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苏州市震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1.西周的礼仪中常有射箭活动,箭靶上面有各种兽头,天子的是熊头,诸侯的是麋鹿头,大夫的是虎、豹头,士的则是猪头,以显示地位的尊卑。从中可知西周实行()A.禅让制B.世袭制C.宗法制D.郡县制2.图1和图2中,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图1图2A.分封制、郡县制B.郡国并行制、行省制C.郡县制、行省制D.分封制、行省制3.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宰相权力不断削弱D.文臣地位不断提高4.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A.天赋人权B.民主共和C.君主立宪D.权力制衡5.在美国1787年宪法的讨论中,有人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甚至试图在宪法中加入国会有权否决各州立法的条款。有人则要求保护各州的自主权,将联邦体制——对政府的不同层次、不同部门权力进行特别划分——视为防止过多国家集权的保障。它反映()A.大州与小州的利益之争B.南方与北方的权力之争C.立法与行政的职权之争D.联邦与各州的权限之争6、阅读下列《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统计图表。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2-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B.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C.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D.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7.“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从该诗中不能获取的有效历史信息是()A.甲午海战战斗壮烈B.清政府被迫签定《马关条约》C.台湾人民开展反割台斗争D.反割台斗争得到清政府支持8.1900年7月,八国联军组成“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俗称都统衙门,负责管理天津城厢事务。下列款项是该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这批款项可能是用于履行下列哪一条约的?()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9.有观点认为,“农民战争从来只是一种改朝换代的工具,太平天国仍然是旧式农民战争,但已萌发了一些新苗……”。下列与之结论最为相符的是()A.1851年金田起义B.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C.1856年定都天京D.1859年《资政新篇》的出台10.1937年12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很多人在发现的现场就被杀死了,其中也有与军人毫无关系的人,有伤兵和普通市民。15日,记者在12个小时中,就三次目击集体屠杀俘虏。”该报道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九一八事变B.卢沟桥事变C.日军占领上海D.南京大屠杀11.“百折不回,十七次铁血精神,始有去年今日;一笔勾尽,四千年帝王历史,才成民主共和。”这一对联反映了()A.金田起义推翻清朝统治B.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C.国共合作推动北伐战争D.民主革命任务最终完成12.《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一书指出:领土、人民、主权是构成国家的三要素;主权则是近代国家观念的核心,它包括对外捍卫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对内实现主权在民。以下口号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国家观念日渐觉醒,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打倒列强,除军阀”②“外争主权,内惩国贼”③“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3-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①②D.②①③1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1927年国共分裂以后,……毛泽东所采取的非正统做法,令他处在了与莫斯科和中共政治局‘对立’的地位;然而他最终取得了共产党采用的所有策略中最大的成功。”毛泽东采取的“非正统做法”()A.实现了革命中心地区由南方向北方的转移B.建立了第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C.以土地革命为核心形成工农武装割据局面D.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才因形势变化而改变14.“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这是《共产党宣言》的开篇词。下列关于这个“幽灵”诞生的主要历史条件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巴黎公社革命C.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D.法国大革命爆发15.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管理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以采用。下列发源于中国,推行于全世界,成为今日全球公务员考试制度滥觞的是()A.秦朝军功爵物度B.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制度C.隋唐时期科举制度D.汉朝时期察举制度16.学者朱兆华认为:“这种体制内的监督,既避免了多党竞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又避免了一党专制、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这种体制内的监督”指()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新时期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政治的举措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7.“这部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这部宪法”的制定()A.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造历程B.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C.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推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18.2010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在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干部执行村务。这一举措最主要的意义在于()A.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B.实现所有村民直接处理村委会事务C.巩固家庭联产承包成果D.探索完善基层村民自治制度19.2018年,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新年贺词中说:“新的一年里,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扎实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决心不会改变。”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A.“和平统一”方针B.一个中国原则C.“政治协商”制度D.“一国两制”构想20、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到20世纪60年代的“两个拳头出击”,再到70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直到80年代的“全方位”,中国的外交战略大体上十年一变。但在变化中始终坚持不变的是()A.广泛结盟军事外交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专注欧美大国外交D.对抗美苏反霸-4-外交21、1969年3月,中苏边防部队在珍宝岛发生武装冲突,毛泽东认为:“中苏发生交战了,给美国人出了个题目,好做文章了。”610月,陈毅等四位元帅应中央要求,就当时的国际形势提交了《对目前局势的看法》等报告。陈毅等人对“目前局势”的战略性建议最有可能是()A.积极改善中美关系B.争取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推动中日两国建交D.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22、2017年,联合国驻苏丹达尔富尔维和部队最高行政长官尼葛这样评价中国的工兵分队:“中国工兵非常出色,不仅为达尔富尔的和平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当地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参与苏丹维和行动属于()A.构建新型区域合作的行动B.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C.中国与苏丹双边外交活动D.践行“结伴不结盟”的国家关系23、二战后初期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美苏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激烈的对抗,下表中的对应措施分别是()A.①杜鲁门主义②马歇尔计划③朝鲜战争④越南战争B.①铁幕演说②欧洲经济共同体③北约④华约C.①铁幕演说②马歇尔计划③德国分裂④朝鲜分裂D.①杜鲁门主义②马歇尔计划③北约④华约24.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25、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二、材料解析题:(本部分共4题,共50分,答案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2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道德和政治在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整个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5-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材料二立法者通过塑造公民的习惯而使他们变好(具有德性)。这是所有立法者心目中的目标。如果一个立法者做不到这一点,他也就实现不了他的目标。好政体同坏政体的区别也就在于能否做到这一点。……假如人(立法者)希望通过他的关照使其他人变得好,他就应当努力懂得立法学。因为,法律可以使人变好。——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请回答:(1)据材料一,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了怎样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提出的治国理念。(4分)(2)据材料二,概括判断政体好坏的标准。亚里士多德认为有利于立法者目标实现的因素有哪些?(4分)(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对德政关系看法的共同点,并谈谈两人观点对当今政治建设的历史借鉴价值。(4分)2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金石萃编·秦峄山刻石》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6-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新唐书》材料三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台湾)人、弃其地者,琅疏言:“若弃其地、迁其人……此地原为红毛(荷兰人)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沿海诸省,断难安然无虞。……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上召询廷臣,大学士李奏应如琅请。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清史稿》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的什么主要功绩?(2分)(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在突厥地区实行怎样的制度?试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做法作简要评价。(4分)(3)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后,对台湾地区实行的措施及原因。(4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三位古代政治家共同的历史贡献。(2分)2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3分)孙中山和甘地都对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解决农民的痛苦,归结是要耕者有其田。这个意思,就是要农民得到自己劳动的结果,要这种劳动的结果不令别人夺去了。……统一之后,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孙中山全集》材料二所谓禁止洋布,便是抵制英国进口的纺织品,他认为这是经济侵略手段之-7-一,使得印度原有的纺织工业一落千丈。更深入一层的观察,他根本反对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因为那是资本家压迫劳工。……当然他更是一位爱国者,藉着纺纱织布鼓舞着亿万的印度人民,走向团结为国的一致目标之下,不为谋利,同时却是帮助他人,至少是充分做到自服其布。——吴俊才《印度史》请回答:(1)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材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