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2020届高三历史春季会考试题(含解析)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本试卷共10页,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50个小题(共50分);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三道大题(共50分)。3.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4.考试结束后,考生应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蓟被认为是北京建城之源。与这一史实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可以看出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分封的对象有同姓亲族,这是主体,还有姻亲、功臣和先代贵族等,故C正确。A出现在原始社会时期,排除。B明显不合题干主旨,排除。D在秦朝时在全国推行,排除。2.西汉前期地方王国自为法令,僭越礼制,甚至与朝廷对抗。对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增加税收B.颁布“推恩令”C.盐铁官营D.派兵攻打匈奴【答案】B【解析】【详解】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兼有封国制。封国分为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所以才出现了“西汉前期地方王国自为法令,僭越礼制,甚至与朝廷对抗”的现象,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候,列候归郡统辖。结果使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所以B符合题意,ACD是汉武帝在经济和军事上的措施,2与题干主旨不符,所以排除ACD。【点睛】本题考查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键信息是“与朝廷对抗”,考查了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3.《宋史》记载的“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令,以佐邦治”的机构是A.三司B.门下省C.枢密院D.政事堂【答案】C【解析】【详解】宋朝宰相权力一分为三,枢密院掌管军事,与材料“掌军国机务”相符,C正确。三司使负责财政,门下省是负责审核的,政事堂是宰相办公地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宋朝在宫城内设置中书门下,作为中枢部门的首脑官署和正副宰相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权力机构,或称政事堂。中书门下的长官在北宋前期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分散宰相的事权,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宋朝设置枢密院,作为主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构。主管财政的最高机构,北宋前期称“三司”,北宋前期,宰相主管民政,枢密使主管军政,三司使主管财政。4.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及丞相,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行政机构,其目的是A.打击地方势力B.扩大统治基础C.加强君主专制D.增强六部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及丞相,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行政机构”主要目的是将中央行政大权分割,以加强皇权,故C正确。材料中的措施不是打击地方势力,A错误;扩大统治基础是科举制的意义,B错误;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及丞相是加强皇权,不是增强六部权力,D错误。5.林则徐说:“烟不禁绝,国日贫,十余年后,岂惟无可筹之饷,抑且无可用之兵。”这句3话旨在A.说明鸦片输入危害B.抨击政府军备废弛C.建议增加财政收入D.提出扩充军队数量【答案】A【解析】材料的意思是鸦片如果不禁绝,中国将日渐贫困,十年后不仅财政流失,军队战斗力将大大下降,所以林则徐强调的是鸦片输入危害,故A项正确。B项材料未体现。材料没有涉及增加财政收入和扩充军队数量的建议,故CD排除。6.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这里的“斗争”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借助宗教,以及最终失败的结局,可以看出是指太平天国运动,A正确;洋务运动没有借助宗教,B错误;义和团运动主要是冲击西方宗教,而不是借助宗教来发动的,C错误;辛亥革命没有体现出借助宗教的特点,D错误。7.如图是1898年法国《小日报》刊登的漫画,它反映的是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4B.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C.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变化D.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的时间和图片的内容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争结束以后列强在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A正确;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以后,B错误;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变化是鸦片战争的结果,C错误;D选项现象也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以后出现,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来分析。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解读与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甲午战争的结果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8.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指出“此为吾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该“创举”是指A.中国同盟会成立B.武昌起义取得胜利C.中华民国的成立D.国共两党合作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应该是孙中山对建国的一种设想,材料中说这是破天荒的创举,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的现象,主要是指结束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C正确;中国同盟会成立属于政党建设,不符合题意,A错误;武昌起义取得胜利并没有结束帝制,B错误;国共两党合作形成不符合材料中“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的主旨,D错误。9.“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这幅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五四运动B.北伐战争C.一二·九运动D.西安事变【答案】A【解析】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期间,口号有“还我青岛”“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经过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成果。故选A。1926年到19327年的伐战争是要推翻军阀统治,统一全国,排除B;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是反对华北自治要求抗日救亡的爱国运动,排除。1936年的西安事变是要实现停止内战要求抗日的爱国事件,排除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10.《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进一步建设重点“红色旅游区”。下列各项主题中,应归入“湘赣红色旅游区”的是A.党的创立,开天辟地B.打倒军阀,国民革命C.秋收起义,瑞金建都D.陕甘会师,长征胜利【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湘赣边区的红色旅游,这应该是指中共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表现,A选项表达的是中国共产党建立,A错误;B选项表达的是大革命时期的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秋收起义是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前奏,瑞金建都是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高潮,符合题意,故选C项。陕北会师应该是在中国西北,不是南方,D错误。11.如图是一位学生在学习某战役时制作的学习卡片,卡片横线空白处应填写的是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百团大战D.徐州会战【答案】C6【解析】【详解】从材料的时间和数据可以看出,这应该是指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之下发动的百团大战,C正确;淞沪会战是在上海,A错误;太原会战是1937年,时间不符合,B错误;徐州会战是1938年,D错误。【点睛】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百团大战的具体时间和特征,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12.毛泽东在一首诗中写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此诗描绘的是A.战略决战的开始B.解放军占领南京C.解放战争的结束D.西藏的和平解放【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可以看出应该与渡江战役有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以后毛泽东写的诗,B正确;战略决战的开始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解放战争的结束是新中国的成立,C错误;西藏的和平解放不符合材料中渡江战役的信息,D错误。13.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诚恳地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为此他提出了A.“一边倒”政策B.“另起炉灶”政策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求同存异”方针【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圆满成功,故D项正确。AC项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是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万隆会议。需要掌握求同存异方针。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结合万隆会议的内容解答即可。714.下表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政权机构及其构成方式。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18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30岁以上公民每年抽签产生30岁以上无债务、无犯罪前科公民每年抽签产生A.民主面向全体雅典人B.陪审法庭是立法和司法机构C.具有直接民主的特点D.五百人议事会是最高权力机关【答案】C【解析】【详解】“18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30岁以上公民每年抽签产生”“30岁以上无债务、无犯罪前科公民每年抽签产生”体现了直接民主,故C正确;A错在“全体”,雅典民主只限于本邦成年男性,排除;陪审法庭是司法机构,不是立法机构,故B错误;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故D排除。15.《十二铜表法》第9表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这一规定A.打破了贵族的司法垄断B.标志罗马法体系完成C.保留野蛮落后的习惯法D.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可以看出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强调法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的司法垄断,故A项正确。B项是《民法大全》的颁布,排除。保留野蛮落后的习惯法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罗马法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故D项错误。8【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需要掌握《十二铜表法》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的分析理解。16.有学者指出,1688年“光荣革命”开始了一个现代化的英国。这里“现代化”指的是A.《大宪章》的颁布B.议会制度出现C.君主立宪制的确立D.英国内战爆发【答案】C【解析】【详解】《大宪章》的颁布在英国中世纪,不符合材料时间特征,A错误;议会在英国也是中世纪出现的,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英国光荣革命以后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这就是材料中所说的现代化的表现,C正确;英国内战爆发是1642年,D错误。17.2014年1月9日,德国举行了“纪念柏林墙倒塌25周年”活动。与柏林墙倒塌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A.冷战开始B.苏联解体C.东欧剧变D.两极格局瓦解【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柏林墙倒塌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两极格局瓦解,故D正确;冷战开始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A错误;苏联解体与柏林墙倒塌没有直接关系,B错误;东欧剧变也与柏林墙倒塌没有直接关联,C错误。【点睛】本题为基础题,考查两极格局结束及其影响,苏联解体是两极格局解体的直接原因。18.下图所示农作物原产地在中国的是9A.①②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图示,结合所学可知,玉米是明清时期从美洲传入中国的,因此原产地不是在中国,故①错误。小麦是从西亚传入中国的,因此原产地不是在中国,故③错误。水稻和粟的原产地在中国,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故②④正确,故B项正确。A、C和D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需要掌握中国的农作物。解题的关键是对玉米、水稻、小麦、粟的产地的识记。19.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唐朝制瓷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突出特点是A.白瓷烧制技术取得突破B.形成了南青北白制瓷格局C.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D.出现闻名中外的珐琅彩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