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第I卷一、选择题1.禹死后,启即天子位,“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又有“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这一记载表明A.禹禅让于启使华夏族分扇离析B.夏启通过战争手段获得了王位C.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D.父子相传已成王位继承的定制【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指的是禹的儿子启破坏禅让制,凭借实力继承父亲的首领位置,即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这一记载表明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故C正确;禹不是通过禅让制让启继位的,故A错误;启也不是通过战争手段获得王位的,故B不符合史实;夏朝建立后,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成为主要的王位继承方法,故D错误。2.据统计,整个隋代“秀异之贡,不过十数”,唐代289年间,进士及第者平均每年只有22名,90%的官员还是因为门第和军功入仕.说明隋唐之际A.用功读书受到仕人的普遍冷落B.门阀依旧掌握着对选官的垄断C.儒家思想遭到社会的广泛排斥D.科举制只起着装饰政治的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隋唐时期通过科举做官的读书人比重很小,大部分官员还是通过门第和军功入仕。这说明隋唐之际科举制不是选官的主流,只起着装饰政治的作用,贵族政治仍占主体,故D正确;A项错在“普遍冷落”,故错误;此时门阀已经失去了对选官的垄断,故B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儒家思想仍是隋唐的主流思想,故错误。3.在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阴影下建立的赵宋王朝,采取了通过控制地方官员,以控制地方财政、司法和军事大权的策略。宋王朝采取这一策略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B.根除地方腐败C.提高行政效率D.解决唐2末弊政【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为了解决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问题,派文官任知州,控制了地方财政、司法和军事大权。因此,宋王朝采取这一策略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藩镇割据问题,以加强中央集权,故A正确;B项错在“根除”,说法绝对,故错误;材料和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故C错误;解决唐末弊政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D错误。4.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他身边的亲兵卫队中有一支纯粹的黑人军团和一支葡萄牙人火枪队。在赤嵌城和台湾城围困荷军主力的作战中,手下的黑人士兵同荷军中的“乌番兵”(黑人士兵)进行联络,最终策动他们投降。据此可知A.葡萄牙参与支持反清复明的斗争B.黑人士兵是收复台湾战争的主力C.殖民活动扩大了人们生活的范围D.荷兰武器装备的水平不及葡萄牙【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成功亲兵卫队中的黑人军团和葡萄牙人火枪队,是因早期殖民扩张来到中国,并被郑成功收编。由此可知,早期殖民扩张扩大了人们生活的范围,故C正确;一支葡萄牙人火枪队不能说明葡萄牙参与支持反清复明的斗争,故A错误;收复台湾战争的主力是中国人,故B错误;材料信息无法说明荷兰武器装备的水平如何,故D错误。5.一位西方史学家说: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造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这一历史解释A.指出了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B.揭露了殖民扩张的侵略本质C.反映了强权政治和强盗逻辑D.体现了学术观点中立和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这位西方史学家认为,鸦片战争的原因是北京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史解释忽略了英国意图打开中国市场的根本目的,这反映了强权政治和强盗逻辑,故C正确;由此可知,材料没有指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也未揭露殖民扩张的侵略本质,故A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学术观点的中立和统一,故D错误。36.北洋政府时期借鉴日本、美国的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先后颁布了《大学规程》《学校系统改革案》等教育法规。南开、厦门、东南、北京师范等80多所公立私立高等学校及教会大学,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这表明当时的高等教育A.发展水平与西方相当B.办学规模受到法律限制C.制度体系已初步形成D.管理机构日趋正规完备【答案】C【解析】【详解】北洋政府“先后颁布了《大学规程》《学校系统改革案》等教育法规。南开、厦门、东南、北京师范等80多所公立私立高等学校及教会大学,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由此信息可知,北洋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制度体系,故C正确;此时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西方相差很远,故A错误;材料中的法律并未限制办学规模,故B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管理机构,故D错误。7.1939年1月2日,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提出:“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其中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方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毛泽东旨在说明A.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始终密切合作B.敌后战场已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C.百团大战取得最终胜利的主要原因D.国民党军队在两个战场的重要贡献【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国民政府抗战作用的认识。由材料关键信息“其中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等,材料主旨,即“肯定国民政府的作用”。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可知:A项“始终密切合作”,不符合史实;BC两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国民政府的作用【名师点睛】关于近代中国的抗日战争,首先要把握住两个战场与两条抗战路线的相互配合。具体,即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以及全民抗战路线;国民党政府的正面战场与片面抗战路线。其次,要把中国的抗日战争纳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里面,要肯定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和民族牺牲。再次,关于国民政府的抗战,要本着客观、公正的立场,不受4传统革命史观的影响,要做到正确认识和评价。8.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的基础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C.体现了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D.得到了联合国授权收回殖民地【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公开否定了香港、澳门的殖民地性质,防范了香港、澳门的“独立”危险,也排除了联合国及其他国家干预香港、澳门问题的可能性,从而使中国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故B正确;新中国成立之时就已经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的基础,故A错误;一国两制的提出是在80年代,故C错误;香港、澳门不是殖民地,故D错误。9.《十二铜表法)第8表第11条规定:“非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处25阿司的罚金。”所以,当有人的葡萄藤被砍了,他告到法官那里,一定要说是树木被砍,如果说葡萄藤被砍了,那么他肯定要败诉。这一现象说明了当时A.人们注重法的形式胜于其实质内容B.平民和贵族在法律解释上并不平等C.成文法更加重视对人们财产的保护D.法律条文中仍保留着较原始的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十二铜表法)规定,非法砍伐他人树木,要处以罚金,因此,如果葡萄藤被砍了,必须要说是树木被砍,否则肯定要败诉。因为葡萄藤不属于树木的范畴,这一现象典型的说明了当时罗马法注重形式的特征。故A正确;该法律解释不是因人而异的,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重视保护私有财产,故C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较原始的制度,故D错误。10.1608年,英王詹姆斯一世准备到法院问案,法官柯克当面劝阻说:“陛下没有学习过英国法律……法律是一门技艺,只有经过长时间学习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可以行使司法审判权。”他还强调:“国王在万人之上,但却在上帝和法律之下。”这表明柯克5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B.重视理论结合实践C.反对干预司法审判D.认为教权高于王权【答案】C【解析】【详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法官阻止詹姆斯一世到法院问案,并强调国王在上帝和法律之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了法官柯克反对王权干预司法审判,说明英国具有限制王权的传统,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立宪限制君权,故A错误;材料信息主旨不是强调理论结合实践,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教权,故D错误。11.1963年8月,赫鲁晓夫在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同声谴责南斯拉夫背离社会主义复辟资本主义之际,赴南访问并发表演说,指出“南斯拉夫是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赫鲁晓夫A.决心摒弃斯大林体制发展资本主义B.试图探索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C.认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以多元化D.希望学习新的经验应对国内危机【答案】C【解析】根据“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同声谴责南斯拉夫背离社会主义复辟资本主义”“(赫鲁晓夫指出)南斯拉夫是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明赫鲁晓夫认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以多元化,不必统一社会主义建设模式,C正确;赫鲁晓夫并没有主张发展资本主义,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和赫鲁晓夫试图探索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无关,排除B;20世纪60年代,苏联并不存在国内危机,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D。12.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开放当天,有数十万东德人涌进西德,此后两天,又有100多万人跑到西德,许多人在西德滞留不归。有人说,德国的统一不是用手来表决,而是用脚来表决的。这反映了德国统一A.符合当时德国历史发展趋势B.肇始于两德之间的人员往来C.由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决定D.得益于美国的和平演变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柏林墙开放后,有100多万人跑到西德,并且滞留不归。这说明德国6统一是人民的意愿,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故A正确;两德之间的人员往来有利于统一,但材料不能说明德国统一肇始于人员往来,故B错误;材料没有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信息,故C错误;美国的和平演变是东欧剧变的原因之一,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错误。13.《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这些记载A.表明手工业的发展被官府垄断B.阐释了古代手工技术的传承方式C.说明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D.反映了国家立法扶持工商业活动【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工商皆为家传其业”可知,这些记载说明了古代手工技术是父子相传的,工匠世代相袭,故B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传承方式,不是说明手工业的属性,故A错误;材料信息未说明工匠的人身依附关系,故C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国家重视工商业,且战国以后,封建政府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错误。14.汉代司马迁说“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南宋时则有“(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聚集)”的说法。这说明A汉朝长江流域人民财税负担沉重B.南宋北方移民给江浙带来大量财富C.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中心南移D.长江流域的农业生态优于中原地区【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由汉代“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到南宋“(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聚集)”,可以看出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一变化说明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而且文化中心也实现了转移,故C正确;“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无法说明汉朝长江流域人民财税负担沉重,故A错误;“(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聚集)也不能说明江浙财富是北方移民带来的,故B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农业生态,故D错误。15.苏轼《无锡道中赋水车》诗云:“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插稻芽。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天工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推雷车”。7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早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翻翻联联衔尾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