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云南彝族土掌房的文化功能—以云南玉溪峨山彝族自治县亚尼村为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谈云南彝族土掌房的文化功能—以云南玉溪峨山彝族自治县亚尼村为例浅谈云南彝族村寨的文化功能——以云南玉溪峨山彝族自治县雅尼村为例:浅谈云南彝族土掌房的文化功能——以云南玉溪峨山彝族自治县亚尼村为例**(**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04级公共事业管理班)摘要:彝族是较为古老的民族之一,作为红土高原众多民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他们不仅勤劳、勇敢、智慧,而且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土掌房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浅谈云南彝族土掌房的文化功能—以云南玉溪峨山彝族自治县亚尼村为例本文内容:浅谈云南彝族土掌房的文化功能——以云南玉溪峨山彝族自治县亚尼村为例**(**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04级公共事业管理班)摘要:彝族是较为古老的民族之一,作为红土高原众多民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他们不仅勤劳、勇敢、智慧,而且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土掌房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彝族土掌房是彝族文化中最重要的物质文化符号,沉淀着彝族的精神文化内涵,是彝族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统一载体。本文从彝族土掌房的历史渊源、选址、建筑风格等方面,浅谈彝族土掌房所体现出来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关键词:彝族;土掌房;文化功能;前言人类对于生存环境的适应与其他生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类不仅是生物的人、而且是社会的人、文化的人,因而人类的适应就不单纯是生理的适应,而且还有文明的适应。文明赋予人类的适应以能动性,使人类在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中,能够认识自然、把握自然、把握其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自然的高度。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的民族。他们朴实、智慧、吃苦耐劳,长期的山区生活,使他们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有着深刻的认识。尊重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是他们的生存准则。彝族土掌房作为一种可视的动态物质文化,它是人类精神文化物化表现的重要形式。它不仅随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日益演进完善,而且因所处地理环境及文化的差异形成了各具风格的建筑形技和技艺,形成了适合自己生存空间的一整套独特的建筑观念系统,建筑形制和建筑技艺,体现出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一、彝族土掌房的历史渊源彝族土掌房,与彝族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等都有着密切关系。作为山地民族,他们大多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生存环境较为艰苦,山高水急,气候寒冷,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不高。彝族古籍《查姆》说,最初的人类是“老林作房屋,岩洞常居身;石头随时带,木棒手中拿;树叶作衣裳,乱草作被盖。”随着游牧业的发展,彝族先民(西北古羌人和西南土著居民的融合)开始离开洞穴到野外放牧,于是开始用树皮、树枝、茅草等搭成简单的牧棚作临时住所之用。后来,农牧业和游牧业逐渐分开,彝族先民开始定居生活,这样,居民的居住形式也就开始演变为草棚、闪片房、土掌房。其中土掌房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现代彝族居民则在古代土掌房的基础上,吸收了抬梁、穿斗、斗拱等建筑形式而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载体。大体而言,彝族民居建筑的发展顺序依次为:洞穴——井干式建筑——草棚、闪片房、土掌房——瓦房。因此,可以看出土掌房也只是彝族住房的一种过度形式,现在土掌房正面临着被瓦房、钢筋混泥房代替的危机。但是,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彝族民居,都是和彝族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彝族土掌房的基本形式及在云南的分布情况土掌房为云南乡土建筑,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流域和红河流域的干热地区及高寒少雨山区,比如:哀牢山区等。彝族土掌房一般由正房和耳房两部分组成。正房三开间,耳房也叫厢房,一般为两间、三间、四间不等。四周墙壁无窗或仅有小窗,可以构成完整的三间两耳下八尺或三间四耳等多种形式。正房又分为六角落地和四脚落地两种。六脚落地的建筑在正房前多出一条四尺巷道,一般在巷道处置楼梯,通过楼梯就可以直通厢房顶。正房内设有火塘,家人常常聚于此。围坐火塘取暖、议事聊天。一般而言,父母住在左边居室,青年男女住厢房,老人住楼上。粮食堆放在正房二楼的谷仓内。耳房用途随便,除用作青年居室外,还可以做灶房、关牲畜及堆放农用工具。从外看,整个建筑浑然一体,土墙土顶,一片灰黄色,高低错落,朴素而美观。由于亚尼彝族居住地区,气候地形特殊,这样,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土掌房的构架又有许多的不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在有的山区,彝族往往根据不同的地势特点来巧妙地布置自己的正房和厢房,特别是陡峭的地方,就省去耳房和八尺。(二)彝族土掌房产生的条件、原因及其特点1.彝族土掌房产生的条件及其原因彝族土掌房产生的条件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始终与彝族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及其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因此,要研究土掌房产生的条件及其原因,应从彝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及其生存环境等方面入手。土掌房是彝族人民安身立命之所、生老病死、子孙繁衍、祖先神灵,这些与人身关系密切的有形、无形的东西,可感不可感的意念,从土掌房的结构、布局中都会或隐或显的予以体现。例如:在村寨的选点上,“上面宜牧,中间宜居,下面宜耕”这一民谚即生动形象地道出了亚尼彝族对当地自然环境的认识。这种选择向阳的半山坡做为居住地,必须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半山坡冬暖夏凉,气候适中,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在过去优良的生态环境中,既可上山放牧采集,以获副食,又易下山种田,收获粮食,且有供给人畜需要的可靠水源。因此,选半山坡做为居住地,其实适合当地民族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尤其是对能涵养水源的森林的依赖,试想:若高于居住地的山顶,没有茂密的森林,“中间宜居”的说法也就难以成立。在彝族的传统信仰中,很早就有自然崇拜如对石头、花草、树木、森林和水的崇拜,在亚尼村几乎每个自然村都有他们视为本村保护神的“神树”神树大多是上百年历史的老树,盘根错节,树冠庞大,位置特殊,或在村落的高处,或在村中的要道处。他们认为神树能够给村子带来平安、吉祥和丰收。因此,年年都要对神树进行祭祀,一般每年三次祭拜,以求神树的保佑。亚尼彝族在崇拜自然的同时,也恪守着崇拜祖先的传统。崇拜祖先源于彝族深信人有灵魂且灵魂不死的观点,体现祖先灵魂不灭的是“祖桶”仪式。“祖桶”按传统习惯要放在夕阳阴影投射不到村寨的附近高山的“祖灵洞”里,“祖灵洞”要求向阳周围森林茂密,人们不易接近森林的环境,表现了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观念。从中不难看出他们崇拜自然的态度,尤其是把绿色的森林神化为护祖的卫士,充分体现了森林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高原山地的自然气候条件,使亚尼彝族人民形成了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活习惯。村落、农田紧紧依傍着高山和森林,村民们的主要生活都与森林密不可分,从而导致了土掌房的出现。2.彝族土掌房的特点彝族文化充满自然主义色彩和精神,处处蕴涵着追求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思想。彝族土掌房深受彝族文化的影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以山为骨架,注重选址。彝族热爱自然,对山的感情尤其炽热,古彝文《祭龙经》中说:“诸山不是山,诸山是龙脉,诸岭绵延观,诸岭是龙脉,”《梵文丛刻》中关于建寨立宅也有如下论述:“龙山虎山形抱弯弯地基向朝者,紫薇坝为,子孙万代居可,”由此可见,彝族爱山,且山“秀秀的高者,其势旺。”彝族无论是建村寨选宅址,都要“审势”,“势旺”之地一定是靠山的凹沟并有草地溪流的地方。(2)人工构筑与天然山水的和谐。彝族信仰万物有灵,认为自然界中溪水的流动,树木的哀荣,季节的变换都是生命活体的体现。只有选择“林木茂盛,水草丰美”之地建寨、建房,才可将人的生存实体的气息与生命融入周围的环境之中,才能使建筑成为人类庇护所。“上面宜牧,中间宜居,下面宜农”的布局形势,将朴素的建筑建于山腰,使建筑与山林浑然一体。这种布局形式体现出了彝族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3)宜于生产、生活的实用功能。彝族土掌房一般呈密集形分布,这主要是因为:①适应气候,密集布置可以用最少的外墙辐射面包含最多的住屋单元,延长室内外传热时间,冬暖夏凉;②土掌房单体式建筑防火性能好;③密集布局适应山地、坡地地形,并使人联系方便,人可以在屋顶跑动,有利于村寨的防御。二、云南玉溪峨山彝族自治县亚尼村土掌房的特色分析(一)亚尼村概况亚尼村辖属塔甸镇,位于峨山彝族自治县西北部,属典型的高寒山区,平均海拔1430米,年平均气温13-23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951.6毫米.距镇政府所在地(塔甸)约20多公里。人口2262人,其中彝族人口占80%,除此之外,还有汉、哈尼等民族。民族关系融洽,日常用语为彝语。由于地处山区,交通条件差,社会环境较为封闭,教育文化水平低,导致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不高,人均年收入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民的生活状况还相当艰苦。(二)亚尼村土掌房特色分析亚尼彝族土掌房大体上分为两种——单体式和组合式。单体式土掌房,即只有三间正房的土掌房。这类房屋一般因地形、经济条件等原因省去耳房和八尺,仅在房子周围建有简单的附属建筑,以利于平时的农家生活。正房中部一间为堂屋,堂屋靠左设有火塘,左边一间置有厨房和卧室,二楼堆放粮草。单体式土掌房面积小,可供利用的空间不大,结构简单,只适合人口较少的家庭。按照当地的传统习俗,子女成人后自立门户。最初分家独立的子女,由于经济条件和能力所限,一般多建盖单体式的土掌房暂时居住。这种形式的房屋建盖容易,且适应性强,在有的山高坡陡的山寨,平坦地面很难找,只有这类单体式的土掌房才能适应当地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组合式土掌房,即中间设有“天井”,由三间正房,左右厢房,下八尺组合而成的复合式结构的建筑。组合式土掌房又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正房和单边厢房简单组合而成的土掌房,这种房屋因为有了前面一间耳房,建筑面积相对较大可利用的空间增多。正三间的结构和摆设及用途与单体式土掌房并没有多大的差别,所增加的耳房一般作为厨房或者关牲畜之用。正三间左右两边同样各置一架楼梯,可直通耳房房顶,增加了作为晒场的面积。这种造型独特的建筑有很强的代表性。第二,是比较完整的土掌房,它主要有三间四耳下八尺和三间六耳大八尺两种形式。它最大的特点是有封闭型院子,整个房屋由正房、耳房、八尺和天井组成。其正房仍然是三开间两层平顶土掌房,有的人家由于人口多,也有将正房加盖成三层屋顶的形式。天井四周有带走廊或无廊两种形式。耳房和正房房顶同样为平顶结构,经常用作晒场。完整型的土掌房面积大,活动范围广,社会不安定时又利于安全保障。第三,瓦檐式土掌房,瓦檐式土掌房主要是由于汉文化的影响而在原始土掌房的基础上改进的建筑形式。其正房房顶不是传统平整的土顶,而是仿照汉民族民居加盖瓦顶,所以与一般的瓦房非常相似,它是彝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三、彝族土掌房所蕴涵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文化的内涵是非常广泛的,它即包含了精神的东西,同时也包含了物质的东西。彝族土掌房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或符号,它的背后蕴涵了彝族先民传统精神文化的所在。(一)“求吉避凶”的心理依托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壮丽,资源丰富的山区或半山区,一般在海拔1000-2500米左右的地段上选择向阳、开阔、凉爽的地段建寨、建房。依山傍水,周围梯田环绕,村后山林既可放牧,又可伐树打猎。村中沟水过寨,可以解决饮用和灌溉的困难。但是,彝族的土掌房,从选址、设计等等全过程中,都会受到传统思想及其求吉避凶心理的支配。因而,土掌房可以说是彝族传统概念的一种主体符号。土掌房是一个复杂实体的构成物,它是土、木、石构成的物质实体,同时,又是行为规范、思想观念、心理需求等因素构成的抽象客体。它具有实用功能,又有丰富的象征功能。它的实用性和象征性即体现于房屋建筑本身,同时又体现于房屋周围的环境和肉眼无法看到的东西。《皇帝宅经》言:“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则家代昌,若不安则门衰微。”这样,住宅已经超越了实用性的功能,体现的中国人对住宅的心理需求。认为“安”是趋吉避凶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家族繁衍,人丁兴旺的保障。而要得到“安”,首先就选择一个吉祥的房址。因为“安”可以充分地接受大自然的恩赐,从而使人生活在一个良好的自然空间之中。(二)家族化意识的体现在彝族的思维里,家族利益高于其他一切利益,亲族联系胜于其他一切联系,家族至上是导引家族成员思想、感情和行为的最高标准和价值尺度。家庭成员之间具有很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