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课程标准素养解读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甲午战后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及危害。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清政府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应对措施及结果。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变法外因1.背景(1)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日本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2)欧美帝国主义列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它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2.表现方面侵略方式表现经济以资本输出为主(1)迫使清政府举借附有政治条件的大借款(2)争夺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3)开设工厂和银行政治瓜分中国(1)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2)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3.影响: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24“学思之窗”,思考:根据上述内容,想一想,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提示(1)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使日本把朝鲜变成入侵中国的桥头堡。(2)条约规定了巨额战争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3)条约允许日本在华直接设厂,列强便争先恐后地到中国开设工矿企业或修筑铁路,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4)新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航行特权的攫取,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归纳总结]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进一步加紧对外扩张,资本-2-主义国家侵略中国体现出新的特点——以资本输出和瓜分为目的,使中国面临更加严重的民族危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变法内因1.财政危机(1)原因①从1896年起,清政府需偿还借款。②各地的洪涝灾害。(2)应变措施:节支增收。①增加地丁银等旧税的征收额度。②降低官员薪俸。③裁减军队,节省军费开支。④加强鸦片税的征收,增加商税以及扩大纳官等。(3)结果①遭到官员的抵制,成效甚微。②转嫁负担,激化矛盾,加剧统治危机。2.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深度点拨]政治统治腐败、偿付战争赔款和自然灾害频繁,是清政府财政危机空前严重的三大原因。其中,偿付战争赔款是最为主要和直接的因素。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变法的经济条件1.原因(1)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与主张。(3)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允许民间设厂。2.表现: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3.困难(1)民族工业无力与外国在华资本及其廉价商品竞争。(2)民族工业面临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4.影响(1)新兴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变革。(2)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顺应时代的要求,掀起了一场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深度点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两面性(革命性与妥协性)是由其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的。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因而具-3-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要求,即革命性。另一方面,它又同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相对妥协的一面,即妥协性。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3.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这成为戊戌变法的经济、阶级基础。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与危害史料一1895-1913年一些国家在华①开办的企业(投资在10万元以上的)行业名称行业数量投资量的顺序矿业32家英国水电19家日本纺织16家德国食品39家俄国机器造船7家资金合计1.3亿元共计113家史料二②正在中国发生着的重大事件,美国并不是一个漠不关心的旁观者……我的目的,是要用一切适当的,合乎美国传统的手段来促进美国在该地区的巨大利益。——1898年12月美国麦金莱国会咨文①表明列强加强对华输出资本。②表明美国择准时机加强对华侵略,并着手排挤其他帝国主义侵华势力。(1)史料一反映出列强经济侵略方式有什么变化?投资设厂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变化: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影响:通过设厂一方面抢占中国市场,打击了中国民族工业;另一方面又冲击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2)史料二“正在中国发生着的重大事件”是指什么?美国为促进自身在该地区的巨大利益提出了怎样的对华政策?提示事件: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掀起瓜分狂潮,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政策:“门户开放”政策。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及危害(或影响)方式表现危害(或影响)资本输出争做中国债主(三次大借款)便于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扩大了在华的政治势力争夺路矿权(铁路修筑和矿山开采)控制了中国铁路沿线的土地和资源,便于对中国进行侵略开设工厂(《马关条约》开先例)把中国变成列强工业品的独占市场,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开设银行这些银行变成了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在中国的大本营,控制了中国的贸易和金融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列强掠夺中国的高峰,是中国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分享其他列强在华侵略权益“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侵略中国进入了新阶段,扩大了它在中国的影响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史料一①《时局图》如图,近代爱国者谢赞泰所作,1898年在香港发表。史料二《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数额之大是空前的,相当于②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必须在三年内还上,于是清政府大借外债,甲午战争后一年内就借了3.7亿两白银。-5-史料三③甲午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时间企业数资金额(万元)1863—1894年1196801895—1898年2741432①《时局图》生动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②使清政府产生严重的财政危机。③该表反映了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1)谢赞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时局图》的?结合史料一概括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提示背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变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政治上,分而治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史料二说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教材说明清政府统治危机的表现。提示原因:清政府战争赔款和大借外债。表现: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3)史料三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原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与主张;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允许民间设厂。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1)时势条件: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寻求救亡之策。(2)思想渊源:19世纪七八十年代,脱胎于洋务派、痛感洋务运动弊端的早期维新派产生。他们要求抵抗列强侵略,要求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作了思想准备。(3)经济基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其产生的经济基础。(4)阶级基础:随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5)社会根源: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此后清王朝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而大肆-6-出卖国家和民族权益,统治更加专制腐朽,这就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探寻新的、反映资产阶级意愿和要求的救亡图存道路。(6)国际因素: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日本的迅速强大,促使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决心以日本为榜样,通过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一、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征1.从企业的产生来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走过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它不是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列强入侵、破坏了中国发展的正常秩序、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因此它不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逐步成长起来的。2.从工业部门的结构来看,中国民族工业基本上是轻工业,其中主要是纺织工业。中国民族工业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本身又不能生产机器,只能从投资少、周转快、获利多的轻工业开始。3.从工业的地区分布来看,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其原因是这些城市多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据点,便于利用外国的技术设备。这种畸形布局,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4.从设备、技术和经营管理上看,中国民族工业是很落后的。5.从企业产生、发展的全过程来看,中国民族工业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因而发展缓慢。这决定了中国民族工业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矛盾,又有依赖性,这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最重要的特点。二、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方式发生的变化及认识1.变化(1)经济上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代替了以往寻找借口发动侵略战争、开辟通商口岸和商品输出为主的侵略方式。(2)政治上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2.认识: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和瓜分方式的改变,并不意味着侵略的放松,而是适应和更加便利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需要;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资本输出和瓜分中国的地区、先后、程度差异甚至表现出的矛盾,并不妨碍在侵略中国中的一致利益和一致行为。(建议用时:20分钟)一、选择题1.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主要表现在()①财政危机-7-②吏治腐败③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④人民起义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D。结合19世纪末清政府内忧外患的现实,四个小项都是其统治危机的表现。2.下表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它应该是()A.魏源的《海国图志》B.严复的《天演论》C.梁启超的《瓜分危言》D.孙中山的《建国方略》解析:选C。材料中把中国的这三项权力被哪些国家瓜分写得直截了当,因此很明显是梁启超的《瓜分危言》,选择C项。3.面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下列哪一项不是清政府采取的节支增收的措施()A.增加税收额度B.降低官员薪俸C.裁减军队D.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解析:选D。结合基础知识,A、B、C三项都是清政府节支增收的措施,所以符合要求的是D项。4.甲午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缴内地税的要求,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是()A.为列强商品输华创造平等条件B.为列强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获取高额利润-8-D.列强联合起来压低中国关税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要求对外输出资本和扩大商品输出,以便攫取高额利润,甲午战争后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纳内地税就反映了这种要求。19世纪末的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首位,急于扩大海外市场和寻求资本输出的场所,“门户开放”政策就是这种要求的反映。美、日的要求都是要为本国资本家获取高额利润。5.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内容出现新的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导致这种转变的内在因素是()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解析:选C。紧扣“内在因素”分析,A、B两项是外因,D项内容在当时还未出现。6.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对中国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A.使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B.造就了新兴的阶级力量C.阻止了外国经济侵略D.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掀起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而无产阶级则在此后又领导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