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家(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9/9/1011先秦诸子百家2019/9/102一、总论先秦诸子百家社会背景:周文疲敝,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共同的时代课题:社会为什么混乱?如何解决?总体特征:百家争鸣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黄老道家墨家:墨子及其后学法家:商鞅、申不害、韩非子名家:惠施、公孙龙阴阳家、兵家、农家、杂家等2019/9/1033先秦儒家哲学2019/9/104一、孔子2019/9/105孔子生平孔子生鲁昌平乡陬(zōu)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hé)。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wéi)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史记•孔子世家》2019/9/106孔子思想产生背景1、春秋时代的社会现实2、鲁国的文化环境鲁国的文化优势、完备的周礼文化传统3、孔子本人的身世悠远辉煌的家世、早经困苦磨炼2019/9/107孔子的突破从两个方面推进了殷周以来从突破原始宗教观念而发展形成的伦理道德思想:1、对以“礼”为主要内容的伦理道德观念进行了适当的改造和充实,从原来主要是贵族阶级的行为规范向全体的平民阶级中扩散开来。2、使这些道德规范获得了一种以共同的、一般的“人”为根源的统一基础,在儒学中被称之为“仁”。2019/9/108孔子思想的三个理论层面超越的层面:天命社会的层面:礼心性的层面:仁2019/9/109超越层面:天命1、孔子思想中“天”的两个内涵:自然之天: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超越社会与个人的哲学范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小人不知天命。(季氏)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2019/9/10102、孔子对“天命”的推进:周代宗教信仰对象——人的理性认识对象对鬼神的理性主义态度。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佾)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智)矣。(雍也)2019/9/1011孔子“天命”理性主义因素的影响:1、“天命”的超越性质使中国思想始终保持或潜存着对某种高远精神的追求,不会枯竭于现实、世俗的层面。2、理性特质又阻止了这种追求掉入宗教的藩篱,使儒学在终极关怀的层面保有非信仰理性。2019/9/1012社会的层面:礼正名思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孔子正名的标准是“礼”,即“周礼”。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这套制度,在孔子看来是最完美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为国以礼。(先进)不知礼无以立也。(尧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2019/9/1013礼的思想实质“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阳货)“尔爱其羊,吾爱其礼。”(八佾)孔子认识到的、追求的是礼的形式之内蕴涵的某种精神实质。具体指的是礼调谐和稳定社会伦理秩序的功能及其属于人性的根源。2019/9/1014礼的范围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孔子为了复兴周礼,对周礼的再一个补充和发展就是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在基础。“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2019/9/1015礼的实践:中庸“中庸”是从外在形式上确定礼的实践标准。“仁”是从内在实质内容确定。“礼之用,和而贵。”(学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过犹不及。”(先进)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之后,中庸的内涵发生重要变化,逐渐升华为一种世界观,用以描述概括世界内在的、最后的本质。“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2019/9/1016心性层面:仁粗略统计,《论语》中论及“仁”的地方有一百多处,可见其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仁”是从内在精神品性上裁定一个人对“礼”的践履程度。具有内在性特点。“克己复礼为仁”(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2019/9/1017对“仁”的核心问题学界有不同看法,但其内在性的特点,看法较一致。“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都只是仁的某一具体表现。2019/9/1018如何得到仁?为仁由己:“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2019/9/1019回顾孔子思想的三个层面。2019/9/1020孟子2019/9/1021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通“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一、孟子生平2019/9/1022儿时,“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zhù”。成人后,“受业子思之门人”,“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中年,游历各国20年,以推行王道政治为己任,曾到过齐、宋、滕、魏、鲁、薛等多个国家。影响很大,诸侯以礼相待,但无人真正实行。晚年,对实现政治理想不抱希望,归隐乡里,著书立说,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自己的人生乐趣。2019/9/1023二、《孟子》简介作者是谁?三种看法:其一,孟子自己所撰。如《孟子章句》作者东汉文学家赵岐。其二,孟子死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根据他生前言论编定。如唐韩愈、清崔述。其三,由孟子及弟子共同编定。如最早司马迁。2019/9/1024《孟子》的篇数?“7篇”说:司马迁《史记·孟轲荀卿列传》“11篇”说:《风俗通》、《汉书·艺文志》,除通行七篇外,还有《性善》、《文说》、《孝经》、《为政》,东汉赵岐分内外书,不为外四篇作注,现已亡佚。现通行的即是7篇14卷本。2019/9/1025孟子升格运动:唐初-安史之乱:科举考试没有《孟子》。韩愈尊“孔孟”,取代“孔颜”。宋神宗熙宁四年:《孟子》首次列入科举。王安石南宋:《孟子》上升为经,与《论语并列》。周敦颐、张载、二程、朱陆等人的推动。升格运动完成。元文宗至顺元年:孟子首次被封“邹国亚圣公”。2019/9/1026三、孟子的人性论1.人禽之辨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娄》下)孟子所讲的不是人与动物的渴饮饥食等生理上的反应的差异;而是“人之为人的道德特质”。2019/9/10272.四端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2019/9/1028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2019/9/10293.与告子的辩论杞(qi)柳桮棬(bēiquān)之辩、以水喻性之辩、生之谓性之辩、仁义内外之辩。“性善与性无善恶”问题:告子曰:“性犹湍tuān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sǎng额头);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告子·上)2019/9/1030四、尽心说1.尽心、知性、知天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yāo)寿不贰,修身以俟(sì)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尽心(四心)能够知性(本然的);知性,则能知天。2019/9/10312.求放心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孟子认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是说,求知识、才能没有别的途径,而只要把他放弃(散失)掉的天赋本性找回来就行了。2019/9/10323.养气(1)养心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2019/9/1033(2)存夜气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gù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告子》上)2019/9/1034(3)浩然之气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něi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qiàn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公孙丑》上)孟子主张扩充自己的善端,可以塞于天地之间。2019/9/1035五、圣人论1.先知先觉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分为“先知先觉”和“后知后觉”。他借古人伊尹的话说:“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万章下》)这是说,“天”生下人类来,就是要使先知先觉的人去开导启发后知后觉的人。2019/9/10362.圣人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万章》下)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尽心》下)2019/9/1037六、孟子的政治思想政治思想的三个方面:仁政(纲领)、民本(核心)、王道(理想)2019/9/10381.仁政:恒产与恒心他主张用他自己设想的“仁政”措施,通过“井田制”的形式来推行封建制度。孟子还把他这种通过正经界,“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同上)的主张,称之为“制民之产”,意思是要分配给农民固定的土地,使他们“死徙无出乡”(同上)。他认为:“无恒产者无恒心”。(《滕文公上》)2019/9/10392.民本:民为贵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zī盛Cheng既絜jié,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尽心》下)孟子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为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够得到天下。2019/9/10403.王道:以德行仁者王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公孙丑》上)孟子主张王道,反对霸道。他认为霸道是以力服人,不能使人心服口服;而仁政是以德服人,能使人“中心悦而诚服”。2019/9/1041总结:人性论政治思想圣人观尽心知性(养心、养气)2019/9/1042荀子2019/9/1043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shì)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gǔ)过髡(kūn)。”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

1 / 6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