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两大线索: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程;中国社会各阶级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探索历程。四大主题:列强侵华战争的结果、影响;中国农民阶级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天朝上国”的暮年悲歌——两次鸦片战争[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鸦片战争1.背景(1)国内外形势:鸦片战争前,世界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清王朝闭关自守,但中国对外贸易居出超地位。(2)根本原因:西方国家迫切要求改变贸易格局,打开中国市场。(3)直接原因:虎门销烟,禁烟运动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2.经过(1)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2)1842年6月,定海人民把英军赶出定海。(3)1842年8月,英军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被迫议和。3.结果:签订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2)割让香港岛给英国。(3)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4)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4.影响(1)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2)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重大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VS半封建半殖民地是失去部分而不是失去全部国家主权,半封建是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两者都包含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从社会发展形态而言,中国成为半殖民地是历史的沉沦,成为半封建则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列强为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2)直接原因:清政府拒绝列强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2.经过(1)1856年10月,英法两国联合发动战争。(2)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战败求和。3.结果:1858年6月和1860年10月,列强迫使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1)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2)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3)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4)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等。4.影响(1)中国丧失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2)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3)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中国的近代化运动由此起步。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客观作用(1)“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方式符合了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2)不平等条约将中国推入近代化进程中,将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政治理念、经济习3惯和文化思想带到了中国,也扩展了中国人的视野。[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鸦片战争的影响史料一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思考]阅读史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指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和影响。[解读]史料一反映了领事裁判权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注意“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这一信息。[试答]观点: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时间: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影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史料二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中国文明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思考]史料二中作者的主要观点如何?[解读]史料二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对中国向近代化文明转化方面产生的影响。[试答]观点:鸦片战争是使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的转折点。两次鸦片战争推动中国传统观念转变(1)面对严峻的内外形势,先进的中国人渐渐抛弃传统的主观主义和理想主义而转向现实主义。4(2)在夷夏观方面,开始向近代民族主义转变,能够正视西方在军事、工业等方面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并提出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口号。(3)在本末观方面,开始抛弃工商末业的思想,鼓励发展工商业,希望以此解决民生问题,维护国家利益。(4)在义利观方面,虽然仍然提倡“义”,但对于“利”并不盲目排斥,提倡义利并重、以义统利,鼓励个人合法的求利行为。(5)在人才观方面,为适应对外交涉、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及发展民生的需要,提倡重视实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以唯物史观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美国汉学家史景迁认为,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时候,总是从19世纪中国受的屈辱和侵略开始切入。40年前他在开始教授中国历史时就觉得这非常不合理,如果要更好地研究中国历史,我们应该从十七、十八世纪的中国开始研究。因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表现出一种更自信的姿态。我们应该研究是哪些因素促成了中国在明朝之前的这种蓬勃发展和增长。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怎样导致了中国在19世纪末的衰落,我想这可能是更好的一种研究方法。——《时代周报》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相关史实,你认为史景迁的观点是否合理,并对此进行探讨。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史研究方法。史景迁认为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应该从十七、十八世纪开始,可以围绕该观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展开评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答案:观点不合理,中国近代化发端于鸦片战争之后。阐述:西方对中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主权受到侵犯,社会性质开始改变,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矛盾也开始改变,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中国人民开始反抗外来侵略,促进了民族觉醒。唯物地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中国步入近代历史社会政治导致晚清政局的变化,出现洋务派和顽固派,他们在对待西方先进科技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社会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5经济步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阶级关系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先后产生社会思想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芽,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对外关系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社会生活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北京石景山区一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主权逐步丧失,如关税主权、司法主权、内河航运权、使馆界及驻兵区域权等。下列条约与司法主权丧失相关的是()A.《南京条约》B.《五口通商章程》C.《天津条约》D.《辛丑条约》B[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使清政府丧失领事裁判权,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故选B项;《南京条约》、《天津条约》、《辛丑条约》均与司法主权破坏无关,排除A、C、D三项。]2.(2019·德州一模)1834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提出,清政府“在思想上极为愚蠢而且在道德上极为堕落,梦想他们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民族,完全不了解国际法的原理和实践,所以该政府不能够由文明国家按照它们中间所公认的和实行的那些规则加以处理或对待”。该言论旨在()A.为发动对华侵略辩解B.联合欧美列强威胁中国C.向中国要求平等权利D.指责晚清政府保守落后A[根据材料“所以该政府不能够由文明国家按照它们中间所公认的和实行的那些规则加以处理或对待”可知,律劳卑的言论是对清朝政府的一种批判和污蔑,旨在为发动对华侵略辩解,而不是联合欧美列强威胁中国,也不是向中国提出平等权利要求,故选A项,排除B、C两项;“指责晚清政府保守落后”只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为侵略中国创造条件,排除D项。]3.(2019·海门一模)“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它使()6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C.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B[由“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可知,题干描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等的签订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故B项正确;中国被迫开放上海等通商口岸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后,故C项错误;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故D项错误。]4.(2019·郴州一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夷务”均改称为“洋务”。这表明()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B.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加剧C.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D.清政府外交基本实现近代化C[“列强的强烈抗议”“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反映出清政府外交理念的变化,它开始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性质和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的变化,排除A、B两项;材料说明清政府的外交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实现近代化,排除D项。]近代中华民族的两场噩梦——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中日甲午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2)直接原因: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3)导火线: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借机大举派兵入朝。2.过程(1)爆发:1894年7月,日军在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中日甲午战争。(2)决战:1894年9月,中日海军在黄海展开决战。3.结果: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1)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款: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7(3)通商: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4)设厂:允许日本在华设厂。4.影响(1)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2)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加深。(3)促使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的斗争。(4)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清政府开始进行军事改革。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1)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2)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1.义和团运动(1)原因: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人民群众的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2)活动: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势力遍及京津地区;阻击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进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3)结果:慈禧太后发布“剿匪谕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4)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对“扶清灭洋”的认识“扶清灭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