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海淀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期末历史模拟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45.0分)1.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描述,正确的是①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奠定中国奴隶主经济基础③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④该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故①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属于思想方面,不可能奠定中国奴隶主经济基础,故②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故③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故④正确。故①②③④组合错误,故A排除。①②③组合错误,故B排除。①③④组合正确,故C正确。②③④组合错误,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2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符合题意;B在材料中无体现;“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C、D。故选A。【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背景——士阶层的崛起3.近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主椁室出土的漆器屏风,屏风反映孔子的身高为“七尺九”(1.82米)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有六寸(2.21米或1.91),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A.度量衡不一是出现身高不一的原因B.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C.历史记载必须经考古发现才可证实D.考古资料往往比文献材料更真实【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西汉武帝时期的制作的漆器屏风和著作的《史记·孔子世家》,对孔子身高的说法不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后人对孔子身高说法不同的现象,说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一样,是用来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B项符合题意。材料提供的文物和文献,是同一时代的,A项说法错误。“记载必须经考古发现才可证实”的说法过于绝对化,C项错误。仅一个制作屏风的工匠和史学家司马迁给出的资料,不能得出考古资料“往往”比文献真实,D项不符合题意。4.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实际行政职能,即“职能性官职”;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秦汉以后,官职复杂多变,每一细微变化都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下列有关解读中不正确的是A.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B.魏晋官僚“士族化”,仅参照等级品位因素C.唐宋入仕者皆授官阶,说明已基本摆脱魏晋品位的影响D.明清以“品位性官职”为主,与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紧密相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官僚等级制下,在职事官之外,存在着文散阶和3武散阶序列,它们分别由文武散官构成,C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魏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导致等级品位发展到新的高度,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明清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官职以品位为主,无对应的实权,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C。5.有关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C.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D.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考查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A正确,排除。王安石变法的农田水利法等措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故B正确,排除。王安石变法的保甲法、将兵法等使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故C正确,排除。王安石变法没有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最终失败,故D错误,符合题意。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作用6.法国艺术史家丹纳在《艺本哲学》中谈到:“自然界有它的气,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他的变化决定了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下列“气候”与“艺术”相对应正确的是①百家争鸣书法艺术兴起②宋明理学文人山水画兴盛③自由民主思想浪漫主义文学艺术兴起④文艺复兴现代派艺术出现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书法艺术兴起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①错误,排除;文艺复兴运动的时间是14﹣17世纪,现代派艺术兴起的时间是20世纪,故④错误,排除.宋明理学注重内心的修养,文人山水画追求意境写意,宋明理学推动文人山水画兴盛,故②正确;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现实与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自由民主相左,推动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兴起,4故③正确.考点: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7.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的情况,称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A.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发展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C.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D.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纸的应用带来的影响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被后人发明了成语“信口雌黄”、“口中雌黄”,由此可见文化的发展与纸的应用有关。故选A。B错在“开始走向结合”,C错在“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在题干中无从体现,D错在题干论及的是造纸术而非印刷术。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四大发明。8.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述词句依次运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A.楚辞、汉赋、唐诗B.楚辞、唐诗、宋词C.唐诗、宋词、楚辞D.唐诗、宋词、元曲【答案】C【解析】【详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李白《行路难》,是唐诗,“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宋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离骚》,是楚辞,故C正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唐诗,AB错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楚辞,D错误。59.苏轼的诗句“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反映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这类作品突出表现了()A.多彩的生活B.真实的景象C.个人的情感D.繁华地街市【答案】C【解析】文人画也称“士大夫写意画“、“士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所以C符合题意。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我国传统文人画的绘画特点”切入,结合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进行思考。10.《海国图志》远远不止是一部地理著作,如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远非一部生物学著作一样。它引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显示着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气度。梁启超说:“治域外地理者,(魏)源实为先驱。”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A.“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冲破了传统的夷狄观B.魏源被人们看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C.魏源是第一个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人D.《海国图志》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它引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显示着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气度”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冲破了传统的夷狄观,故A项正确;林则徐被人们看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B项错误;严复是第一个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人,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于实践,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故D项错误。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魏源11.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B.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6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材料假设“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或许变法就能取得成功。这说明康有为的性格对维新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故选B。其它选项均不符合题意。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失败12.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A.联邦体制B.分权制衡原则C.共和制度D.主权在民原则【答案】A【解析】从材料时间1788年可以看出,此时通过了美国1787年宪法,从材料“愚蠢的船主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离港”可以看出这是说的美国确立的联邦制政体。加强了中央的权力,也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原则。故选A。B项错误,分权制衡原则主要说的是国家机构之间;C项错误,共和制在美国建立之始就确立了;D项明显与材料无关,主权在民主要说的是总统和议员等由选举产生。【考点定位】必修一·1787年宪法13.1924年,孙中山说:“我们现在革命,要效仿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是要(纳)田租,那还是不彻底的革命。”这表明孙中山A.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主张将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B.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决定节制资本以实现民生主义C.受十月革命影响,主张改进民生主义D.想仿照十月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答案】C【解析】据材料“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7可知,这说明孙中山受十月革命影响,主张改进民生主义,实行耕者有其田,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将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的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节制资本的主张,故B项错误;孙中山不是要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故D项错误。故选C。14.“文艺复兴是科学家和艺术家的时代,但也是世界探险家和航海家的时代”。对材料中两个事件解读正确的是A.都是人文主义在起作用B.首发的地点大致相同C.所产生的作用完全一致D.发生的时间完全一致【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艺术成果的取得和新航路开辟的探险活动的进行,都与人文主义的影响有关,A项正确;文艺复兴开始于意大利,探索新航路的活动从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排除B项;14到17世纪的文艺复兴侧重在文化艺术领域,而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两者在时间和作用上并不一致,CD两项错误。15.“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梁启超,1923年)材料评述的是A.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B.辛亥革命与二次革命C.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D.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答案】A【解析】【分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信息反映了思想的觉醒是革命成功的前提、旧的思想观念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