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后限时集训(十六)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石家庄一模)下表是1949年石家庄市各类商业机构全年购、销商品比例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的石家庄工商业发展()机构类别商品类别进货量(%)销货量(%)公营私营合作社公营私营合作社粮食7818472.725.22.1棉花70.5254.579.218.72.1油类5443362353铁货1000010000煤炭100009325A.为国民经济的调整奠定了良好基础B.已开始进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探索C.推动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顺利发展D.将市民经济生活纳入计划经济体制B[根据题中表格信息可知,1949年石家庄市商业机构的类型主要有公营、私营和合作社三种,这一状况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点,故B项正确;1949年我国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A项说法不准确,故排除;C项发生在1953—1956年三大改造期间,故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无法体现计划经济体制,故排除D项。]2.(2019·郑州二模)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初画家李琦表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宣传画《越走越快》,该作品反映出当时()A.我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B.传统的耕作方式占主体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D.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B[从宣传画的内容“从前推着走”“现在跟着走”“将来骑着走”可知,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仍然实行传统的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故选B项;A项与材料及史实均不符,2故排除;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故D项错误。]3.下图是《苏联专家援建新中国》宣传画。这一宣传画主要反映出()A.中苏两国外交的本质特征B.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经济建设方针C.中苏经济合作的主要模式D.工农业生产受到苏联影响B[根据题图可知,该宣传画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中国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建设方针,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意强调中苏两国的外交,故排除A项;中苏经济合作在多个领域展开,C项在宣传画中无法体现,故排除;该宣传画只是反映了苏联专家援助中国工业建设的情况,未涉及农业,故排除D项。]4.1952年10月20日,刘少奇受毛泽东委托给斯大林写信称:“中国现在的工业总产值,国营企业已经占到67.3%,私人企业只占7%。……在十年以后,少数资本家可能完全处在社会主义的包围之中。”这表明,中央人民政府()A.构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框架B.认识到私有制无益于国家的建设C.有意借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D.规划了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A[材料中的数字表明当时的中国已经明确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因而形成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框架,故选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借鉴的是斯大林模式,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而非具体的路径,故排除D项。]5.(2019·崇左一模)1953年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有偿地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资料逐步收归国有,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质变”。这一方式()A.利于减少对生产的冲击B.全盘借鉴苏联经济模式C.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D.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A[本题考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实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转变,更能被资本家接受,有利于维持生产的正常进行,即这一3方式有利于减少对生产的冲击,故A项正确;苏联没有实行“和平赎买”的方式,故排除B项;“和平赎买”方式属于三大改造,此前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已经完成,故排除C项;“和平赎买”并未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排除D项。]6.(2019·泉州一模)1951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统购棉纱的决定》,规定“凡公私纱厂自纺部分的棉纱及自织的棉布,均由国营纱布公司统购”。1953年10月,做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11月,做出《关于在全国实行计划收购油料的决定》。这()A.规范了私人资本主义经营的各种行为B.解决了广大人民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C.成为“一五”计划建设的重要举措D.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D[材料体现不了“各种行为”,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举措明显是加强对公私生产的管理,并没有体现解决人民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是1953年开始的,故C项错误;加强管理是为了解决工业化所需原料的问题,故D项正确。]7.(2019·宁德二模)从1963年起,我国在工业部门试办托拉斯,即按行业和协作关系,把生产和经营同类产品的企业联合组成专业性大公司,并按经济办法实行管理。截至1965年,煤炭、汽车、烟草等行业组建全国性托拉斯12家,一些省市也组建了11家地方性托拉斯。托拉斯的试办是()A.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大胆尝试B.协调国民经济比例的有益途径C.调整全国工业布局的重大举措D.探索国家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A[由材料可知,我国在工业部门试办托拉斯,并按经济办法实行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胆尝试,故选A项。]8.1959年在第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的李富春报告:1959年工农业总产值计划为2870亿元,比1958年的2050亿元增长40%,即增加820亿元。其中,工业和手工业产值计划为1650亿元,比1958年的1170亿元增长41%;农业总产值计划为1220亿元,比1958年的880亿元增长39%。这体现了()A.中央实行工业和农业并举的方针B.经济发展状况良好C.工农业协调发展D.我国经济建设受“左”倾思想影响严重D[根据材料可知,1959年工农业总产值同1958年相比大幅度增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运动背离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1959年工农业总产值的高指标是“大跃进”4运动的体现,故B、C两项错误,D项正确;A项不能由题干材料信息得出,故排除。]9.(2019·苏州一模)下表是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统计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由此可知()时间农业实产量实征农业税农业税占实产量(%)合计正税附加合计正税“一五”计划时期8017.80933.21847.4585.7611.6010.60“二五”计划时期6983.20833.32745.6687.6611.9010.701963—1965年5004.50374.02333.4240.607.506.70——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A.农业税已逐渐成为当时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B.“二五”计划时期农业发展使农业税比例有一定的上升C.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征收情况总体呈下降趋势D.到1965年,我国整个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C[本题考查我国的农业税。根据“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统计表”中实征农业税分析可知,我国农业税征收情况总体呈下降趋势,故选C项;材料只涉及农业税,没有涉及和其他税种的比较,无法推断农业税成为当时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五”计划时期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农业实产量下降,故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我国农业税的征收情况,而未涉及我国整个国民经济调整任务,故排除D项。]10.1956年,安徽芜湖有的农业合作社实行了“生产队向管委会包工包产”的办法。河北邢台县将主要农作物的夏季管理包到户的社占全县总社数的一半,这些措施意在()A.对农业合作社进一步探索B.改革农村的土地所有制C.强化人民公社的经营体制D.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A[由材料中“生产队向管委会包工包产”“主要农作物的夏季管理包到户”,说明在1956年农业合作化的总体环境下,这种承包只是对农业合作社进一步的探索,故选A项。]11.(2019·衡阳一模)1962年,中共中央制定“农村十六条”,规定:“恢复社员的自留地,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开放农村集市贸易。”这一规定()A.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B.标志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C.意在调整农村的土地所有制5D.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A[受“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材料中“农村十六条”的规定旨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故选A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规定并未调整农村的土地所有制,故C项错误;当时中国农村产业结构并未转型,故D项错误。]12.(2019·赣州一模)1965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粮食、食用油、棉花、水果和水产品的占有量分别为272千克、5.1千克、2.9千克、4.5千克和4.2千克,基本上与1957年的水平相当。这说明()A.农业生产曾经面临严峻的形势B.计划体制下农业未得到发展C.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D.“左”倾错误得到彻底纠正A[根据材料可以看出1965年城乡居民人均粮食、食用油、棉花、水果和水产品的占有量与1957年的水平相当,说明1957年到1965年之前,我国农业生产经历了重大挫折,结合所学“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可知,A项正确;尽管1958年出现的“左”倾错误对农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但经过1960年国民经济政策的调整,农业依然有所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经济领域的发展状况,C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项中的“彻底纠正”不符合史实,故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昆明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明初沿用历代匠籍制度,凡在籍手工业工匠必须受工役管理机构的支配,定期无条件为政府服劳役。成化、弘治时期,朝廷将强迫轮班匠亲身服役逐步改变为纳银代役,无力纳银允许亲身服役。到嘉靖末年,轮班工匠一律征银,朝廷以银雇工。清政权建立后,明文宣布“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后又将班匠银归并田亩或地丁代征,使“手艺贫民受益良多”。但统治者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对手工业产品实行限价收购。——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个体手工业写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承诺政府予以扶持并积极引导个体工业经济向合作社集体制经济转变。若干个体手工业者或生产小组为解决原料、购销产品困难而自愿联合组成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此后出现了生产资料部分或全部归集体所有的生产合作社,实行分工合作、按劳分配。“一五”计划中规定:“采用说服、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逐步地把手工业者引向合作化的道路,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成为国营工业的得力助手。”1955年底中央制定了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规6划,要求在两年内完成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6月,手工业改造基本完成。——摘编自萧国亮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0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手工业政策的演变及原因。(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手工业政策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手工业政策的特点,并予以简要评价。(13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材料一“成化、弘治时期,朝廷将强迫轮班匠亲身服役逐步改变为纳银代役,无力纳银允许亲身服役。到嘉靖末年,轮班工匠一律征银,朝廷以银雇工”说明限制逐渐放宽,由劳役制到雇役制;“清政权建立后,明文宣布‘各省俱除匠籍为民’”说明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从民营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及国家赋役政策的变化等角度分析。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承诺政府予以扶持并积极引导个体工业经济向合作社集体制经济转变”可得出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材料二“采用说服、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逐步地把手工业者引向合作化的道路,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成为国营工业的得力助手”等可得出自主发展与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