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服装作为一种独特的物质文化载体,不仅折射出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而且反映出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从图1到图2的服饰变化本质上是图1:20世纪70年代图2:20世纪90年代A.社会政治观念的变化B.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C.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D.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变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解题时紧扣“本质上”等关键信息,材料中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20世纪70年代、90年代中国人服饰及婚俗方面的变化,一个是绿军装,一个是西方式的西服婚纱,结合时代分析可知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C符合题意,故选C。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变化2.图像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关于下列图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①图一上的动物纹饰,商人认为可以沟通神灵②图二为我们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③图三记载的所有内容已被证明是确实可信的2④上述三图所代表的史料互相印证,使商朝的历史成为信史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史记》部分内容是司马迁对口耳相传的材料进行了整理,并非都是确实可信的,③表述过于绝对,排除带③的选项;商人崇敬鬼神,比较迷信,作为祭祀用的礼器,通过鼎上的动物纹饰,商人认为可以沟通神灵;龟甲和兽骨记载的文字大都与占卜有关;鼎和甲骨都是第一手史料;文字史料和实物史料可以相互印证,有助于研究商朝历史。因此①②④都是正确的。B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的古代艺术·甲骨文3.春秋战国时期改革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C.各诸侯国国君的重视D.新兴地主阶级的强烈要求【答案】A【解析】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得社会的生产力得到提高。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变革,这是根本原因,故选A。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才使得更多的私田能够开垦出来,封建土地私有制才得以发展,排除B。各诸侯国国君的重视是主观因素,排除C。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也是因为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然后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以满足自身利益,排除D。点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变法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变化,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变法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原因就是生产工具的进步,即铁犁牛耕的使用。故选A。4.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战国时期农业灌溉的杰出成就是A.开沟排水B.修建都江堰3C.创制筒车D.创制风力水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据所学可知,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地区成为了天府之国,故B项正确;开沟排水不属于水利工程,筒车是唐朝出现的,风车水力是明清时期出现的,故ACD三项错误,排除。5.下列材料反应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不包括A.明太祖: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B.明太祖:申禁人民不得出海与外国通商C.雍正帝: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D.雍正帝: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末【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分析、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中国古代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也称为“重本弱末”,“本”指农业,“末”指商业。B项“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是指明朝推行的“海禁”政策,这是为抵御沿海倭寇,防止沿海居民同倭寇勾结而采取的,同“抑商”政策无关,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都是统治者劝导重视农业,抑制商业的表现,排除。6.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实际行政职能,即“职能性官职”;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秦汉以后,官职复杂多变,每一细微变化都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下列有关解读中不正确的是A.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B.魏晋官僚“士族化”,仅参照等级品位因素C.唐宋入仕者皆授官阶,说明已基本摆脱魏晋品位的影响D.明清以“品位性官职”为主,与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紧密相关【答案】C【解析】4【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官僚等级制下,在职事官之外,存在着文散阶和武散阶序列,它们分别由文武散官构成,C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魏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导致等级品位发展到新的高度,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明清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官职以品位为主,无对应的实权,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C。7.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从争论内容上看,最主要的不同点是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C.前者侧重于科学和学术研究,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D.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是指在学术研究上,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指的是对当时社会的急剧变化,诸子百家提出的则是治国主张,C项正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是主张“百花齐放”,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治国主张,B项错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是指在学术研究上,D项错误。【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所有的概念都需要放到特定的时空去理解,这一题的两个概念就需要结合所处的时代来理解。故本题须紧扣两个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内涵,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8.中唐诗人王建的《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细袖客纷纷。如今不是平时日,犹自笙歌彻晓闻。”这反映了当时的扬州A.手工业发达B.贸易的兴盛C.夜市的繁荣D市与坊分开【答案】C5【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唐代夜市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的意思是,在夜市里有一千多盏灯在照耀,高高的大楼,歌舞满楼,客人络绎不绝,反映了夜市的繁荣,故C正确;AB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市坊分开指的是商业区和住宅区分开,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9.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特点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下列做法的结果与这种演变特点不一致的是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②宋朝设置枢密院③明初设殿阁大学士④元朝设置中书省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导致王国坐大,威胁到中央集权的加强,故①符合题意;宋朝设置枢密院分割的是宰相的军权,有利于君权的加强,但不合题意,故排除②;明初设殿阁大学士是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也不合题意,故排除③;元朝的中书省享有大权,不利于君权的加强,故④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10.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C.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D.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答案】C6【解析】试题分析:由“昼出耕田夜绩麻”可知体现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所以A项正确;由“村庄儿女各当家”可知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所以B项正确;由“夜绩麻”可知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丝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纺织材料,所以D项正确。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无法反映,所以C项的信息不包括在诗句中,故选C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的特点11.1571—1821年间美洲有4亿比索的白银输入马尼拉,其中大部分最终转到了中国。……明朝对外出口的产品主要是丝绸、茶叶、瓷器等,这些商品不需要拿出大量资金扩大再生产,所以商人们喜欢把手中的银子囤积起来,形成了私人手中的巨大“白银储备”。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A.明朝时发生了对外贸易政策根本性的变化B.由于白银大量涌入,发生了价格革命C.重农抑商政策是导致富人囤积白银的重要原因D.这一现象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经济政策,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重农抑商使得商人赚取的财富无心投入手工业生产和贸易,主要投资于土地,消费需求不足,造成白银囤积,使商业发展缺乏资金,因此C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在根本性变化,海禁政策没有根本变化;白银涌入没有引发中国的价格革命,排除B;白银大量囤积不利于市场活跃,排除D。12.某学校历史探究小组在图书馆搜寻资料时找到了以下一组图片,该小组成员为它们确定的主题中,最恰当的是7A.民族工业的曲折历程和新的春天B.“实业救国”道路在近代中国行不通C.民族工业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困难重重D.民族工业在近代中国的主导地位和作用【答案】A【解析】【分析】试题分析:这四幅图片分别反映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民国初年获得发展、抗战时期遭受打击,日益萎缩和新中国成立后,对民族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新生,故选A。考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点评: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成分,既瓦解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抵制作用。随着它的产生和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3.如图是摄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老照片,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当时中国服饰的典型特征是8A.坚持传统B.崇洋媚外C.中西合璧D.洋为中用【答案】C【解析】【详解】从两幅图片中可以看出,女子有的穿上了旗袍和学生装,男子有的穿西装,也有的穿中山装。这表明这一时期服饰的特点是中西混杂和中西合璧,故C符合。A、B、D均不不能全面反映两幅图片所蕴含的信息,排除。14.洪秀全定都南京后,规定只有太平天国编纂和“旨准颁行”的“真道书”才能在世上流通,“当今真道书者三,无他也,《旧遗诏圣书》(《圣经旧约》)《新遗诏圣书》(《圣经新约》)《真天命诏书》也”,其他所有的书都在查禁之列。下列理念与太平天国的治国思想最为接近的是A.“兼容并包,思想自由”B.“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仪为干橹”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D.“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题目中的信息“当今真道书者三……《旧遗诏圣书》、《新遗诏圣书》、《真天命诏书》……其他所有的书都在查禁之列”表明披着西方宗教外衣的太平天国运动未能摆脱传统皇权思想的影响,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特点,故C项正确;“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为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办学方针,故A项错误;B项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封建顽固派的观点,9故排除;太平天国的宗教治国思想完全排斥儒学思想,且“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属于对洋务派思想的批判,故D错误。15.“……割地赔款的巨创深痛,给中国社会以全方位、深层次的巨大震荡。洋务运动破产了,维新运动早产了,而顽固派的得志和仇洋排外运动的勃发,使中国在本世纪初(20世纪)几乎惨遭亡国之祸。”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鸦片战争的失败没有使中国真正的觉醒和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巨大震荡,故A项错误;第二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