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龙岩市一级达标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请将试题的全部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题分为第I卷和第Ⅱ卷。第1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记》等记载了夏桀、商纣王在王宮里各挖了一个大酒池,和大臣、后妃不分昼夜地饮酒嬉乐。从商朝墓葬挖掘看,酒器随葬比较普遍。这些从侧面反映出A.奴隶主奢侈腐朽达到了极致B.商民生活水平的提高C.汤武革命实属历史发展必然D.先秦农业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挖了一个大酒池,和大臣、后妃不分昼夜地饮酒嬉乐”“酒器随葬比较普遍”可以看出酿酒在商朝已经很普遍了,而酿酒需要大量的粮食,所以从侧面反映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D。单从饮酒不能说明奢侈腐朽达到极致,A错误。商王生活好,农业发展,不能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错误。单独从饮酒不能说明汤武革命实属历史发展必然,C错误。2.西周时期,土阶层居于贵族集团最底端;春秋时期,士的地位逐渐上升,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凭借才智作为新的谋生手段,思想主张也得到不断传播。这一变化反映了A.周文化日益普及B.铁型牛耕普遍使用C.宗法制已经崩溃D.分封制度逐渐瓦解【答案】D-2-【解析】【详解】春秋时期,士的地位上升,他们凭着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逐步改变血缘世袭特权,说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的逐步瓦解,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周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排除A。铁犁牛耕普遍使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的瓦解,C错误。【点睛】本题是分封制的演变情况,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准确解读题干信息,再联系题干的时间段分析出分封制瓦解。3.孔子对统治者提出,只有“上好礼”,オ能“下好义”;对民众则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孔子意在A.推崇以德治国理念B.发挥君主示范作用C.稳定社会等级秩序D.提高儒学社会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孔子要求统治者“上好礼”对民众“齐之以礼”就是都要用“礼”来约束人民,用礼来治理国家,从而形成一种大家共同遵守的社会秩序,稳定社会的发展,故的答案为C。以德治国理念不符合材料对统治者的要求,A错误。材料不但要求君主,还对民众提出要求,所以B具有一定片面性,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儒学的地位,排除D。4.秦朝《盗律》明确规定;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秦简《法律答问》中亦明确规定:私自移动田界者,要判处刑罚。据此可知,秦朝律令A.重视维护土地私有B.奉行法家严刑峻法思想C.默许土地私有合法D.全面反映秦朝经济生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法律规定,“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私自移动田界者,要判处刑罚”,-3-由此可知,秦朝在用法律的方式来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故A正确。从材料无法体现出严刑峻法思想,B错误。从法律上规定合法化,而不是默许土地私有合法化,C错误。材料只是土地方面,不能全面体现秦朝经济生活的全部信息,D错误。5.汉武帝时期,“六条问事”已成为刺史监察、考核官员时的依据准则。除第一条外,其余五条都是针对二千石守的,监察王国的内容没有载入明文。可见当时A.郡守势力日益膨胀B.监察地方成国家工作重心C.王国问题基本解决D.汉朝大一统局面已经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汉景帝和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王国问题已基本解决,王国不构成对中央威胁,郡的长官成为监察工作的重点,故C正确。汉武帝时郡守势力没有膨胀,A错误。仅凭对地方郡守的监察,不能得出监管郡守成为国家工作重心和大一统局面形成,排除BD。【点睛】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从秦朝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到汉朝地方的刺史制度,要求学生读懂材料,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的把握。6.张赛通西域后,政府招募了大量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防范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A.旨在搜取西域经济利益B.反映重农抑商政策的延伸C.有助于丝路的繁荣稳定D.标志西域被纳入郡国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正确。题干涉及的主要是对商人的管理,A说法片面,故排除。题干显示的是重视西域商业的发展,故排除B。材料没体现郡国体制的相关信息,故排除D。-4-【点睛】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关键是理解解读好信息: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7.在汉代,皇帝会令地方对政绩突出、表率一方的地方官按时祠祭。同时,人们为“攘除图灾,御止疫鬼”祭祀门神,为长生拜祭西王母、司命,为祈福祥富贵祭祀灶神。这反映出汉代A.儒家思想透百姓日常生活B.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C.民众信仰具有功利实用色彩D.民间祭祀影响政府的统治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祭祀门神、拜祭西王母、祭祀灶神等都是为了驱灾辟邪或者祈求富贵等,表明民众的信仰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即需要什么就去拜祭掌管这方面的神,故答案为C。材料没有体现儒家思想,A错误。统治者思想要人们对政绩突出的人的歌颂,而不能等同民众对神的拜祭,B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D的内容,排除。8.东汉时,本地大姓子孙享有优先进用的权利,因而州都僚佐中所谓大吏照例由本地大姓垄断。大姓冠族每郡仅此数姓,所以州部大吏往往带有世袭性。这表明A.大姓凭借门第长期把持中央政权B.东汉贵族政治具有较强生命力C.九品中正制未能有效的选拔官员D.豪强士族的发展威胁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各级地方长官有任期,而地方僚佐多世袭,因此东汉时期的地方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当地大姓、冠族控制的。太守辟举属僚、举荐秀才,往往是地方大姓中的名士。地方豪强士族的发展势必威胁中央集权,故选D。材料显示并非把持中央政权,A错误。B选项与材料不符,排除。C选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因此说法不符合史实,C错误。-5-【点睛】魏晋南北朝选拔官吏的制度。自曹魏开始,用各州郡有声望的人任“中正”官,负责在本地区品评人物,选拔官吏。把人物分为九等,称九品,然后按品级选官。据门第高低划分品级上下,按品级上下决定官阶大小,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是世族地主操纵政权、发展权势的工具。至隋改行科举制,此制废。9.《抱朴子・吴失篇》载:东吴大姓“位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这现象反映了A.田庄经济的自给性B.门阀士族奢侈无度C.小农经济日益破产D.商品交易规模极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反映了传统庄园经济,无所不有,不假外求的封闭性,自给自足性,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门阀士族奢侈腐化等信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不能显示小农经济日益破产,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闭门成市”可知,体现的传统庄园经济的封闭性,而不是商品交易规模极大,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需要掌握田庄手工业经济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干里”的分析理解。10.三国时,吴国攻打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硝石,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蜀军大败。据此推知A.火药已应用于军事B.武器决定战争的胜负C.战争推动火药发明D.火药发明有实践基础【答案】D【解析】-6-【详解】从材料并举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记载是人们对硫磺和硝石这些火药材料有了认知基础的,为以后的火药发明提供实践基础,故答案为D。根据所学火药发明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末年,A错误。B夸大了武器的作用,排除。硫磺和硝石是制造火药的材料,不能因为用于军事上就说明是战争推动火药的发明,C错误。11.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A.农村区域经济发达B.江南开发程度提高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农产品高度商品化【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可知由于北方人口南迁,把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南方,江南农业种植技术有所进步,带动江南开发加速,表明江南开发程度发达,故答案为B。农村区域经济发达是在清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根据所学经济重心一直到南宋才完成南移,两晋的经济重心还在黄河流域,C错误。农产品高度商品化是发生在当代农业现代化高度发达的国家,D错误。12.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北魏此举旨在A.加强民众教化B.密切中外交流C.彰显华夏正统D.缓和民族矛后【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设置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的“四夷馆”和“四夷里”,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因此材料中的政策是为了彰显北魏政权统治中原地区的华夏-7-正统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为外族使节居住地使用的,不是为民众使用,排除A。材料的“外族”不是体现中外交流内容,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缓和民族矛盾问题,排除D。13.隋朝极盛时期全国户口近900万,而到唐初,“户不满三百万”。贞观三年,唐太宗颁布的《赐孝义高年粟帛诏》就规定“妇人正月以来生男者粟一石”。这一政策旨在A.强化重农抑商B.确保劳役征派C.宣扬重男轻女D.保障农业劳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隋朝末年农民战争,大量人员伤亡,特别是男子的缺失更多,农业生产的恢复是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劳动力的缺乏是最大的困难,因此,以物质鼓励生育男孩祝好是为了保障农业的劳动力,古代答案为D。材料没有反映抑商的内容,A错误。材料“《赐孝义高年粟帛诏》”显示劳役征派不是唐初最关注的,B错误。材料内容不是宣扬重男轻女思想,而主要从实际需要出发,C错误。【点睛】做此种题,除了读懂史料,还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进行掌握,要对史料进行客观、公正、理性分析、准确理解。14.唐代科举考试中进士科重诗赋,科举入仕的官员普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皇帝只好依靠一些没有文オ却有丰富从政经验和实才的官吏来处理各项具体事务。这表明唐代A.放弃科举选B.重视行政实效C.注重官员文才D.缺乏政治公正【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看出唐朝科举重视诗歌,许多官员会写诗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只能从不怎么会写诗却有从政经验的官吏来处理事务,说明唐代重视行政实效,答案为B。放弃科举考试不符合史实,A错误。材料内容不是注重文才,而重视实际从政经验,C错误。材料没有-8-反映政治公正问题,D错误。15.政事堂是唐朝宰相的议事处。在政事堂办公的数位宰相中,设秉笔宰相一名,谓之“执政汉代笔,在处理中书门下日常事务方面具有相当的职权。唐前期为专人,肃宗以后改为轮代。这一变化反映了A.官僚政治趋向完善B.决策中心发生转移C.中央集权逐渐加强D.政府行政效率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唐朝的政事堂是宰相的议事处。数位宰相中秉笔宰相权力相对较大,起初是专人担当,后来形成了轮流担当,表明为了防止专权,表明官僚政治趋向完善,答案为A。材料中没有显示决策中心发生转移,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权的加强,不是中央集权的加强,C错误。材料没有显现政府行政效率提高,D错误。【点睛】唐高祖武德年间,设置政事堂,作为议政决策机构。政事堂会议还有轮流执笔和秉笔制度,秉笔宰相的任务主要有主持会议、总结记录、轮班办公等。至此,政事堂已由议事之所变成了正式的宰相机构16.《唐令拾遗・田令》记载:“道士给田三十亩,女二十亩,僧尼受具戒准此。”首次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僧尼、道土具体的受田数额。这表明唐代A.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高B.妇女权益受到一定重视C.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D.宗教信仰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