。答案:示例:赞同材料中关于科技进步是人类的福祉这一肯定的、乐观的观点。(结合几次科技进步的进程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加以论证)如: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给人类物质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科技进步也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了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推动了整个现代化进程;科技进步的传播也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加速其现代化进程,从而为整个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提供了持久的动力。“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响(1)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3)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4)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5)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据此在政务院之下设“科学院”,行使管理全国科学研究事业的政-4-府行政职能。这一举措()A.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B.助推了当时中国科技成就的取得C.掀起了“向科技进军”的热潮D.促进了当时中国高新技术的发展B[根据材料“政务院之下设‘科学院’,行使管理全国科学研究事业的政府行政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项举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科技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联,故选B项。“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始于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故排除A项;1956年中共中央发出“向科技进军”的号召,故排除C项;“高新技术”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2.1959年6月,苏联决定提前终止《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不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模型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随后,美国、英国、法国三个核大国也对中国在原子科学技术上实行严密的封锁。上述情况逼出了中国自研原子弹的“596工程”。这说明中国的原子弹研制()A.缺乏人才B.缺少技术C.开局不利D.迎难而上D[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研制原子弹没有国际社会的帮助,在严峻的外部条件下开始自主研发,在严峻的压力下,中国人没有屈服而是迎难而上,最终成功地研制出了原子弹,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3.据西方媒体报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这评论的是我国()A.“南优2号”的成功培育B.“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升空C.每秒向量运算过亿次计算机诞生D.“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D[根据“中国的航天技术”,排除A项;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升空,1983年每秒向量运算过亿次计算机诞生,时间不符合“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排除B、C两项;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成为继苏联、美国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D项正确。]砥砺前行——现代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双百”方针-5-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要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提出。3.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正确理解“双百”方针下的自由“双百”方针并不意味着一切文学艺术都可以不受限制地自由发展,也不是各种各样的作品都可以自由出版。贯彻“双百”方针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在国家宪法允许的范围内,鼓励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自由发展,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4.贯彻(1)成就: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2)经历挫折①原因: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②表现: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作者多被划成“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③危害: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受到很大影响。(3)文艺的春天①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清算极“左”路线;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②表现: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二、教育事业阶段方针政策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1956年)①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鉴苏联经验;②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以阶级斗争为纲,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大学通过推荐方式招收“工农兵学员”教育战线一片混乱,人才出现断层,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6-新时期(1977年至今)①1977年,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②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③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211工程”计划。④启动“希望工程”;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各类教育飞速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双百”方针和教育的发展史料一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又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他还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思考]结合史料,分析毛泽东“不让哪几种花开放”。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双百”方针的实质是什么?[解读]史料一说明毛泽东对“百花齐放”的方针做了阐释,“花”大部分都能开,但也有几种“花”不能开。-7-[试答](1)决不能让反对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方向,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思想传播。(2)实质:“双百”方针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次和多样化。史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建立了政治工作机构,开设了马列主义课程,明确了高等教育为工农开门,为生产服务的方向。从1952年起,教育部规定大学从一年级开始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1952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院系调整。经过调整,综合大学由49所调整为14所,工业院校由28所增加到38所,农业院校由18所增加到29所,医药院校由22所增加到29所。——顾明远《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思考]依据史料,归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高等教育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解读]史料二说明两层意思,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高等教育建设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二是直接服务于现实需要。[试答]变化:中国共产党确立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权;高等教育面向工农,为社会服务;借鉴苏联经验,专才教育逐渐取代了通才教育;重理轻文,理工科院校大幅度增加。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外交上实行“一边倒”,强调学习苏联;大规模工业化展开,急需相关建设人才。正确认识“双百”方针1.“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