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考试题(补习班,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32*1.5=48分)1.周代“雅乐”实际上是西周的京畿之乐,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阶级中去,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雅乐”的传播()A.孕育了宗法制度B.实现了思想统一C.加强了中央集权D.推动了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乐”即礼乐制度,周朝通过礼乐制度将饮食、起居、祭祀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到“礼”的范畴,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这有利于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并推动对周文化的心理认同,故选D。在周朝之前宗法制已经出现,故孕育一说不符合史实,排除A;礼乐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思想的统一,但并未实现思想统一,这至少要在秦朝之后,排除B;周朝时期,统治集团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即没有实现中央集权,C项说法无从谈起,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礼乐制度的理解,在阅读选项时注意读懂各选项中的程度词和名词可帮助学生迅速做出相应的排除。2.在周代,卜、巫、史、祝等神职人员的工作由商代的“祭天”、“问天”转变为以“服务于人事”来诠释天子的祭祀活动。这一变化体现了()A.神权政治日益完善B.宗法体制已经确立C.世俗王权得到加强D.政教合一得以实现【答案】C-2-【解析】【详解】由材料“由商代的‘祭天’、‘问天’转变为以‘服务于人事’来诠释天子的祭祀活动”可知,卜、周代和商代相比,巫、史、祝等神职人员在周代更加侧重于为周天子的权力和统治地位进行辩护,这说明世俗王权得到加强,故选C。神权政治指宗教首领掌握国家政治,或者是统治者借用神和宗教的名义维护政权的政治制度,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宗法制以父系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材料中的周代统治者只是利用宗教维护统治,即强调宗教对世俗政权的服务,政教合一的说法不符合材料原意,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由商代的‘祭天’、‘问天’转变为以‘服务于人事’来诠释天子的祭祀活动”。3.商周时期的工匠采用“泥范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这一方法A.表明青铜铸造工艺已经领先世界B.是科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产物C.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D.反映了农业生产工具的精湛工艺【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成熟,来源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凝聚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故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只能反映当时青铜铸造工艺的成熟,但并未体现中外对比,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的手工业技术来源于工匠的生产实践,而不是科学理论指导的产物,故B项错误;青铜器在当时主要作为礼器,很少用于农业生产工具,D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冶金技术,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本题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掌握。4.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稷下学宫A.繁荣了春秋时期的文化教育B.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3-C.成为当时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D.成为荀子法家思想的发源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因为校址在齐国国都临淄的稷门附近而得名。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就是以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展开的。稷下学宫最兴盛的时候,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荀子更是三次出任校长(祭酒)。“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可知稷下学宫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故B选项正确;材料“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说明为百家争鸣的产生培养了大把人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育,但这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故A选项错误;稷下学宫为百家争鸣的产生培养了众多人才,推动了当时文化教育的发展,不是成为当时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故C选项错误;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不是法家代表人物,故D选项错误。5.周王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各部族混合、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过去那种族即一国的情况不复存在。这一局面出现是因为A.宗法制度的衰落B.贵族统治的完善C.分封制度的推行D.血缘政治的打破【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分封制的准确把握。【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是指周天子将除王幾之外的土地和土地分配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在地方广建封国,拱卫王室的制度,其中姬姓王族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与材料不符合,材料涉及是分封制度的兴起而非宗法制度的衰落;B选项与材料不符合,贵族统治需要体现出世袭特权,材料并-4-未体现;D选项与材料不符合,材料涉及的是分封制度的兴起,而分封制度本身就是血缘政治的一部分,故无法体现血缘政治打破。6.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A.自给自足B.土地私有C.男耕女织D.铁犁牛耕【答案】D【解析】【详解】由图可知,空缺方框一栏只能填写“铁犁牛耕”,因为与之相对应的一行信息揭示的都是农业耕作技术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故选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不是耕作技术,排除A;土地私有属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不是耕作技术,排除B;男耕女织属于家庭生产的模式,不是耕作技术,排除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早期农业”和“小农经济”等相关概念,能够区分“耕作技术”、“生产资料”、“生产模式”等容易混淆的概念。7.西周时期天子举行宴会的乐舞规格为八份(佾为乐舞编队,一份八人),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春秋后期鲁国卿大夫季孙氏以“八佾舞于庭”。春秋后期宴会乐舞使用规格的变化反映出()A.礼乐文化秩序尚不完善B.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C.王权势力影响不复存在D.传统政治秩序趋向瓦解【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卿大夫季孙氏以“八佾舞于庭”挑战了周天子和诸侯的权威,这说明传统的政治秩序趋向于瓦解,社会原有的等级规范遭到了破坏,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礼乐文化的被破坏,而非不完善,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原有社会等级秩序的混乱,并不能折射民众的生活水平,排除B;春秋时期王权势力仍有一定的影响力,排除C。【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根据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的发展趋势来理-5-解材料情境即可迅速作出判断。8.下表为西汉丞相出身表出身前期中期后期功臣1030功臣子350外戚宗室031掾史文吏082经学之士0110这反映出西汉时期()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B.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C.外戚干政导致社会衰弱D.儒学政治影响力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由表格数据可知,经学之士担任丞相的比例越来越重,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关,在西汉儒学的政治影响力逐步增强,故选D。材料并未显示统治者对社会中下层人才的选拔,无法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排除A;材料只是反映了丞相出身的身份,无法体现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的过程,排除B;外戚宗室担任丞相的比重并不高,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外戚干政的结论,排除C。9.汉武帝时期创作的朝廷乐歌《郊祀歌十九章》借鉴了佛教偈颂常见的重复程式,李延年改造佛教音乐《摩诃兜勒》为汉横吹曲二十八解,深受武帝喜欢。这反映出当时()A.中外文化交流增强B.佛教思想十分流行C.民族融合成为趋势D.民众寻求精神慰藉【答案】A【解析】-6-【详解】由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佛教对当时汉人的乐曲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素材,这说明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在增强,故选A。到了魏晋时期,民众饱受战乱之苦,民众纷纷寻求精神慰藉,佛教思想才开始流行开来,BD两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材料涉及的中外文化的交流状况,并不涉及民族融合问题,排除C。10.《礼记•乐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这表明礼乐制度A.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B.利于分封制的确立和完善C.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D.导致官僚政治制度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意思是说乐可以促使无怨恨,礼制可以导致不争,礼义可以促使贵贱等级观念的淡化,乐文同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故C项正确;材料中说礼乐制度促进社会和谐作用,但不是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故A项错误;材料不是说明礼乐制度对于分封制维护作用,故B项错误;官僚政治是战国时期萌芽出现,此时仍按照分封制实行统治,故D项错误。11.两汉时期,选官实行乡举里选的察举制。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据此可知,九品中正制()A.导致世家大族垄断了政权B.有利于强化中央政府权力C.否定了地方官员的特权D.注重思想品德和知识水平【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中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可知,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与察举制相比,这显然有利于强化中央政府权力,故选B。材料没有提及中正官选拔人才的依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九品中正制收回的地方选拔人才的职能,却并未否定地方官员所有的特权,排除C;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注重门第高低,排除D。-7-12.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文帝时“盗铸如云而起”。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汉武帝的举措意在A.强化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B.打击猖獗的私铸钱币者C.推动盐铁官营政策平稳实施D.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可知,汉武帝取消郡国的铸币权,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正确;B不是汉武帝的举措的根本目的,排除;材料信息与盐铁官营政策无关,排除C;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的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故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解答。13.《贾谊·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A.察举制B.推恩令C.郡县制D.封国制【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并结合所学可知,贾谊主张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所在郡管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诸侯实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正确;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A错误;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C错误;封国制是汉初实行的与郡县制并行的制度,贾谊的主张是为了解决封国的弊端,而非提出实行封国制,D错误。【点睛】“推恩令”及作用: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所在郡管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诸侯实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14.对比图1、图2中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的变化-8-图1汉武帝时期农牧分界线图2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这一变化反映出南北朝时期()A.经济发展速度更快B.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