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从汉至元官僚政治的成熟[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汉代政治——汉承秦制1.加强君权(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汉武帝时让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削弱相权。2.地方管理(1)问题: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出现王国问题。(2)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3.选官制度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4.政治特点“汉承秦制”,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是,也有自己独特一面,形成一些独特的政治制度或者政治环境。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中,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故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重视母族汉代皇帝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重用儒士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场地方强大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汉承秦制”主要说明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表现为承袭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维护了秦汉“大一统”局面。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承上启下1.中央官制:出现三省体制。2.选官制度采用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依靠门第步入仕途,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2-[教材补遗]__门阀政治原因(1)经济根源:西汉以来封建土地私有制(2)政治原因: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特点(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权力(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3)社会生活:士族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4)文化上:崇尚清谈三、隋唐政治——体制创新1.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1)措施:推行三省六部制,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事务。(2)特点相权三分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互相制衡,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3)评价①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②三省的分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恶性发展和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2.地方制度:唐朝中期设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选官制度:科举制-3-(1)创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将选官权力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四、宋朝政治——臻于成熟1.中央(1)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地方(1)问题: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2)措施①军事: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财政收入。(3)特点及影响特点影响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了军队的战斗力低下分割权力,相互制约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对外战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好,宋代就太差了。——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五、元朝政治——曲折发展1.中央:一省制(1)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后期宰相权势扩大,有时甚至左右皇位继承。2.地方:行省制度(1)内容①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②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4-③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2)区划原则:“犬牙交错”表现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评价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④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1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发展史料一通判……建隆四年(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倅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史》[思考]史料一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解读]史料一中“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说明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由通判联署才有效。[试答]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出宋代通过地方分权强化中央集权。史料二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思考]根据史料二,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5-[解读]史料二中“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反映了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试答]特征: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规律(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受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低下的局面出现。(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探究2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史料一(汉)武帝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思考]根据史料一,概括从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解读]抓住史料中省略号前后的内容,注意其中的朝代信息。[试答]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史料二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思考]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进步性。[解读]抓住“论难往来,各逞意气”这一重要信息,它说明唐朝中书、门下两省在工作中可能会出现意气用事、相互刁难的现象,而唐太宗设立政事堂就解决了这一弊病。[试答]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加强皇权;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6-(1)皇帝通过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逐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的转变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是专职,是对相权限制压缩的表现。(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即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以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探究3古代选官与监察制度史料一公元前134年,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此建立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光武帝时期,增加举茂才(秀才),孝廉郡举,茂才州举,并将每年一度的选举固定成为制度。——《后汉书》史料二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思考]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拔标准和方式的角度说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解读]史料一信息“郡国岁举孝廉”“举茂才”说明才学、道德、品行是汉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孝廉郡举,茂才州举”说明通过自下而上、由地方推举的方式选拔人才。史料二说明唐代实行科举制,以学识、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人才,具有公平、公正的一面。[试答]选拔标准:经历了由以家世、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变迁。选拔方式:由汉代地方推选人才为官到隋唐以后由中央采用考试方式选官,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体现了公开、公平、客观的特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时代选官制度措施标准夏、商、西周世官制亲贵合一世代相传血缘、姻亲春秋战国、秦军功爵制养士、军功、客卿才能汉代察举制察访人才举荐做官品德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品第士人按品授官门第-7-隋唐至明清科举制分科考试,以成绩优劣定取舍才学发展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以唯物史观认识科举制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根据材料“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可得出观点: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然后结合史实加以论述。根据材料“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可得出观点: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然后结合史实加以论述。根据材料“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可得出观点: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