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第四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第四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第Ⅰ卷(选择题)1.商代方国臣民为各地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西周以后,诸侯及贵族所有的臣民在名义上也都逐渐属于周王所有。这一变动A.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B.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C.确立了贵族特权政治D.利于加强对地方管理【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商代方国臣民为各地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西周以后,诸侯及贵族所有的臣民在名义上也都逐渐属于周王所有”结合所学可知,周王将诸侯及贵族所属的臣民收归自己,这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西周时期封建统治尚未建立;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描述的是周王将土地和臣民收归于自己,没有提及贵族特权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贵族特权在西周之前已经得到确立。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秦末,反秦武装领袖楚怀王与诸将达成“怀王之约”,承认六国宗室的王位继承权;项羽杀楚怀王后,按照军功进行分封,如将齐国分为胶东、齐和济北三国,引起六国宗室的不满并反叛项羽。材料表明A.军功在分封中起到了决定作用B.分封制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C.项羽背信弃义导致其最后失败D.贵族政治已被官僚政治取代【答案】B【解析】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由材料“承认六国宗室的王位继承权”和“将齐国分为胶东、齐和济北三国,引起六国宗室的不满并反叛项羽”说明分封制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故选B;分封中起到了决定作用是血缘,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项羽的失败,排除C;秦朝推行郡县2制标志贵族政治已被官僚政治取代,排除D。3.观察下图,根据图中数据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能得到的合理结论是A.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B.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C.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D.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倒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图中曲线可以明显看出吴越时代(五代十国)以后,中国古代的自然灾害(水旱灾害)呈快速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以后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耕经济过度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所以答案选C,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4.1776年,乾隆帝谕曰:“明季诸人书集、词意抵触本朝者,如钱谦益等,均不能死节,妄肆狂狺(吹),自应查明毁弃。刘宗周、黄道周立朝守正,熊廷弼材优幹济,诸人所言,若(明政府)当时采用,败亡未必若彼其速,惟当改易字句,无庸销毁。”这体现出A.经济发展瓦解传统伦理B.清政府招抚明代知识分子C.官府罗织罪名迫害文人D.乾隆寓褒贬宣扬忠孝义礼【答案】D3【解析】据材料“钱谦益等,均不能死节……自应查明毁弃。刘宗周、黄道周立朝守正,熊廷弼材优幹济……无庸销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对明朝诸人书集的不同处理政策,反映了他寓褒贬宣扬忠孝义礼的意图,故D正确;材料体现了对传统伦理的褒扬,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明朝诸人书集的不同处理政策,故B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清政府迫害文人,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不能死节……立朝守正……材优幹济”的含义,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忠孝义礼的道德伦理出发,即可分析得出统治者寓褒贬宣扬忠孝义礼的意图,进行正确判断。5.下表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湘军182名显要成员的出身和晋升情况。由此可知清末A.阶层流动方式有悖传统B.科举选官体系完全崩溃C.长江以南地区动荡不安D.社会流民问题十分严重【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军功是湘军成员晋升的主要途径,不同于往常的科举,说明阶层流动方式有悖传统,故A项正确;“科举选官体系完全崩溃”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材料数据无法体现长江以南地区动荡不安,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社会流民问题十分严重,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表格数据的特点,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军功是湘军成员晋升的主要途径这一特点出发,即可排除其他不符合题意或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6.“窃以为此其间不如变通办理,易女工而为男工。夫织布、纺纱、轧花等事,虽似乎近乎妇人女子之事,其实仍是工作,机器或稍笨重,一有脱落等情,妇女即束手无策,仍须借力于男工。而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材料反映了A.对妇女的关心与尊重4B.传统封建观念影响妇女就业C中国传统自然经济解体D.妇女不能适应机器生产的要求【答案】B【解析】根据“而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表明男子在做工方面比女子具有优势,应该换女工为男工,不是出于对妇女的关心与尊重,排除A;认为男子在做工方面比女子具有优势的思想不利于妇女就业,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自然经济解体,排除C;材料说明妇女在工作中遇到一些情况不能自行处理,不能说明“妇女不能适应机器生产的要求”,D项错误。7.晚清政府官员曾经三次大规模集体出洋:第一次是由外国人蒲安臣率领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第二次是1887年清政府第一次通过考试选拔,全部由中国官员组成的游历使团。第三次是1905年清政府第一次派遣王公大臣集体出洋考察各国政治,为清末改革做准备。这三次外交使团出国考察的变化反映了A.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B.清政府外交近代化的历程C.清政府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D.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探索【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晚清政府官员曾经三次大规模集体出洋考察、游历,说明清朝“天朝上国”的观念淡化,逐渐走出国门,学习西方,反映了外交的近代化,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外交半殖民地化,排除AC;材料反映晚清政府官员曾经三次大规模集体出洋,并非都是先进中国人,排除D。8.1928年中共六大指出:“秋收武装起义在许多地方扩大了党在农民群众之中的影响,将土地革命的口号渗入了广泛的农民群众的意识之中;后来继续发展的农民斗争,以致于许多苏维埃区域之创立,大致亦由于秋收武装起义的影响。但是,秋收武装起义的政策之机械地应用,亦就发生有些地方的玩弄武装起义和军事冒险的行动。”这表明中共六大A.否定了城市暴动是革命的主要模式B.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5C.肯定秋收起义和土地革命口号的意义D.指出秋收起义导致军事冒险主义盛行【答案】C【解析】材料对秋收起义及其影响做出了评价,没有涉及到城市暴动和城市革命道路的信息,故A错误;毛泽东在1928年开始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而不是中共六大,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秋收起义扩大了党在群众的影响,许多根据地的创立大多受秋收起义的影响,这些信息可以看出,材料主要肯定了秋收起义的意义,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由于某些地区机械的运用秋收起义的政策,导致军事冒险主义产生,但材料没有表明军事冒险主义盛行,故D项错误。9.在古希腊,一般城邦都禁止不婚,斯巴达还惩罚晚婚。结婚不是公民的私人事务,生育下一代是公民的责任。公民的教育、生活方式,包括服饰、饮酒、娱乐等都受到控制。由此可见,在古希腊A.公民的个人权利受到高度重视B.规范公民行为以维护社会稳定C.每个人都有着平等的社会地位D.城邦意识对社会多方面的渗透【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说明,在古希腊,公民属于城邦,因此结婚涉及城邦利益,在城邦利益面前个人的利益必须服从城邦,故D项正确;题干体现了公民的个人行为受到了严格限制,故A项排除;社会稳定与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排除;在古希腊,每个人有平等地位不符合史实,故C项排除。【点睛】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古希腊城邦和个人关系。在古代希腊,城邦至上,人是城邦的动物,个人利益服从于城邦利益。从这一角度解答问题可以得出正确选项。10.1842年,《英国劳工人口状况报告》出版,针对大城市死亡人数甚至超过出生人数,提出首先和最重要的办法,同时也是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街道和马路上的垃圾,以及供水系统的改进。六年后,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这反映出英国城市化A.降低了人口平均寿命6B.推动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C.造成了城市环境的严重破坏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B【解析】工业革命导致城市化进程加快,同样城市化过程中问题众多,政府颁布并实行众多措施、比如颁布法律维持公共卫生,这说明城市化过程中管理城市的水平随之上升。故B正确;人口寿命提升没有体现,故A错误;材料明显有利于城市环境优化,故C错误;贫富分化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D错误。11.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的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其中1961一1965年是9.8%,1966一1970年为23.4%,1971一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这说明当时苏联A.农业经济呈不断发展态势B.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农业助力C.承受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答案】B【解析】【详解】苏联的农业投资增加,并不能说明产生了巨大的效果,所以农业经济呈不断发展态势无从得出,A错误;苏联片面发展工业,导致轻工业、农业与重工业比例的失调,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阻碍苏联经济发展,故而需要调整和改革,材料中苏联进行的农业经济政策调整就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可见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农业助力,B正确;苏联的农业政策调整属于国内经济改革,不是承受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C错误;材料中“1961—1964”是赫鲁晓夫在位时是以农业作为改革的重点,到了“1964—1985年”改革重点是工业,故D项错误。12.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缥缈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这些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是:A.想象丰富,寄情人道感化B.深刻剖析,批判社会现实7C.荒诞怪异,渲染精神创伤D.典型刻画,讴歌劳工大众【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是想象丰富,寄情人道感化,属于浪漫主义。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繁荣·浪漫主义第Ⅱ卷(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树料一法国礼仪制度举世闻名:法国人一度被誉为欧洲最有礼貌的民族,1789年,一场攻占巴士底狱的骤变席卷全国,巴黎大街上充斥着互称“公民”的激进男女,在打倒波旁王朝的同时,也将优雅的法兰西礼仪——日常交际礼仪,餐饮礼仪、着装礼仪等视作旧体制的毒瘤,逐一以革命法令彻底废除。1875年,动荡的法国开始消停,社会重新认可了传统的礼仪文化,礼仪规则在越发高雅、规范的同时又日趋平民化、大众化。从1914年到二战胜利,礼仪越来越简化快捷。然而到1991年以后,法国尊崇古典礼仪的社会群众越来越多,人们又开始使用一些早已不太习惯,消逝近百年的礼仪,如吻鼻礼、鞠躬礼。——摘编自(法)鲁维洛瓦《礼貌史》材料二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社会中无处不在。18世纪以来,伴随西学东渐,融入西方色彩的礼俗变革悄然伊始。辛亥革命后,中华礼制简约化与世俗化趋势无可逆转,一些古代礼俗如跪拜礼废止不行,“大人”、“老爷”等官场称呼不再使用、“先生”、“君”“女士”、“太太”等称谓成为时髦用语。1915年,陈独秀发文宣称:“中华固有之伦理、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遣,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股“国学热”的潮流带动了部分传统礼仪的回归,地铁上大学生的“汉服秀”、中小学校园诵读《弟子规》,举行“冠礼”,社会上朋友相见作辑打拱,夫妻互称“郎君娘子”等现象屡见报端网络。——摘编自唐翼明《国学热是中国人自发的文化自救》(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