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101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①项,题干提到的新石器时代的农作物遗存表明当时已有农业种植。故①项正确;②项,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存在长江流域较多,而粟粒、粟壳遗迹则主要分布在北方,由此可以推断出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故②项正确;③项,稻谷遗存和粟粒、粟壳遗迹在南北方均有发现,说明南北之间有粮食品种的交流。故③项正确;④项,题干没有提到南北方农作物遗存的时代先后,不能推断出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故④项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④错误,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排除。2.夏文化的探索一直是历史研究的大课题,因为一直没有确凿的文字资料,总有学者质疑夏王朝的真实性。2002年保利博物馆收藏了一件重要文物“遂公盨”,是西周中期的青铜器,上有98字铭文,记载了大禹治水的相关事实。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青铜器铭文是人们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资料B.该青铜器的公布,准确证明了夏王朝的真实性C.大禹治水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D.该文物代表了西周人的古史观【答案】B2【解析】【详解】尽管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铭文记载了大禹治水的相关事实,但西周与夏朝初期从时间上来看相隔甚远,没有其他史料佐证,不能准确证明夏王朝的真实性,即孤证不立。故答案为B项。青铜器铭文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是用来研究商周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从材料中的“记载了大禹治水的相关事实”来看,大禹治水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青铜器铭文记载了大禹治水的相关事实,也能从中反映出西周人的古史观。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3.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答案】D【解析】A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B项历史记载秉承还原历史真相为原则所以存在纯粹客观性,C项与事实不符,D项最贴近题意。故选D。【考点定位】选修六:史学素养4.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A.国主B.领主C.盟主D.君主【答案】C【解析】众多邦国团结在商王周围,商王也就是邦国的盟主。5.2016年,首都博物馆举办的《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引起巨大轰动。下列文物可能在此次展览中展出的是A.司母辛鼎B.半两钱C.“右丞相印”封泥D.双镰铁范3【答案】A【解析】【详解】殷墟是商朝的都城遗址,司母辛鼎是商朝时期青铜器,A正确;B是秦朝时期出现的货币,排除;C是秦朝时期出现,排除;双镰铁范是战国时期出现,D错误。6.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A.夏人的活动地域B.周朝的重要都城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答案】B【解析】从青铜铭文内容“诸侯战争、土地交换”判断出该地应该是东周时期的重要城市。7.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据此,与下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西周建立后,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称为“封邦建国”;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选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方国联盟、分封制、郡县制。48.舜的后裔虞阏父被周武王任命为掌管制造陶器的官员。因为功绩突出,武王封虞阏父之子妫满为陈地的诸侯,并将自己的长女嫁给妫满。这说明西周时期A.周王用联姻来笼络各诸侯国B.各国的诸侯必须在王廷服役C.官营手工业管理者地位尊崇D.先代贵族之后多从事工商业【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任命为掌管制造陶器的官员。因为功绩突出,武王封虞阏父之子妫满为陈地的诸侯”可得出官营手工业管理者地位尊崇,故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同姓不婚制度,只有异性诸侯可以联姻,故A项错误;B、D两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点睛】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任命为掌管制造陶器的官员。因为功绩突出,武王封虞阏父之子妫满为陈地的诸侯”,结合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进行思考。9.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的主要诸侯国。西周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山东和山西的简称分别是鲁、晋,两者均源自西周封国国名。10.《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严格的等级关系B.嫡长子有继承特权C.通过神权强化王权D.血缘和政治紧密结合【答案】A【解析】【详解】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分封制是按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层次,从材料中的“十等”、“下、上、神”、“王、公、大夫、士、皂”等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A正确;B是宗法制的核心,排除;C是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是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5【点睛】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分封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11.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出的正确信息有诸侯国与王室关系地理位置晋姬姓贵族山西卫姬姓贵族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鲁姬姓贵族山东南部齐功臣山东北部一带燕姬姓贵族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同姓诸侯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④分封制加强了西周王室的权威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材料的分析能力。本题可以用排除法。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不是分封制。所以排除①即可。②③④在图表材料中都有体现。因此选D。考点:分封制、宗法制点评: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西周的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两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6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两者将亲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辅之以礼乐制度,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统治结构,起到了有效维系社会和政治秩序的作用。12.“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C.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并结合所学可知,如果没有血缘关系所确立的王位继承顺序,那么就会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故D项符合题意。13.“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青铜兵器B.铁制农具C.皇帝宝座D.祖先牌位【答案】D【解析】【详解】会意字,是指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独体汉字,根据各自的含义所组合成的一个新汉字。所以,和都有自己的含义。“宗”字,结合所学,与祖宗、宗法制、宗庙等相关联,体现出对祖先的尊重,因此代表宫室屋宇,表示宫室屋宇中的祖先牌位,D选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选项错误,排除。14.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7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答案】B【解析】在战国以前的时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这个字,分开来就是“女”、“生”,什么样的女人生的(或者在一个什么地方生的)儿子,就得了一个相应的姓。相传黄帝的母亲是住在姬水边上的,所以黄帝就姓姬;舜的母亲是住在姚虚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时候,子并不跟着父亲姓,比如黄帝,就给他的后代分别赐了12个不同的姓,由此可知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的原因是宗法制走向衰落;分封制在战国开始走向衰落,A选项与史实不符。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与题意无关;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走向瓦解,与史实不符。【考点定位】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5.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注意前提和逻辑关系,层层推理。根据“同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受封于鲁),鲁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召公之子受封于燕),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16.“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A.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C.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答案】A8【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礼乐制度。材料信息体现的就是:既要上下相和又要保证贵贱等级的思想,即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A项最能体现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B项只体现礼乐制度中的“乐”,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君子庶人日趋平等”不符合材料信息和史实,排除C。D项只体现了礼乐制度中“礼”的思想,也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名师点睛】关于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要重点把握到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王位世袭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要把握到这些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巩固统治以及对中国后世的影响。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领会这些制度的内涵。关于“礼乐制”,要分“礼”和“乐”两个方面来把握,领会到规范“和而不同”的社会秩序。17.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难度中等。商代牛骨的出土能够证明商代有了牛,不能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