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A卷)(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丰台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联考高一历史(A卷)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关于中国早期农业文明的起源,著名史学家苏秉琦先生的论断是“满天星斗”。以下选项中,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B.在我国境内的湖南、江西、浙江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C.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我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D.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存在高达120吨的稻谷遗存【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满天星斗”即中华大地的各处地区,都有文明遗址的出现,湖南玉蟾岩,陕西半坡遗址、浙江河渡遗址等遗址即可印证“满天星斗”的说法,故B项正确;北京人遗址并不能代表中华大地的各个地区。故A项排除;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我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只能表明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不能印证中华文明的起源故C项排除;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存在的大量稻谷的遗存说明河姆渡地区的农业种植以稻谷为主,不能印证“满天星斗”,故D项排除。2.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答案】B【解析】【详解】“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说明大多数墓葬中没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2葬,由此可证明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B项符合题意;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只能证明早其农业的出现,排除A项;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只能证明当时的城市建造技术,排除C项;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只能证明历史的悠久,排除D项。3.《史记正义》记载:“周封以五等之爵,蓟燕二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为名,其地足自立国。”与此记载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周封以五等之爵,蓟燕二国俱武王立”反映的是分封制,故C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举部落首领的制度,故A项错误;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分配政治权利的制度,故B项错误;郡县制是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故D项错误。4.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下列对各国变法目的表述正确的是A.巩固卿大夫掌握的实权B.希望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C.促进工商业的繁荣发展D.试图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答案】B【解析】【详解】战国初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答案为B;战国时期掌握实权的为各国国君而不是卿大夫,A错误;工商业发展是达到富兵强国的一个前提条件,而不是各国变法的根本目的,C错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而周王室代表着落后的奴隶主,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D错误。5.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有①“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②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3③民间的学术活动逐渐兴起④士受到统治者的重用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主要和私学的出现、民间学术活动的兴起、社会变革以及由于社会变革而带来的士受到重用有关,①②③④说法正确,故选D项,排除ABC项。6.铁犁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它在中国最早出现于A.商朝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正确;A项主要是骨器和石器;CD项都晚于B项。所以答案选B。7.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见下图)上,用小篆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A.经济繁荣B.国家统一C.文化统一D.百姓安居乐业4【答案】B【解析】【详解】小篆是秦朝统一后的通用字体,“海内皆臣”说明四海之内都臣服,体现出的是秦朝国家统一的信息,故B项正确;秦砖显然是歌颂秦始皇的丰功伟绩,不是经济繁荣的体现,故A项错误;小篆是通用字体,不能说明文化上统一,故C项错误;秦朝的百姓赋税沉重,并不是安居乐业,故D项错误。8.示意图能够直观地反映历史现象。对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作用解释准确的是A.加速了国家分裂B.加强了中央集权C.增强了诸侯势力D.扩大了王国疆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的信息“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子弟分封为列候,归所在的郡管辖”可知是推恩令,推恩令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选项符合题意。容易导致国家分裂的是郡国并行制而非推恩令,A选项错误。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选项错误。推恩令实施后,王国实际控制面积变小,D选项错误。【点睛】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59.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中央官学的建立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打破了依靠血缘垄断官职的局面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进一步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汉武帝时期”“培养《五经》博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官学的建立推动了儒学发展,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建立,故A项正确;中央官学不是选官制度,故B项错误;当时强调儒学的正统地位,而不是促进学生思想和个性的发展,C项错误;百家争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D错误。10.东汉后期,皇权逐渐失去了对全国政局的有效控制。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礼乐制度破坏B.外戚宦官相互勾结C.以“柔道”治天下D地方豪强势力膨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导致东汉后期全国政局失控的主要原因是地方割据势力强大,选项D正确;选项A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选项B的破坏性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排除B;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东汉后期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导致中央控制能力下降。11.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年代尺的空白处应填写A.三国鼎立B.西晋统一C.前秦统一北方D.隋朝建立【答案】B6【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一举灭吴国,实现统一,故空白处应为西晋统一,B项正确;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故A项排除;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前秦攻灭前凉与鲜卑拓跋氏的代国,统一北方,故C项排除;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杨坚,北周覆亡,隋朝建立,故D项排除。12.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A.缓和民族矛盾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C.平息阶级矛盾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答案】B【解析】孝文帝之所以这么做,是想通过这种政治联姻的方式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统治,因而只有B符合题意;AC项包含在B项之中;D项错误,汉化政策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排除。13.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却都是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A.周边少数的民族入侵B.统治集团的内讧变乱C.宦官擅权和外戚临朝D.横征暴敛及苛政黩武【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二世与隋炀帝都实行暴政,故都是二世而亡,暴政往往表现为横征暴敛及苛政黩武,故D正确;周边少数的民族入侵并非秦朝与隋朝灭亡的原因,故A错误;统治集团的内讧也不是主要原因,故B错误;宦官擅权和外戚临朝,也不属于主要原因,故C错误。14.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记述,唐代科举考试主要科目及内容如下:7科目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以上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①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②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③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唐代科举制的内容。唐代科举分为明经和进士等科,①正确;无论从考试内容的数量还是难度上看,进士科比明经科都要难,②错误;在三试的时候,两科考生都要对时务策,以考查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正确;明经或进士都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查内容,考生要熟记文本,④正确;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科举制。15.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发生在A.西周时期B.北魏时期C.唐朝初期D.唐朝中期【答案】D8【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是唐代两税法的特征,所以这一转变应该是发生在唐朝中期,故选D项;ABC项时期两税法尚未实行,与题意不符,排除。16.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全国所辖郡数秦岭淮河以北郡数秦岭淮河以南郡数西汉1037429西晋1628676A.经济中心实现了南移B.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C.西汉时的疆域比西晋小D.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答案】D【解析】依据表格中“西汉、西晋”等信息可判断“经济中心实现了南移”与题意不合,经结合所学可知经济中心实现了南移应该是在南宋,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都城的分布数量可以看出西汉与西晋时期的都城都还在北方,政治中心没有实现南移,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疆域进行分析归纳,故C项排除;据表格中的秦岭淮河南北郡数的分布情况,即趋向于接近,可以得出南北的经济水平差距在不断的缩小,故D项正确。17.中国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下列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著作是()①《黄帝内经》②《九章算术》③《齐民要术》④《千金方》A.①②B.②③C.①③9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黄帝内经》为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与题意无关,①错误;《九章算术》的内容十分丰富,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收有246个与生产、生活实践有联系的应用问题,其中就包括农业生产问题,②正确;《齐民要术》是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③正确;《千金方》为唐朝孙思邈所著,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这与题意无关,④错误。综上,故选B。ACD均含有错误选项,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解题的关键是把握题目的设问方向“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著作”。18.唐朝政府改变了历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采取“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这说明A.唐朝国力十分强大B.唐朝支持少数民族建立政权C.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D.唐政府的目的在于保卫边疆【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贵中华,贱夷狄”中的“中华”指的是中原的汉族,“夷狄”是对少数民族的一种歧视性的称呼。唐朝“抚九族以仁”,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说明唐朝在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促进民族交融具有积极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唐朝国力十分强大,故A项错误;“抚九族以仁”是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政策,不代表唐朝支持少数民族建立政权,故B项错误;唐政府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材料体现不出目的,故D项错误。19.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上继承了魏晋的特点,又出现了新的趋向。隋唐思想“新的趋向”主要是指A.儒、佛、道始终受统治者的推崇B.道教取得了独尊的地位C.儒学不断吸收佛、道的合理成分D.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10【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汉武帝时,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得到统治者的推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