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周天子分封时要举行一定的“授民”仪式,即将原属周天子的臣民分封给诸侯。“授民”仪式后,这些臣民归诸侯所有,但依然保留着周天子臣民的性质。这一“授民”制度A.标志西周大一统政权的建立B.体现西周政权的宗法制特征C.清除了贵族叛乱的政治基础D.有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将原属周天子的臣民分封给诸侯”“这些臣民归诸侯所有,但依然保留着周天子臣民的性质”可知周天子分封人民给诸侯,且臣民依旧与周天子保持着臣民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维护西周的统治,有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观念,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并没有形成大一统的政权,故A项错误。宗法制是以血缘为纽带,故B项错误。C项“清除了”使用错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贵族叛乱的政治基础,故排除。2.先秦史籍和文物铭文在记载周公旦主政西周期间进行“东征”等大事时,多称周公为“王”,但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及其后的史籍中却记述为“周公代成王摄政”。这反映出A.中央集权的发展B.儒家影响的扩大C.贵族政治的衰落D.宗法制度的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原来称周公为王,到后来记述为“周公代成王摄政”,这实际上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等级观念,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2-系,不能得出中央集权的发展;贵族政治的衰落及宗法制度的瓦解与该现象无关,C、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B.保证国家财税收入C.防范民间土地兼并D.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答案】B【解析】【详解】商鞅变法中实行“分异令”,汉代鼓励生育,唐朝“劝勉”早婚共同点是通过增加政府控制的人口,从而增加政府收入。A项只符合汉初,C、D项“兼并”、“改善质量”不能通过增加人口实现,所以B项是正确的答案。【点睛】在农业社会里,人口即劳动力问题是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重要环节。4.汉字“丁”的变化如图所示,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A.总体的趋势是由繁到简B.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C.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D.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答案】B【解析】-3-【详解】根据材料“甲骨文中的状如竹丁、木楔;钉帽形状;金属质地”可知体现的是生产材料的不断变化,反映的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甲骨文中的丁字并不繁琐,A选项排除。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汉字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书法艺术,D选项排除。5.两汉时期,选官实行乡举里选的察举制。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据此可知,九品中正制A.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B.导致世家大族垄断了政权C.否定了地方官员的特权D.注重思想品德和知识水平【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由材料中“乡举里选”“大中正官必须是在中央任职官员”可知,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与察举制相比,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世家大族垄断了政权,这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只是否定了地方官向中央推荐选官的权利,并没有否定地方官员的所有特权,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主要注重门第高低,排除D项。6.日本著名学者内藤湖南发现:“(唐朝)天子对臣下的奏章批示时,所用的文件,都很友好温和,决不用命令的口吻。然而到了明清时代的批文,就完全使用对仆从一样的粗鲁的词语,成了命令。”材料折射了A.儒家思想兴起B.封建主义兴起C.君主专制加强D.中央集权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明清时代的批文,就完全使用对仆从一样的粗鲁的词语,成了命令”可知君臣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唐朝的相对平等变为明清时期的主仆关系,体现的是-4-君主专制的加强,C选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兴起的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A选项排除;唐朝本身就是封建主义国家,B选项排除;中央与地方是一对矛盾,题干中未提及这对矛盾的变化,D选项排除。7.唐代宗诏令“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宋真宗时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最终宋徽宗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A.宋代的法律体系比唐代更为完备B.“工商食官”的政策逐步受到削弱C.商业发展不断冲击传统坊市制度D.官府对商业活动的控制日趋严格【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可知,唐朝政府对于坊市制度的管理比较严格,“宋真宗时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的信息反映出城市格局发生变化,唐宋时期城市格局的变化说明商业发展不断冲击传统坊市制度,C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政府与坊市制度之间的关系,没有提到宋代的法律体系比唐代更为完备,故A排除;“工商食官”的政策与材料中坊市制度被打破的信息不符合,故B排除;材料中体现官府对于商业活动控制的逐渐松散,故D排除。8.“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这是唐代诗人李颀赞赏其书法家好友的经典诗句。该书法家最有可能是A.王羲之B.颜真卿C.苏轼D.张旭【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该诗反映了张旭的创作状态,“露顶”即脱掉帽子,是-5-指不受礼节的约束;“洒素壁”是指在白墙壁上泼墨挥毫;“挥笔如流星”是指运笔能随心所欲;故可知是张旭的狂草,D项正确。王羲之书写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排除A。颜真卿以楷书见长,排除B。苏轼才华横溢,擅长诗词文赋和书画,书法遍览晋唐诸家,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排除C。9.北宋政府对官民着装有着严格的规定,“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但到南宋时则普遍出现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的现象。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B.民众热衷于追逐奇装异服潮流C.理学盛行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显示北宋时期官民的着装有严格的规定,南宋时期普遍出现“衣冠更易,不体旧规”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等级观念的变化,体现在服饰变化上,故D项正确。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者的地位十分低下,A错误;民众热衷于追逐奇装异服潮流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B错误;理学盛行是压抑人的个性需求,不会促进人的思想解放,C错误。10.16世纪早期,葡萄牙人开辟了澳门到里斯本、日本长崎、菲律宾马尼拉等地的贸易航线。1567年,明朝政府准许百姓从事对外贸易。此后西班牙人也开辟了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贸易。通过全球贸易渠道,大部分白银最终流入中国。此材料反映出A.澳门成为明清经营外贸的唯一港口B.明朝政府坚持一贯的对外贸易政策C.作为流通货币的白银主要产自西欧D.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答案】D【解析】-6-【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早期,葡萄牙人开辟海外贸易航线,中国和许多国家发生了贸易往来,可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D选项正确;“唯一港口”说法过于绝对,A选项排除;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后期,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B选项排除;材料中未提及白银的产地,C选项排除。11.有研究者发现,古代中国某一时期的咏史诗发生了重大变化:诗人品评历史治乱兴衰的标尺由事功史实变为纲常伦理;在材料取舍、史实叙述、人物得失等方面也以礼制教化、纲常名分为依据,只辨义利,不顾史实。这一时期是A.秦朝B.唐朝C.宋朝D.元朝【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以礼制教化、纲常名分为依据”可知,宋代的理学强调纲常伦理,礼制规范,因此这是受到宋代理学的影响,故C项正确;秦朝重法,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之际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受到冲击,直到唐朝儒学才逐渐开始复兴运动,但唐朝也未形成系统的思想体系能影响文学,故B项错误;元朝在宋朝之后,其政权是由少数民族建立,对儒家的伦理、纲常重视程度不够,故排除D项。12.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绸业市镇及其周边乡村的大部分自耕农,对农业并不重视,他们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作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这反映出当地A.传统生产模式的解体B.市民群体的发展壮大C.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D.新兴生产关系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江南丝绸业市镇及其周边乡村”“们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可知商品经济向农材渗透,故C项正确。只是对农业的不重视,并不能说明传统生产模-7-式解体,故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群体身份是“自耕农”,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自耕农新的谋生渠道,没有体现新兴生产关系的发展,故D项错误。13.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A.摆脱儒学思想束缚B.彰显人的自我意识C.动摇社会等级观念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的心学注重人的主观力量,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彰显的是人的自我意识,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心学本质上也是儒学;C选项错误,心学维护了社会等级观念;D选项错误,心学并未批判君主专制。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4.戏曲刻本侧重故事情节再现的插图模式在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十分流行,由上图下文模式逐渐发展为单而大图或双而合式(见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8-A.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B.戏曲艺术发展臻于完善C.商业出版迎合市场需要D.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答案】C【解析】【详解】戏曲刻本侧重故事情节再现的插图模式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大众化的阅读需求,故材料说明当时商业出版迎合市场需要,故C正确;插图模式突出图画内容,不能说明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故A排除;戏曲刻本的出版也不能说明戏曲艺术发展臻于完善,故B错误;材料没有将市民文化与其它文化形式比较,不能说明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戏曲刻本插图模式与市民阶层大众化需求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此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5.1745年,陕西巡抚陈弘谋颁布《劝民领种甘薯谕》:“陕省向无此物。陕民亦不知此物之可食而又易生……须各官先行觅地试种,或租民地试种。需地亦甚无多。听小民观看。一俟有收,民间见其可食,然后令民依种,自不费力。但不可相强。试成者奖之,不成亦不必问。”这表明A.美洲作物开始传入中国B.民众普遍抵制新的农作物推广C.陕西农业发展十分落后D.政府用行政手段引导农业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1745年,陕西巡抚陈弘谋颁布《劝民领种甘薯谕》”,可知政府用行政手段引导农业发展,故选D。材料无法界定是1745年美洲作物开始传入中国的,排除A;B中的“普遍抵制”太绝对,排除B;材料没有比较陕西与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无法得出C结论,排除。16.《后汉书·陈定传》中记载:颍川(今属河南)名士陈定的子孙们都很孝敬老人,其中陈纪最出名。豫州刺史知道了这个孝子的事迹,便向朝廷禀报,获得批准,豫州刺史将陈纪形-9-象作为活教材绘于郡县繁华的街衢之中,于是就有了“图象百城,以厉风俗”的说法。朝廷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彰显君主以德治国B.加强社会道德教化C.维护封建纲常秩序D.促进家庭和睦稳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豫州刺史将陈纪形象作为活教材绘于郡县繁华的街衢之中,于是就有了‘图象百城,以厉风俗的说法’”可知,统治者大肆宣扬陈纪是为了宣传三纲五常,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