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9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天下为公”——孙中山的民主追求[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三民主义1.背景:面对鸦片战争之后亡国灭种的危局,许多志士仁人提出的各种变法救国主张均告失败。2.思想渊源(1)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2)中国传统“大同”思想。(3)信奉进化论与欣赏美国亨利·乔治的“单税社会主义”思想。3.提出:1905年11月,孙中山为《民报》撰写发刊词,首次提出三民主义。4.内容(1)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2)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3)民生主义:重新分配社会财富,实行“平均地权”。区分维新派、改良派、革命派政治主张的内涵三者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但具体的主张并不同。(1)维新派、改良派都要求保留清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而革命派则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2)维新派、改良派反对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革命派则坚持用武装起义的手段。5.意义(1)集中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2)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3)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对三民主义的评价2它希望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金冲及《辛亥革命研究》二、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1.背景(1)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及反袁、护国、护法斗争的相继失败,使孙中山萌发了“重新革命”的念头。(2)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3)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2.提出: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3.内容(1)民族主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立和平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2)民权主义: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与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4.核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核心。5.评价(1)是三民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与发展,是指导新时期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2)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是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史料一革命行动欠缺人民心力,无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吾人欲证实民族主3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故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盖无可疑也。——《孙中山选集》[思考]史料一中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及革命的力量是如何认识的?[解读]史料一方面说明孙中山明确提出反帝主张;另一方面说明孙中山对革命的依靠力量有了新的认识。[试答]孙中山逐步认识到帝国主义是我国革命的大敌,逐渐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史料二革命的三民主义……必须是农工政策的三民主义。不要农工政策,不是真心实意地扶助农工,不实行《总理遗嘱》上的“唤起民众”,那就是准备革命失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思考]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史料二观点的认识。[解读]史料二主要说明新三民主义是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反映了新三民主义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试答]毛泽东认为新三民主义如果不要农工政策,不“唤起民众”,那就是准备革命失败。这一认识是正确的,中国民主革命如果想取得胜利,必须取得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群众的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唤起民众”,没有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比较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新发展民族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统治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自求解放;②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由不反帝到反帝;由反满到民族平等民权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到平民共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民生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更加关注工农的利益以唯物史观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孙中山活动大事简表4时间活动大事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农民家庭1879-1892年先在夏威夷(檀香山)求学,后入香港西医书院学习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提出改革纲领,遭拒绝。11月再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1905年8月成立同盟会;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1907-1911年先后发动了潮州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云南河口起义、黄花岗起义1912年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月,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倡办实业,宣传民生主义1913-1923年先后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并出师北伐,因陈炯明叛变受挫1924年1月20-30日,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总理身份担任主席,提出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大会通过了一系列国共合作的宣言和文件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遗言“和平—奋斗—救中国”根据以上内容并联系所学知识,以“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字数在200—300字)解析:首先结合材料中孙中山由改革到革命历程的转变,论述孙中山爱国、爱民族的品德,其次对孙中山的理论成就进行论述,可以结合新旧三民主义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进行论述,归纳出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答案:示例: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孙中山的一生就是救民族、救中国的一生。中日甲午战争前夕,他提出改革纲领并上书李鸿章,遭到李鸿章拒绝后,转向革命。兴中会创立时,明确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同盟会成立时,提出了“创立民国”的目标,并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入袁世凯之手后,又发动了一系列革命斗争,坚决反对封建独裁统治。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的一生也是探索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一生。在民主革命的道路上,他提出了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1912年,他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法律形式否定了独裁专制的君权,赋予国民自由权利,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1924年,他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实现了国共合作。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多角度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5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安庆二模)190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发表《驳保皇报书》一文,说:“夫今日,专制之时代也。先必破坏此专制,乃得行君主或民主之立宪也。既有力以破坏之,则君主民主随我所择。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表明孙中山主张()A.在君主制和民主制中择其一B.以君主制作为民主制的过渡C.将民主制和君主制有机结合D.反对君主立宪倡导民主共和D[材料“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表明孙中山反对过渡,主张反对君主立宪制,实行民主共和制,直接实现革命目标,故选D项;A、B、C三项与主旨不符,排除。]2.早年,孙中山认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十月革命后,孙中山进一步指出:“所谓得民心,最主要的是得农民之心……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A.认识到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B.以民生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C.对农民的关注由经济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D.实现了救国思想向社会主义转变C[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早年,孙中山主要关注农政、农务与农事,这是对农业经济的关注,而十月革命后,孙中山则开始强调在政治革命中争取农民支持的重要性,这种转变表明其对农民阶级的关注由经济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故选C项;题干论述的是孙中山前后认识的变化,排除A项;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排除B项;题干主要论述的是革命的依靠力量,没有涉及社会主义,排除D项。]63.1921年6月,孙中山说道:“因中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实行积极的民族主义,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这说明孙中山()A.意识到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B.首倡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C.认为民生主义有助于实现民族的独立D.吸收了中共革命纲领的合理成分C[由材料信息“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可见,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求富)有助于实现民族的独立(自强),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4.(2018·山东省实验中学三诊)《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孙中山“三民主义”。其中指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徼,以均地力……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上述主张意在()A.施行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B.实现普遍平等的民权C.改善工人农民的生活D.立法保障工农的权利C[从材料中“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等信息可以看出,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注重改善工人农民的生活,故C项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内容为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的一部分,并非立法措施,排除D项。]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思想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背景: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2.表现(1)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2)新文化运动中后期,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翻译、出版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著作,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3)毛泽东在湖南组织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1919年来到北京,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3.意义:1921年,中国的先进分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开7展新民主主义革命。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酝酿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形成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成熟1940年1月,《新民主主义论》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1945年春,中共“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这条道路最初虽然表现为失败后的退却,然而它包含着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因此,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由于共产党的领导,新式的农民战争不同于旧式的农民起义;由于农民参加了革命,土地革命战争又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强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社会基础。——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丰富发展(1)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