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临泽一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高一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测试范围:人教必修1第1—2单元。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败楚国后,在黄河以北的河阳举行诸侯会盟,并召周襄王参加。《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狩”是天子的大权之一,以狩猎为名巡视境内),这表明A.晋文公履行了分封制的义务B.《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C.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地位D.春秋时期诸侯兼并战争频繁【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尽管周天子权威已经动摇(召周襄王参加参加诸侯会议),但是《春秋》仍将其美化表述为“天子狩河阳”,由此可知,《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故选B。晋文公的做法是分封制逐步瓦解的表现,排除A;这种诸侯会盟仍让周襄王参加见证,说明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已经动摇,但却并未丧失,还是保留一定的政治影响力,排除C;诸侯兼并战争频繁是在战国时期,而不在春秋,会盟的举行即是证明,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崩溃,解题的关键是咀嚼出“召周襄王参加”和“天子狩河阳”的前后对比。2.“周人必须在各地区与殷人旧族及当地土著建立‘三结合’的统治”。这种“三结合”中主动的结合力量自然是周人与友族的宗亲子弟,他们也是最居优势地位的成分。这种做法A.根源在于周初奴隶制经济的发展B.有效的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D.体现的是一种神权与族权的结合2【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周朝最高执政集团无力直接控制和管理地方,只能通过周人与当地人民主动结合的方式实现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这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的表现,故选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周代之后的封建社会也采取了相类似的做法,如唐代的羁糜府州,故这种“三结合”的统治方式的根源不在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排除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朝统治后期诸侯混战,天子权威被削弱,中央与地方矛盾并未得到解决,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神权色彩,排除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周人必须在各地区与殷人旧族及当地土著建立‘三结合’的统治”,较好的解题方式是运用排除法。3.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此制度是指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信息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D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与材料不符,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强化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C错误。【点睛】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4.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这说明了A.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B.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C.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3D.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可以看出秦朝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A项中的消亡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秦朝加强皇权,不是强调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和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故B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考查秦朝皇帝制度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对“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的分析理解。5.郡县制是地方基层行政组织并因此成为社会控制体系,它是在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商鞅变法时在秦国初步建立,秦统一后推广到全国。由此可知,郡县制发展的过程是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的过程B.中央集权逐步形成的过程C.地方权力不断膨胀的过程D.社会控制持续松弛的过程【答案】B【解析】【详解】郡县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它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郡县制的推广过程是中央集权逐步形成的过程,故B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并没有皇帝,且郡县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与专制皇权没有直接联系,故A不符合题意;郡县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C不符合题意;郡县制发展的过程实际反映社会控制逐渐严密的过程,故D不符合题意。6.研读下表文献史料,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诸侯国之间已出现争霸与兼并战争4B.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郡县制度C.西周后期宗法等级制度逐渐瓦解D.当时出现国家统一的政治因素【答案】B【解析】三段材料内容都提到了“郡、县”,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郡县制度,故B正确;材料一与材料二并未涉及诸侯争霸与兼并的信息,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大宗、小宗的关系变化,不能说明宗法制的瓦解,故C错误;当时国家统一的政治因素主要指大国改革变法,分封制瓦解,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材料并未反映这一信息,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郡……县”,学生可以从表格内容的关键词出发,结合所学知识从郡县制的史实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7.有学者曾提到,秦始皇为何不以大规模的人像代替数目繁多的兵俑?为何不用超人的神像,每座几丈高,有如今日俯视阿斯旺水坝的努比亚大神像?或者制造出来三头六臂,有如印度教的传统?兵马俑的这些独有特色,反映了秦朝A.皇权的至高无上B.神权色彩明显C.按军功授予爵位D.文化专制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秦始皇用规模宏大的兵马俑作为死后的陪葬,是想展现其死后仍然能享受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的一种体现,故A项正确。秦朝神权色彩并不太明显,如果神权色彩明显则会选用神像,故排除B项。C项与材料的信息主旨没有关系,故排除。秦始皇用兵马俑与文化的专制政策无关,故排除D项。58.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官员,其职责主要是监察一郡地方官吏。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这一制度A.削弱了地方权力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C.加强了中央集权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的派出制度从秦一直延续至清,材料已经明确派出制度的基本内涵,不难推断出。根据材料对派出制度的阐述可知并没有削弱地方权力,故A错误。B与材料逻辑明显不符。从秦至清,其中不乏分裂时期,但仍实行派出制度,此项制度不足以达到维护大一统局面的作用,故D不选。作为中央派出机构监督地方官吏,显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9.元狩六年,汉武帝一方面强迫前帝所立的诸侯王分封子弟为列侯,另一方面在立自己的三子为王时故意文饰其分封之意,从而使得分封过程颇为曲折,经过霍去病等人的三次奏请,武帝下制曰:“立皇子闳为齐王,旦为燕王,胥为广陵王。”汉武帝这一做法的主要原因是A.汉武帝对诸侯王的素质要求极高B.汉朝同姓子弟之间的矛盾尖锐C.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正在实施D.汉武帝已完全解决了王国问题【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汉武帝一方面强迫前帝所立的诸侯王分封子弟为列侯”可知,汉武帝“故意文饰其分封之意”的原因是“推恩令”正在实施,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汉武帝对诸侯王素质的要求,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出汉朝同姓子弟之间的矛盾,故B项错误;汉武帝颁布“附益之法”后,王国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故D项错误。10.汉初地方监察制度成为空白,终使地方势力坐大,汉惠帝时派出监御史到各地负责监察6地方,汉文帝时又由丞相派出刺史,汉武帝时在全国各州常设刺史,并改由皇帝指派。汉武帝时刺史的主要职能是A.举荐官吏候选人B.管理地方行政事务C.监察地方高官D.征收地方赋税【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汉惠帝时派出监御史到各地负责监察地方,汉文帝时又由丞相派出刺史”来看,汉武帝时刺史的主要职能是监察地方高官。故答案为C项。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刺史的职责是监督地方官员,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11.唐朝李氏属于关陇士族集团,武则天统治期间,修订《姓氏录》,禁止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等豪族通婚。这些措施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B.清除了政治上异己势力C.维护了关陇士族的利益D.固化了原有的统治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从“武则天统治期间”,修订《姓氏录》,“禁止……豪族通婚”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削弱门阀势力,增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清除了政治上异己势力”说法绝对,B项错误;维护关陇军事集团的利益,不是统一的中央王朝在政治管理上的任务和目标,排除C项;这些措施意在削弱豪族,有利于社会流动,并不是固化了原有的统治基础,D项错误。12.有学者在谈到唐朝政治时说:“唐武德年间,中书省、门下省将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唐高宗永淳年间,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将其纳人中书门下进行管理,并先后引入吏部、兵部、户部、刑部、礼部等机构。”据此可知,唐代A.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的作用在削弱7B.三省制下相权反弹威胁到皇权C.门下省有草拟和审核诏令的大权D.积极进行机构调整以加强皇权【答案】D【解析】【详解】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三省分权在一定程度土相互推卸责任,导致效率低下的现状,为了协调各部门的职责,唐代建立了统一的政事堂进行议事,从题干中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出最终的结果是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故D项正确。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的作用在削弱说法错误,故排除A项;三省制下皇权得到加强相权削弱,排除B项;根据所学,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故C项错误。13.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D.另设枢密使管理军事以削弱相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A项,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属于宋代地方体制变革的一个内容,不能全面反映宋代的体制变革。故A项错误。B项,宋代的体制变革是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军分权,在中央加强皇权专制,在地方地方加强中央的控制和管理,故北宋建立后的百余年都没有发生类似“黄袍加身”的现象。故B项正确。C项,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属于军事方面的体制变革的一个内容,不能全面反映宋代的体制变革。故C项错误。D项,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属于中央的体制变革的一个内容,不能全面反映宋代的体制变革。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814.宋孝宗是个围棋爱好者,为此内廷中供养着一名叫作赵鄂的围棋国手。赵鄂自恃得宠,向皇帝跑官要官,孝宗说:“降旨不妨,恐外廷不肯放行。”由此反映出A.宋代皇权受到一定制约B.朝政混乱,大权旁落C.赵鄂自恃得宠失去信任D.外廷权力急剧膨胀【答案】A【解析】“降旨不妨,恐外廷不肯放行”说明皇帝在降旨时会受到“外廷”的制约,故选A;B的说法不符合题干原意也不符合史实,C不符合题干,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15.元代划分行政区在兼顾“山川形便”指导思想下,更突出“犬牙交错”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行省。元政府这样做是为了A.鼓励统治区域文化交流B.加强君主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