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西省商洛市洛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梁启超认为:“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之一的周朝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周朝打破“部落政治”的重大举措是实行A.分封制B.王位世袭制C.宗法制D.世卿世禄制【答案】A【解析】【分析】注意题干时间“周朝”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宗法制和世卿世禄制在周朝之前就已经存在,可以排除C、D两项,“部落政治”明显是地方管理,所以周打破“部落政治”的重大举措应该是分封制,故选A项。B是夏朝政治特点,排除。【详解】2.“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A.世袭制B.宗法制C.分封制D.禅让制【答案】B【解析】【详解】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家”与“国”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国家可以看做是宗法家庭的扩大,B正确;世袭制是指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A;分封制是指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保卫周王室,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C;禅让指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家国同构”,联系所学宗法制的特点分析解答。3.公元前9世纪前后,周宣王出兵鲁国,干涉其君位继承,引起当时诸侯的集体不快。经此2事件后,周天子声望大减,诸侯多有违抗王命之举。这说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A.体现家国一体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D.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王权与族权相结合,体现为家国一体,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B;由材料“诸侯的集体不快……周天子声望大减,诸侯多有违抗王命之举”,可见周王无力有效管理地方,结合所学,在秦代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前,没有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故排除D,选C。4.西周时,“士”不仅可以占有田并指使子弟为其劳作,还要负有亲自执干戈、卫社稷的世职;而到春秋战国时期,“士”失去宗主的庇荫,或负书,或带剑,往来于各国王公之间。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官僚政治开始兴起B.贵族政治走向崩溃C.各国关系走向和谐D.分封制度已被废除【答案】B【解析】【详解】贵族政治是指由世袭贵族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贵族在国家中享有很多特权。据材料西周时,“士”不仅可以占有田……还要负有亲自……的世职,可以看出,“士”在西周享有世袭特权;到春秋战国时期,“士”失去宗主的庇荫……往来于各国王公之间,这说明了贵族政治走向崩溃,与材料相符,B正确;官僚政治的典型特征不是世袭的,而是由任免或能力当选,材料没有体现,B错误;春秋战国各诸侯之间征伐不断,不会走向和谐,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与分封相关的信息,D错误。【点睛】世袭制就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这种传承主要有“家”的传承,诸侯国的传承,天下的传承等。5.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3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是A.分工明确,彼此牵制B.垂直管理、分层管理C.服务皇权,家国同治D.选贤举能,唯才是用【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说“九卿”的原先职能是皇家的内侍机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这种机构转为行政机构,这反映了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为皇家服务的,“国”“家”同治的特点,故C项正确;而A项是现象,不是“本质”;B是指郡县制特点。D是选官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点睛】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1)皇帝制度: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4)制订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5)制定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6.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是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A.皇帝集权、追功逐利的时代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时代C.思想上获得空前统一的时代D.国家强盛、边疆安定的时代【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秦代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成为此后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制度,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4典型特征,这一制度为秦始皇首创,所以材料中描述“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是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答案选B,AC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考点:秦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详解】7.秦朝郡县制和西周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A.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B.具有行政、军事和监察职责C.郡县长官由天子任免而非世袭D.直接接受中央政府命令和监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为二者相同点,都属于地方行政体制;B项也是二者相同点,二者很大程度上都具有具有行政、军事和监察职责。D项是二者的不同点,郡县制受中央政府命令,但是分封制则有很大的自主权。但是这不是二者最大的不同。郡县制长官有中央任命,分封制下是世袭的,这确保了郡县制下中央集权的加强。这也是二者最大的不同。故选C考点: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点评:郡县制与分封制都是地方行政体制。分封制下,地方官员是世袭的,地方拥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但是在郡县制下,长官由皇帝任命,可以随时撤换,加强了中央集权。8.“他们因在日常生活中接近皇帝而受到宠信,又由于皇帝对外朝官不放心而有意识地把商议军国大事的权力和部分执行权交给近臣掌握。”据此判断“他们”是A.内朝成员B.三省长官C.内阁大学士D.军机大臣【答案】A【解析】由材料“又由于皇帝对外朝官…….执行权交给近臣掌握”,可知是西汉的中外朝制度,故排除BCD,选A。9.中国古代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番评说反映了下列哪项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5A.世袭制B.军功爵制C.察举制D.科举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体现的是汉代的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但察举制有很大的弊端,用人之权在上,往往不能按照真才实学推荐人才。导致了材料中的现象出现。因此选C。考点:察举制点评:注意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从西周至战国前的世卿世禄制、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开始的科举制等选官制度。10.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韩建议将征兵年龄从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徵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出当时A.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皇权专制B.门下省在行使审议封驳的权力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D.门下省权力凌驾于中书省之上【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中央推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且相互制约,减少了决策的失误;结合材料可知魏征否决“征兵诰敕”,体现了门下省在行使审议封驳的权力,故B项正确。从材料可知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但三省六部设立的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排除A。从材料可知给事中负有封驳审议的职责,排除C。三省官员互不统属,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点睛:本题以三省六部制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徵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结合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1.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这里的“某制度”指的是A.分封制B.议会制C.三省六部制度D.内阁制度6【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实现了分权,体现了“皇权下的民主”,选项C正确;分封制、内阁制并未体现出民主,排除A、D;议会制体现了民主,并未体现出“皇权”,排除B。12.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主要是因为它有利于①打破门阀的特权垄断②扩大官吏人才来源③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④大大加强中央集权A.①②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分析】科举制度实行不仅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还可以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素质,同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详解】13.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能够体现宋代“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是A.知州B.御史大夫C.刺史D.通判【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考查的是宋代监察体系。结合所学可知,宋朝设置通判于各州、府,辅佐知州或知府处理政务,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州府公事,须通判连署方能生效,并有监察官吏之权,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宋代知州是地方路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不具有监察权;B选项错误;御史大夫是秦汉时期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7宋代御史大夫仅为虚职,没有实权;C选项错误,刺史是汉武帝时设置的监察地方的官员,宋代刺史作为虚衔,没有实权,任者并不赴任。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4.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重用身边人参与军国大事B.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三司,分割宰相的军事权D.元代废除了三省只设中书省【答案】C【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考查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重用身边人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外朝制度,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唐朝实行三省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代设置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元代废除了前代的三省只设中书省,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15.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傣”“申时行只得遵旨”中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拥有票拟的权力,但必须服从皇权,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内阁是否参与决策政事,故A项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且“开始”一说也无从证实,故B项错误;批红权主要是皇帝掌握的,故C项错误。16.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8A.B.C.D.【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封建社会初期曾出现了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导致地方权力的强弱出现过多次反复。如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后最终解决。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也与此相似,只有选项C能体现出多次反复,正确。A强调地方势力不断壮大,B说明地方势力没有变化,D强调地方势力先弱后强的变化趋势,即A、B、D三项均与中国历史的发展史实不符,均必须排除。所以选C。【详解】17.中国古代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的一种方式是通过选用一些亲信组成新的机构以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以下机构的设置能体现这种方式的是A.枢密院、中书省、军机处9B.中朝、三司、尚书省C.中书门下、枢密院、内阁D.中朝、内阁,军机处【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