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滁州市明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据《礼记》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由此可见该制度A.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B.使政治权力和土地层层分割C.反映出大宗小宗之别D.封邦建国扩大了国家疆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等,结合所学知识,材料的核心意思,天子、诸侯、卿大夫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该制度是分封制,分封制使政治权力和土地层层分割,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之别,排除A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扩大了国家疆域,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等,联系所学分封制的内容分析解答。2.我国历代朝廷常常分割地方事权,将军事、民政、财政、司法诸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以使其相互牵制。这一做法A.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通过削弱相权保障了皇权独尊C.完善分权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D.消除了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历代对地方事权进行分离制约并实行中央垂直管理,-2-有利于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B项,题干与相权的分散无关,排除。C项,地方权力过于分离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D项,消除说法过于绝对,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并未彻底解决,排除。3.某论文参考资料如下:《中国宰相制度变迁》、《宋代转运使补论》、《元代行省制度研究》、《朱元璋杀胡惟庸废承相考辨》,该论文的主题应是A.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演化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C.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消长D.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君主专制制度,二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宰相制度变迁》、《朱元璋杀胡惟庸废承相考辨》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演变;《宋代转运使补论》、《元代行省制度研究》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综合这两个方面,此题应选择D项;A选项只符合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监察制度的演变,故B排除;C选项只符合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故C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中国宰相制度变迁》、《朱元璋杀胡惟庸废承相考辨》……《宋代转运使补论》、《元代行省制度研究》”,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方面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4.“由于原先的血缘家族被打破,农民不能像以前那样通过家族在城邦的代言人来维护其利益,这样一来就迫使他们不得不亲自去到雅典城出席公民大会,否则,就意味着他们常常处于一种有权力但又无法行使的尴尬境地。”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改革措施是A.公民大会向雅典民众开放B.全面实行职务津贴制C.以行政选区取代血缘部落D.按财产等级分配权利【答案】C【解析】-3-【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原先的血缘家族被打破”及所学知识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以行政选区取代血缘部落,这导致了血缘贵族的瓦解,才导致“农民不能像以前那样通过家族在城邦的代言人来维护其利益”“他们常常处于一种有权力但又无法行使的尴尬境地”,故C选项正确;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不向雅典民众开放,故A选项说法无误;实行职务津贴制是伯里克利改革内容,故B选项错误;财产等级制是梭伦改革内容,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5.在世界近代史上,有个国家曾被称为“各种政体的试验场”、“从窗缝潜人的共和国”。这个国家A.最早进行并完成了工业革命B.明确了三权分立的体制C.以“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D.最终确立了共和体制【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各种政体的试验场”、“从窗缝潜人的共和国”可知,这个国家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在共和制与君主制斗争七十多年后,国民议会以一票的微弱多数通过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故答案为D项。英国最早进行并完成了工业革命,排除A项;美国1787年宪法明确了三权分立体制,排除B项;德意志帝国以“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排除C项。6.从1927年8月到12月,中共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它们都①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②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端③都遵循执行了八七会议的指示精神④蕴含了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红色基因A.①②③B.①③C.①④D.①②③④-4-【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从1927年8月到12月,中共先后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都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行动,蕴含了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红色基因,因此①④项符合题意,C选项正确。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端是南昌起义,与其他战役无关,②项不符合题意,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发生于八七会议召开之前,③项不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7.抗战期间,许多外国人纷纷涌进中国西北,来到中国共产党已经建立的抗日大本营延安,特别是美国人是这一时期最多的,有数十人。这一现象说明A.中共领袖人物独具个人魅力B.中共抗日主张得到普遍认可C.中共坚持抗战赢得国际友人同情D.中共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外国人涌入延安,更多表达的是对中共抗战的一种同情、敬意、支持,说明中共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益重要,D项正确;中共领袖人物独具个人魅力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普遍”一词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国际友人同情不是材料现象主要原因,C错误。8.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了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声明:“我深信所有国家都会从缓和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中得到好处。”此后,他的北京之行A.推动了新中国重返联合国B.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C.消除了中美之间的政治分歧D.实现了中美两国的正式建交【答案】B【解析】尼克松访华是1972年,新中国1971年重返联合国,A项说法不符历史事实,排除;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的正常化,B项正确;C项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C;尼-5-克松访华是1972年,中美两国的正式建交是1979年,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北京之行”指的是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本题容易错选D,把1972年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1979年中美两国的正式建交混为一谈。9.1956年,在江苏铜山洪楼出土的西汉画像石上面刻有几个人物在织布、纺纱和调丝操作的图像。这说明西汉A.纺织业种类繁多B.纺织技术的成熟C.生产的分工协作D.注重机械的革新【答案】C【解析】“织布、纺纱和调丝”属于纺织的流程,说明西汉时期纺织业中手工业出现分工协作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织布的流程,不能说明纺织业种类繁多,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分工协作,不能说明纺织技术的成熟,故B项错误;材料中属于手工操作,不是利用机械操作,故D项错误。10.图1和图2为我国不同时期的工具成就示意图。这些工具的出现A.是我国耕作技术进步的表现B.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C.有助于我国水利工程的兴建D.说明了精耕细作农业的成就【答案】B-6-【解析】翻车和筒车都是灌溉工具,都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故B项正确;二者不属于耕地工具,属于灌溉工具,故A项错误;图中灌溉工具分别依靠人力和水力,水利工程是自然开凿是工程,故C项错误;精耕细作包含耕种、施肥等农业技术,图片中工具只是能说明促进精耕细作技术发展,故D项错误。点睛: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它指的是古代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11.秦朝《盗律》中明确规定: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在《法律答问》中亦明确规定: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一说剃去鬓发;一说为二年刑)。由此可知,秦朝的这些律令A.使土地私有开始合法化B.反映秦朝奉行严刑峻法C.意在维护土地私有制度D.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盗律》、《法律答问》均在土地私有权属上有明确规定,并设立处罚措施进行约束侵占私有土地行为,故C项符合题意。A项,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开始出现合法化,排除。B项,题干反映秦朝法律对侵占私有土地的处罚,不能说明秦朝厉得严刑峻法,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12.明代有学者认为:“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这反映其A.对土地兼并持放纵态度B.认为土地兼并难以根治C.主张以教化缓解土地兼并-7-D.主张复兴古代土地国有制【答案】B【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井田既废之后……是以贫富不均”可知该学者认为井田制废除后,土地兼并导致贫富不均,故A项的表述错误;由题目中的信息“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可知该学者认为土地兼并现象虽可以缓和,但不能根治,故B项正确;题目中未涉及教化的作用,故排除C项;由题目中的信息“听民自便为之德”可知该学者并不主张恢复井田制,故排除D项。点睛:“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是解题关键信息。13.1890年与1872年相比,中国棉纱进口量增长20多倍,而棉布进口量仅增长27%左右。以下最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A.通商口岸数量增多B.经济结构发生变动C.政府颁行经济法律D.民众实业救国热潮【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轻工业艰难起步,小农经济的进一步瓦解,根据材料可知面纱进口量增长速度远快于棉布的,说明中国轻工业的发展,体现经济结构的变动,故选择B选项;棉纱和棉布都需要进口,并不能体现通商口岸的增多,故排除A选项;材料无法看出政府颁布经济法律,故排除C选项;民众实业救国热潮主要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排除D选项。14.英国东印度公司作为英国在东方进行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的组织,见证了17世纪至19世纪中期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下列关于英国东印度公司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英国为控制国内外贸易建立的特权贸易公司B.从事对殖民地的掠夺和不平等贸易C.推动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D.体现了“自由贸易”原则-8-【答案】D【解析】根据“英国东印度公司作为英国在东方进行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的组织”,可知体现了“自由贸易”原则错误,故D符合题意,故选D;ABC复合材料和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763年以前)在西非,土著酋长们基本上把欧洲商人限制在沿海贸易站。在中东、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心,各土著民族如人们可能预料的那样,对欧洲入侵者的文化根本没有印象。穆斯林土耳其人虽与基督教欧洲人关系最密切,但极其看不起他们。”由此可以看出A.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影响较小B.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没有影响C.18世纪以前世界其他地区无视欧洲文化存在D.18世纪以前欧洲文化已经融入亚非各国文化【答案】A【解析】【详解】“中东、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心……对欧洲入侵者的文化根本没有印象”说明欧洲对亚非文化影响较小,故A项符合题意;土著酋长们基本上把欧洲商人限制在沿海贸易站,不是没有影响,故B项不符合题意;穆斯林土耳其人虽与基督教欧洲人关系最密切,但极其看不起他们,并不是世界其他地区无视欧洲文化存在,故C项说法错误;在中东、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心,欧洲文化影响较小,不可能出现融入亚非文化,故D项说法错误。16.19世纪,英国工厂制度盛行。工人进厂、出厂、饮食甚至大小便都有具体的规定;聊天、吹口哨、唱歌也是禁止的。工人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