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测试范围:人教必修1第1—2单元。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的舆服制度是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所谓“舆”是指车,“服”是指冠冕和服饰。册命與服为官方的信物,为政府任命官员爵位、身份及权利的象征。公、侯、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與服都不相同。西周舆服制度的形成A.对平民和奴隶的限制较少B.标志周朝制度走向完备C.与分封制和礼乐制相适应D.标志专制王权日趋强化【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西周的舆服制度是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公、侯、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與服都不相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周舆服制度与分封制、宗法制的等级秩序相关,说明舆服制度与分封制和礼乐制相适应,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平民和奴隶的限制问题,故A排除;舆服制度并不能标志周朝制度走向完备,故B排除;周代尚未形成专制王权,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西周的舆服制度是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公、侯、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與服都不相同”,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法制、礼乐制的等级秩序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2.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在《释中国》一文中论证,“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仅指“中央之国”或“中央之城”。西周初年的“中国”位于今天的A.河北B.山东C.河南2D.湖北【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中“西周初年”“‘中国’一词”“仅指‘中央之国’或‘中央之城’”并结合所学可知,在西周分封制下能够称之为“中央之城”的也就只能是周王室的政治中心了。西周的都城有两个,一个是位于仅陕西的西京镐京,一个是位于今河南的东都洛邑。故答案为C项。AB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河北、山东、湖北都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3.武王灭商后,封纣王儿子为诸侯,又封黄帝神农、尧、舜、禹的后代为诸侯,让他们延续濒于灭绝的祖先祭祀,这种“兴灭国继绝世”的政治行为备受古人推崇,这反映了A.古代人对血缘延续的重视B.古代人对政治文明的追求C.分封制有利于巩固政权D.武王政治统治艺术高【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武王灭商后,封纣王儿子为诸侯,又封黄帝神农、尧、舜、禹的后代为诸侯,让他们延续濒于灭绝的祖先祭祀”来看,分封先代贵族的后代为诸侯是为了保留贵族的血统,这反映了古代人对血缘延续的重视。故答案为A项。B项对政治文明的追求应是继承政治制度,而非延续先代血统,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分封制有利于巩固政权,排除;D项武王政治统治艺术高与材料无关,排除。【点睛】本题的关键点在于理解“兴灭国继绝世”,血缘宗族关系是古代中国政治的重要部分。4.嬴政统一全国后,改革制度,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并在重要物品上铭刻诏令。下图为刻有诏文的“权”,意在显示3A.嬴政功盖三皇五帝B.皇权不可僭越C.效法商周制度的决心D.对地方的管控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嬴政的一系列改革突出了皇帝独尊和皇权至上的地位,“权”的出现则显示了皇权的不可僭越,故选B项;功盖三皇五帝是秦始皇的自我评价,并不一定符合实际,排除A项;嬴政开创的是皇帝制度,并非效法商周,排除C项;皇帝制度不属于地方制度,不能加强对地方的管控,排除D项。5.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曾多次出巡。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从咸阳出发,沿驰道北上,越子午岭(今陕西延安)进入甘肃,在甘肃境内转为西南行,最终到达本次巡视的目的地(某郡)。这个郡最有可能是A.陇西郡B.渔阳郡C.南海郡D.蜀郡【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时期在甘肃境内设立的郡为陇西郡,A项为正确答案;渔阳郡在今北京一带,南海郡在我国的广东广州一带,蜀郡在今四川成都一带,BCD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4【点睛】记忆秦朝疆域,了解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6.有学者据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认为诸子百家之书被烧了;而另有学者据东汉王充《论衡·书解》中“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俱在”,认为秦始皇并没有烧诸子百家之书。对此说明正确的是A.司马迁作为史学家的记载最可信B.《论衡》作为哲学著作缺乏史料性C.两部著作中的记载可以相互佐证D.史料不同得出的历史结论也不同【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二者对秦始皇焚书这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之所以不同,主要是由于二者所引证的材料不同,因此结论也不同,故D项正确。史学家的结论也不一定就是正确可信的,A项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的说法也不合理,过于绝对,故排除。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7.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加强对岭南地区管理的情况。据此可知,该时期A.地方上开始设置郡县B.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C.地方长官实行世袭制D.全国实行郡国并行制【答案】B【解析】5依据图片中“桂林郡”“南海郡”可知是秦朝时期,说明此时秦朝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故B项正确;地方上开始设置郡县是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郡县制度下长官是皇帝任命,故C项错误;全国实行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期,故D项错误。8.西汉初,刘邦把以长安为中心的旧秦国及其附近地区划分为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度,由皇帝任命守、尉、令、丞,以统治地方。对旧燕、赵、齐、魏、楚等地区,采取了分封制,自北而南,封立了燕、代等九个诸侯王国。刘邦此举意在A.推动经济恢复B.延续传统制度C.吸取秦亡教训D.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为了加强对地方控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D正确;郡国并行制与经济发展没有关系,排除A;延续传统制度、吸取秦亡教训不是刘邦的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排除BC。9.《汉书》记载:“汉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恩泽贵族B.实现民族交融C.解决七国之乱D.削弱王国势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使得诸侯国的实力越来越小,削弱了王国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A项是推恩令的表现,不是目的,排除;推恩令无法实现民族融合,故B项排除;C项是汉景帝时解决的,排除。10.汉惠帝时期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6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A.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B.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C.成功防止地方侯国割据D.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可知,设置监御史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D正确;监御史是检察官员,不掌握地方行政权,A错误;御史大夫是三公之一,负责监察百官,监御史负责地方检察,B错误;汉惠帝时期仍然推行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是地方侯国割据的主要原因,故C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联系所学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解答。11.李治安在《行省制度研究》中写道:即使在行省完全定型并地方化之后,它仍然带有中央派出机构、或者说是中书省(都省)分支机构的性质,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由此可见元代行省A.充任了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B.完全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C.体现了集权与分权主辅结合D.赋予了地方极大的自主权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带有中央派出机构、或者说是中书省(都省)分支机构的性质,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可知,行省制体现了集权与分权主辅结合,选项C正确;材料强调了行省结合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两者的优点,选项A、D单纯强调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者有利于地方自主权,属于片面解读材料,排除;根据材料“即使在行省完全定型并地方化之后”可知,行省最终成为地方行政单元,选项B排除。712.宋太宗进一步完善了“锁院制度”:大臣被任命为知贡举官后,需要立即入住贡院,与外界隔绝直至考试结束。贡举官为皇帝临时任命,不设固定官员。当时锁院制度完善的主要作用是A.杜绝了科举作弊的现象B.增加了平民入仕的通道C.减少了国家养官的开支D.维护了选官的公平公正【答案】D【解析】【详解】由宋代的“锁院制”、贡举官为皇帝临时任命,不设固定官员等可知,其作用在于防范有人科举作弊,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选官的公平公正,所以D项为正确答案;但这并不能“杜绝”科举作弊,A项错误;“锁院制”针对的是科举选官程序的规范化,这并不会增加平民入仕的道路,也不会减少国家的财政开支,B、C两项不符合题意。【点睛】规范考试程序,有利于公平公正的实现。13.“洪武皇帝(明太祖)……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A.协理政务B.参与决策C.执行政令D.监察百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明太祖废除丞相大权独揽后,“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感觉“负担”过重“无法承担”,需要“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去协助他处理“无法承担”的工作,所以题干中的“中级官员”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故答案为A项。BCD项,综上分析可知,明太祖需要的是一个能协助处理政务的机构,参与决策、执行政令、监察百官都不符合题意,排除。8【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的含义,特别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实际上是需要一个能严格执行他决策的机构。结合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容进行思考。本题考查了明朝加强君主专制,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如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意义都要掌握。14.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A.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C.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D.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答案】C【解析】【详解】“内阁如不同意、拒绝拟旨”等字眼足以证明在明代内阁对皇权还是有一定制约作用的,选C是符合题意,正确;明代的内阁和近代的内阁有质的区别,明代内阁并非近代内阁的雏形,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在材料中根本就没体现出来,B不符合题意,排除;明代君主专制是加强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15.论及某中央机构的特点,有学者把它归纳为简、速、密。简,就是机构简单,有官无吏;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密,即保密性强。这一机构是A.唐代尚书省B.宋代枢密院C.明代内阁D.清代军机处【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机构简单,有官无吏”结合所学判断,它指的是清代军机处,D项正确;唐9代尚书省是三省中负责全国行政事务,统帅六部的机构,宋代的枢密院管理国家军事,都不符合“有官无吏”的特点,AB两项错误;明代内阁不是正式的中央机构,受司礼监的牵制,不具备简、速、密三个特点,C项错误。【点睛】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16.有学者指出,明朝内阁是皇帝与官僚系统之间的桥梁和中介,是一种行政执行权与决策权的间接结合结构,阁臣参预中枢行政决策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内阁同皇权的关系。这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