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郑州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量预测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题,60分。)1.《墨子・尚贤下》指出:“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基于此,墨家思想主张A.“兼相爱,交相利”以构建安定社会B.倡导“非攻”,身体力行反对侵略战争C.反对贵族庸才治理国家,主张“尚贤”D.秉承“节俭节用”原则,过朴实生活【答案】C【解析】中古思——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墨家材料中“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这两句可知,“墨家认为执政贵族的骨肉血亲未必德才兼备,若让其执政,必将导致国家的动荡”。因此对应选项可直接选出C。2.严酷的生存条件和战争的环境,使“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而受传统和文化影响,齐国的君主奉行“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的原则,使齐国难以实现霸权统一。这说明A.齐国仍严格遵守分封制度B.客观环境影响了文明程度C.文化差异决定了称霸胜败D.独特国情有利于秦国统一【答案】D-2-【解析】中古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秦统一材料对秦国和齐国的风俗文化进行对比,最终落脚在“使齐国难以实现霸权统一”这一句上,可见两者对比的关键是看各自的国情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A不符事实,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已逐渐瓦解;B落脚点不对,两国对比不是为了说明文明的不同,而是强调环境的不同影响文明的差异,而文明的差异则影响的争霸的结果。C的“决定”一词错误。3.汉文帝时,政府将田租减为三十税一,开放山林川泽供百姓樵采。汉武帝时,盐铁酒官营,官府在京师设平准官平抑物价。到汉昭帝、元帝时,政府废除酒类专卖改为向卖酒者征税,并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说明西汉时期A.统治者的好恶决定经济政策B.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经济形势C.工商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增强D.经济手段成为集权的重要方式【答案】B【解析】中古经——中国古代经济——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材料列举了汉朝三个时期不同的经济政策,由此可看出经济政策因时而变。A中“决定”一词有误;C的地位加强未体现在材料中,材料并未综合对比汉代农工商业经济的发展状态,故得不出此结论;D中“集权”并未体现,且材料多是经济现象,应选择比较针对性的选项。4.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曾指出:“盖汉儒之与方士,不可分矣。其所以然之故,因儒家尊君,君者,王者之所喜也;方士长生,生者,亦王者之所喜也。二者既同为王者之所喜,则其势必相妒,于是,各盗敌之长技,以谋独擅,而二家之糅和成焉。”由此可知,两汉时期方士神学家群体地位不断提升的主要原因是A.儒家学说实现了宗教化B.汉朝强化神权政治C.道教建立影响逐渐增强D.与汉代儒学相适应【答案】D【解析】中古思——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新儒学-3-材料中“汉儒”“而二家之糅和成焉”即可定位出考查知识点为汉代新儒学;A儒学并未成为宗教,B中中国古代王朝中是王权控制神权的,没有神权政治一说;C信息不完整,只涉及道教,而未看到“而二家之糅和成焉”。5.北朝时期,土地买卖仅限于永业田,仅仅“得卖其盈”,“买所不足”;到唐朝时,在好几种情况下,口分田都可以买卖,广大贫困农民可依法货卖自己的份地。这一变化A.加速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B.稳固了自耕农经济C.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D.减轻了农民赋税负担【答案】A【解析】中古经——中国古代经济——经济政策——土地制度——均田制材料中能看出,从北朝到唐朝土地贩卖情况增多,均田制破坏严重,故显示出土地兼并情况加重,对应A选项。B说法相悖;C材料并未显示贩卖所得纳入政府税收;D减轻赋税负担是政府所为,材料未显示政府的作为。6.唐初,进土、秀才多来自(国家)学校,生徒占优势。但因为国学生徒多是达官贵戚的纨绔子弟,使得(国家)学校呈陵替之势,特别是武则天执政时,学校殆废。安史之乱后,乡贡(私学)成为科举的主要来源。这种变化说明A.科举制度严重阻碍学校发展B.士族政治冲击了教育发展C.教育变革适应官僚政治需要D.科举录取途径日益多元化【答案】C【解析】中古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选官制度——科举制材料中给了三个时期的学校教育发展:国学兴盛→国学衰败→私学大盛,反映出随着现实政治的发展,教育也在因时而变。A“阻碍”与材料说法相悖;B“士族政治”后期是衰败趋势,且私学大盛也谈不上“冲击发展”;D未涉及科举录取途径,材料只说了人才来源的变-4-化。7.明初设置巡抚,以京官监视巡查地方,深受君主信赖,在处理地方事务时往往事半功倍,可以得到更多授权,更好地统领地方。所以自设立起便注定了向地方官嬗变的“命运”,专制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这体现了A.君主专制集权强化的要求B.巡抚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C.地方官不断威胁中央集权D.政府试图不断完善监察体系【答案】A【解析】中古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强化材料中的“巡抚”是君主集权的产物,而后期再次产生“近官”也是出于这一目的,故直接选择A。B是材料部分意义,但未涉及材料后半部分,意思不完整;C“巡抚”一开始并非是地方官,且“近官”也不是地方官;D巡抚、近官并不是监察体系中的。8.明代小说《三言二拍》女性形象占作品人物形象的1/3以上,其中作者着力描写的女性形象也达近百位。这里面的女性形象,或能拥有完整的自我(如闻斐娥和严芯们),或能痛苦地找回失去的自我(如萃瑶琴和陆慧娘们),或能执着地维护女人与“人”的尊严(如杜十娘和王娇莺们)。这反映了当时A.文学具备政治批判色彩B.女性自我意识有所觉醒C.女性政治地位得到提高D.男女平等观念趋于流行【答案】B【解析】中古思——文学艺术——小说材料列举的三类女性,她们的共性都是对自身的肯定,对自我尊严的捍卫,故直选B即可。A在材料中未体现,材料并没有对一般世俗女性的批判;C,D不符事实。9.据统计,在清朝前期的196年中,顺治十二年(1655)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实行比较严格的海禁,康熙五十六年(1717)至雍正五年(1727)实行了部分地区海禁,总计39年。-5-乾隆二十二年(1757)后,欧美各国"“在广州收泊贸易”,南洋地区的国家到闽、浙、江海关贸易。这反映了清朝前期A.闭关政策受政治环境的影响B.对外贸易基本处于开放状态C.外来侵略左右政府贸易政策D.政府对海禁的执行较为不力【答案】A【解析】中古经——经济政策——闭关锁国和海禁措施从材料中闭关政策的三个阶段变化就可直选A。B,D不符史实;C材料时间还未到外来侵略的时间点,时间不符,故排除。10.有学者在其著作中对19世纪中后期近代中国如何由天朝中心主义转型为现代国际社会的一员,并艰难地转向主权国家间的现代模式作出了细致阐述与精辟分析。下列表述最符合这种“转型”的是清政府A.放弃对周边国家的传统宗藩隶属关系B.允许外国人到中国游历、经商和传教C.不断地与西方国家签订各种类型条约D.主动向外国派出公使并在外设立使馆【答案】D【解析】中近政——旧民主主义革命——鸦片战争影响材料中“转向主权国家间的现代模式”,故寻找接近现代国际外交的选项即可,结合我们当代外交事实即可选出。11.在曾国藩、李鸿章的努力下,朝廷终于同意从1872年到1875年间,每年派出三十名留美幼童,分四批,共计一百二十人。但1881年清政府决定将所有幼童一律撤回国内,原因是幼童“以童稚之年,远适异国,路歧丝染,未免见异思迁”。留学计划的破产从实质上说明了A.传统观念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B.留学教育威胁了清政府的统治-6-C.顽固守旧派势力抵制留学教育D.教育制度呈现半殖民地化特征【答案】A【解析】中近思——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洋务思想本题属于材料分析题,本题的主旨在“原因是幼童“以童稚之年,远适异国,路歧丝染,未免见异思迁”。”这一句。清廷撤回留学生是因为政府的保守观念。而答案中只有A选项体现了传统观念。B、C、D选项在材料中均无体现,故排除。12.据统计,某时期京师大学堂购买的西方教科书中,社会科学和人文类421部,,约占总数的73%,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类153部,约占总数的27%。译学馆所藏教学用书中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为253部,约占45%,社会科学和人文类300部,约占55%。这种情况A.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一定基础B.说明向西方学习进程逐步深入C.延续以往重文轻理的文化传统D.反映出广大民众迫切渴求西学【答案】B【解析】中近思——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本题考察的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从洋务思想到维新思想的演变。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向西方学习的方式从洋务运动时学习技术到维新变法时学习政治制度转变。而材料中人文社科类的著作比重增加,自然科学类的著作比重下降体现了这一考点。故选B。京师大学堂是维新变法运动发生之后的事,故A排除。C选项与题意无关,D选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13.下表是新文化运动主将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后思想观点的变化情况。-7-以上变化表明五四运动A.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B.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C.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基础D.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答案】D【解析】中近思——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的区别本题考察是中国近代政治史五四运动的影响。材料主旨体现的是五四运动前后陈独秀思想在对帝国主义和人民群众看法的改变。而这种改变体现了陈独秀关于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思考:即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由感性转变为理性。对人民群众的态度由轻视走向信任。说明中国革命开始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故选D。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确立的,故A、B选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陈独秀的看法而不是群众看法,所以D选项排除。14.下表是1920年时新式产业与传统产业所占产值的比重,据此可知当时部门总产值合计新式产业传统产业-8-(万元)总产值(万元)占合计(%)总产值(万元)占合计(%)农业1049494——1049494100制造业5143468828717.1642605982.84矿冶业290501056636.371848463.63运输业583032837748.672992651.33总计16511931272307.70152396392.30A.新式产业的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B.生产方式的近代化程度较低C.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局面逐渐改善D.传统产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答案】B【解析】中近经——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衰落本题考察的是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虽然新式产业有所发展,但所占整体比重仍然很低。所以选B。而A、C、D选项所表现出的变化趋势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15.1935年10月,在吴起镇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张闻天明确指出:“一个历史时期已经完结,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了。”新的任务就是“要变为直接的民族革命战争,要把土地革命与反帝直接结合起来。”这说明A.红军长征实现了胜利会师B.民族矛盾促使中共拥蒋抗日-9-C.中共仍实施民主革命纲领D.土地革命是中共的核心任务【答案】C【解析】中近政——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长征本题考察的是中国近代政治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最后阶段革命任务的转变。长征后期中国共产党做出了由土地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到把土地革命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转变。所以实施民主革命的纲领并没有变。故选C。红军长征实现胜利会师是1936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故A选项排除。民族矛盾促使中共联蒋抗日而不是拥蒋抗日,材料中没没有体现,故C选项排除。D选项不符合题意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