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中学北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中学北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5小题,共50分)1.汲黯(汉武帝称之为“社稷之臣”)力求国家少事。他抨击重“教化”的公孙弘之流内怀奸诈而外逞智巧,以此阿谀主上取得欢心;指责张汤专门苛究深抠法律条文,巧言加以诋毁,把胜狱作为邀功的资本。据此可推知()A.黄老之学与儒、法矛盾尖锐B.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法家巧言诋毁、为人所不齿D.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一致2.义门陈氏即江州陈氏,从731年起,这个家族延续了332年不分家,合居一处的家人最多达到3900多人。史载陈氏“崇以治家之道必从孝道始,乃撰家法垂示将来”。历代统治者给予江州陈氏各种优待奖赏。据此可知()A.体现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B.帝王表彰陈氏以宣扬纲常伦理C.唐宋以来儒学的正统未受冲击D.儒家思想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3.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与元代王冕的《墨梅图》(图1)颇有相通之处。两者所体现的认识论与艺术手法的相同之处分别是()图1《墨梅图》A.格物致知、浪漫主义B.反省内心、变化万端C.知行合一、写实主义D.格物致知、托物言志4.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据此可知()A.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B.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C.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D.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5.明末清初,王夫之斥责李贽“不恤君亲,不顾人伦”,其书其人宜“亟诛绝之”;五四时期,李贽被认为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的时代先驱;改革开放以后,李贽思想研究呈多元化倾向。据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明末清初对李贽评价更可信性B.综合多人评价即可还原历史人物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2-C.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D.不同的评价都源自于其时代价值观念6.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市民阶层队伍壮大B.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7.科学家胡克在听了某著作的提纲后说:“亲爱的先生,我真为您高兴,不过我也暗暗地为您捏一把汗啊。如果您不是生在维多利亚女王的英国,而是生在16世纪的西班牙,那您可能就会被当做异教徒而被处以火刑了!”据此推断“这位先生和他的著作”是()A.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B.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C.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D.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8.欧洲传教士利玛窦曾经为中国绘制《坤舆万国全图》。该图绘制出来后,虽然带来一定震撼却受到普遍抵触。后来他将原地图中央的子午线向西移动了1700度绘制出改进版(如图2,与现行中国版世界地图格局大体一致),才得到认可并沿用至今。据此可知()图2《坤舆万国全图》A.利玛窦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研究B.受抵触主要因为否定天圆地方说C.早期传教士没有改变中国人观念D.明朝士大夫阶层开始睁眼看世界9.近代中国第一位留学生容闳曾有一个通过“留学教育计划”,汲取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从而实现中国“一变为少年新中国”的梦想。在李鸿章的支持下,1872—1875年共派出120个幼童留学(期限15年)美国,但在1881年被要求全部撤回,他的“留学教育计划”也就此夭折。据此推知()A.容闳和清政府的根本目的一致B.李鸿章希望借此培养维新人才C.归国留学生将助力中国近代化D.夭折的根源是顽固派从中作梗10.美国传教士林乐知曾说道:“岁在戊戌,南皮张孝达大司马(张之洞)著《劝学篇》二十有四(该书主要是宣扬‘中体西用’思想)……天下皆曰,中国风气从此开矣。”英国泰晤士报还将其翻译为《中国唯一的希望》。据此推知()A.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向联合B.“中体西用”顺应了时代潮流C.《劝学篇》促进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D.英美并不认同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11.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3-1865年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1894年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1903年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1913年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A.推动中国近代化B.实行民主政治C.实现中国工业化D.启蒙与救亡并重12.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图3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图3(注:1922年始专指高级中学自然科学课程)A.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B.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C.总体而言国民政府比清政府和北洋政府都更加重视科学教育D.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政府对科学重视程度不断提升13.1901年前后,梁启超撰文指出中国传统史学具有“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等四弊,提出新史学应“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等观点,在当时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这一现象说明()A.维新思想已成社会共识B.国人民族意识日渐觉醒C.梁启超开始对清廷不满D.西方学说已被广泛接受14.“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这一材料表明()A.国民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满清贵族统治B.同盟会已经解散革命党人另组政党C.孙中山先生完成了思想历程的伟大转变D.国民革命运动已经蓬勃地开展起来15.下列言论的共同诉求是()-4-地价之增益……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孙中山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孙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口号。——毛泽东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进而引起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邓小平A.实现民族独立B.完成民主革命C.关注人民生活D.消灭贫富不均16.五四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打击和批判。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成了主流社会思潮,并将传统文化的复兴推向高潮。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日趋理性B.提升民族信心的需要C.政府企图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D.继承传统文化的诉求17.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科学与人生观”的争论。梁启超提出要反思一战,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反对“科学万能论”;有人坚持科学是人生观的基础与核心;陈独秀则立场鲜明地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人生观问题。这场论争()A.是新文化运动思想斗争的延续B.体现出国人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思考C.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D.使国人认清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18.仔细观察下面的一组图片,若用一个主题概括图中事件的教训,最准确的应是()A.尽快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B.通过城市武装暴动夺取胜利C.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D.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19.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调研,提出“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看看人家是怎么搞的。过去我们对国外的好多事情不知道”,“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史称“北方谈话”。这场“谈话”()A.肯定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表达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思想C.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D.阐明了支持市场经济的态度20.右图所反映的教育状况(图中成绩单内容:政治、劳动、技术成绩均为满分5分)带来的影响是()-5-A.民族文化素质得到提高B.缩小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C.彻底抛弃了封建儒家文化的糟粕D.使国家出现了“文化断层”和“人才断层”的局面21.“这是一个多彩多姿而变化万千的时代,和中国的战国时代最可相比拟。在这个时期的形形色色中,有不少仍是中世纪的,有不少显然已是近代的,但也有不少为这时期所特有。这个时期上承中世,下启近代,同时也自成一个时代,充满了强烈的政治、社会和思想的活动。”这个时代()A.西方早期人文精神开始萌发B.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C.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开始起步D.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广泛确立22.瑞士史学家布克哈特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人类意识的全面觉醒时代,是西方文化世俗化决定性阶段,是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发展的起点,现代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同这一时代发生着联系。这一时代()A.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B.彻底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C.实现以世俗国家权力代替宗教权力D.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的政治制度23.18世纪以来,奢侈消费经济在英国兴起。有人提出了“私人恶德即为公众利益”的惊人论断,认为奢侈消费促进经济繁荣,公开为奢侈传统进行辩解,英国思想界甚至掀起了“奢侈大讨论”。这场大讨论()A.导致了西方人文精神缺失B.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C.激化了英国社会阶级矛盾D.不利于社会消费的增长24.“我理解这一名词(共和制)不仅是指一种贵族制或者一种民主制,而是一般地一切被公意、也就是被法律所指导的政府。政府要称其为合法的,就绝不能与主权者混为一谈,而只能是主权的执行人;这样,君主制本身也还是共和制。”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6-①共和制遵循“主权在民”②共和制政体中唯一的样态③要注重共和的精神与实质④权力在法律之下分立制衡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25.1610年,伽利略发现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确凿证据。由于教会迫害,伽利略被判终身监禁。清初官方历法上曾刻有“依西洋新法”,被批评为“奉西洋之正朔,毁灭我国圣教”。对此,合理的解读是()A.统治者排斥先进的科学技术B.科技对思想信仰有支持或瓦解作用C.中外宗教信仰存在较大差异D.当时中国科技发展与世界保持同步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道义)事君,不可则止。”子曰:“弑父与君(为君主而杀父亲),亦不从也。”——《论语·先进》(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君臣关系。(2分)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董仲舒《春秋繁露》(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主张有何不同?(2分)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2分)材料三新民本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约束君主权力。他们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确立宰相与君主的同事关系,在行政上拥有与君主“同议可否”的权力。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是治理国家的机构。学校参与治理天下的主要功能是对君主进行监督与制约。王夫之则提出将中央的权力一级级分解:“天子之令不行于郡,州牧刺史之令不行于县,郡守之令不行于民,此之谓一统”。——摘编自谢贵安《明清文化史探研》(3)材料三对君臣关系有何新认识?(2分)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民本思想”。(6分)-7-27.(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序号思想家思想主张①苏格拉底“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是对的。”②彼特拉克“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1)材料一中①②两种思想有何共同之处,各体现怎样的时代特征。(3分)材料二德国的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人类自我精神的每一次升华,都是与古典优秀文化相接触的过程,人类古典优秀文化就像大海边连着船只的缆绳,如果没有缆绳,船只将在海上漫无目的地漂泊。同样,如果我们同古典优秀文化失去了联系,人类也将漫无目的地前行。”——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