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八市重点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何非君臣。”这说明A.诸侯与天子分疆而治B.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C.诸侯国威胁周王统治D.当时国家单一制结构【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何非君臣”说的是诸侯的封地不是天子的国土。商周时期,受封的诸侯与天子分疆而治,王畿与四土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纳贡与军事合作。故答案为A项。B项,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排除;C项,诸侯国要向商王和周天子进行纳贡,当天子征召之时各诸侯会带领本国军队助王征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排除;D项,诸侯国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本身说明了国家的复合制结构形式存在,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2.易中天认为:“中华文明本质上是周文明。”他观点的得出,主要是肯定西周A.维护社会等级秩序B.形成家国天下观念C.开创封建管理模式D.确立社会伦理道德【答案】B-2-【解析】【详解】题干是说周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本质,也即是周文化中某些内容对今天依然有积极影响的。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礼乐制度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形成家国天下的观念。故答案为B项。AC项,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开创封建管理模式都是其当时的历史作用,排除;D项,汉代董仲舒通过改造儒学、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伦理观,才使社会伦理道德得以确立,排除。3.商鞅曾指出:“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农辟地,商致物,官治民。”此观点认为A.农商之间存在着尖锐对立B.农商分别发挥着不同功能C.农商官三者互为补充关系D.以农为本工商为末的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意思是商业有流通货物的作用,同农民开辟土地从事农耕以及官吏治理人民一样,都是不可缺少的社会职能。商鞅认为农商本各有其功能,分别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故答案为B项。AC项,题干未涉及农商之间的对立和互相补充关系,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农商的本末关系,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4.有学者认为:“武帝没有绕开行政中枢,或只在中朝形成决议由外朝中枢执行,而采取议论、辩论的方式解决,说明武帝并无夺相权之初衷。”中朝制度A.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B.降低了行政工作效率C.使中朝成为政务机关D.收到以卑制尊的目的【答案】D【解析】-3-【详解】汉武帝通过贤良对策等方式,身边集中了一批有才干的近侍之臣。他们不仅参与军国大事的谋议,有时奉命与公卿大臣论辩,以致面折廷争而诎大臣。这种做法就是用小官管大事,而这些小官又易于控制,从而收到以卑制尊、以轻驭重、以中御外、尊君抑臣的目的。故答案为D项。A项,中朝制度加强了皇权对相权的控制,排除;B项,中朝制度精确了中央决策的内容,使工作效率得以提髙,排除;C项,中外朝制度下,中朝是决策机关,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排除。5.晚明时期,日用类书的编集和刊刻蔚然成风,出版的日用类书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娱乐性。如晚明绝大多数的日用类书中都有“风月门”“酒令门”等,且这类内容占有相当大的篇幅。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市民阶层扩大B.奢侈之风盛行C.印刷技术普及D.崇文氛围浓厚【答案】A【解析】【详解】从“晚明时期”“日用类书的编纂和刊刻蔚然成风,出版的日用类书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娱乐性”并联系所学可知,这与晚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有关。故答案为A项。B项,从“有很强的实用性”可知并非是用于奢侈,排除;C项,印刷技术普及的表述不符合晚明时期事实;D项,从“娱乐性”可知并非是崇文,排除。6.下图为前清中国与欧洲金银比价,这反映A.开放使中外金银比价差距缩小B.欧洲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4-C.贸易发展使中国白银大量流出D.中外经济联系越来越趋于密切【答案】D【解析】【详解】表中中外金银比价逐渐缩小,是由于中外贸易联系逐渐紧密的结果。故答案为D项。A项,当时中国实行闭关政策,排除;B项,外国的经济入侵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发生的,排除;C项,联系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海外贸易发展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排除。【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7.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乡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在香港、澳门为外国人雇佣的工人,纷纷返乡。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中国民众的这一行为A.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B.推动洋务运动的兴起C.彰显爱国的民族情怀D.获得当时政府的支持【答案】C【解析】【详解】从“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体现中国人民对英法侵略的反抗,是一种爱国的表现。故答案为C项。A项,联系所学可知,中国民众的抵抗行为结果失败了,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中国内忧外患,迫使地主阶级洋务派向西方学习,与材料的限定时间不相符,排除;D项,从“民众自发起来”可见并非获得政府的支持,排除。8.1910年,中国汉冶萍公司与日本八幡制铁所购定生铁合同,规定15年问购买汉冶萍生铁114万吨,每吨价26日元,15年不变。同时签订借款合同,向日借款600万日元,年息六厘,15年为期,日本派顾问等进驻公司。材料可以用来说明近代民族工业A.经济结构比重不合理-5-B.生产技术落后于国外C.迎来发展的短暂春天D.深受列强侵略与欺压【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知,中国汉冶萍公司购买的原料和资金受到日本不合理的欺凌。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经济结构比重,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中日的技术对比,排除;C项,民族工业短暂春天与题干限定时间不相符,排除。9.下表为某学者研究五四运动的大致脉络和引证史料。据此可知,历史研究大致脉络引证史料“和会秘辛”巴黎和会参与者的文章“现场存真”书信、日记、密电、呈文、报纸亲历者忆亲历者文章“日木五四”东京中国留学生游行示威被日本警察和民众阻挠、殴打、镇压的记述“告日人书”当时各界人士劝说日本放弃侵略的“讲理”之辞“五四演义”当时文艺家的“文艺创作”(通俗小说、话剧、诗)A.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B.要充分占有多元史料C.要贯穿全局看待历史D.应为现实政治所服务【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引证史料看,包含一手史料二手史料,不同的参与者的看法或者记载,体现了多元史料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中仅是研究角度,没有涉及-6-到作者的结论,排除;CD项,材料中没有说到作者对五四运动的整体看法,因而也无法判断作者的政治立场,排除。10.胡适在回顾历史中说到,经过改组的国民党已成为一个“簇新的社会重心”,1926年至1927年间,“全国多数人心倾向国民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气象”。这反映了当时A.上地革命符合中国国情B.民族工业迎来较快发展C.军阀混战局面基本结束D.国民革命得到民众支持【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的时间和关键“全国多数人心倾向国民党”并联系所学可知,这与国民革命打军阀除列强的政治行为得到民众支持有关。故答案为D项。A项,土地革命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排除;B项,1927—1936年民族工业迎来较快发展时期,排除;C项,1928年东北易帜,宣告中国旧军阀混战局面基本结束,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11.1935年出版的《湖南实业志》写道:“粤汉铁路湘鄂段修成后,长沙之商业地位,更形重要,以前之岳州及湘潭,至此日形衰落,长沙渐成湘省货物进出口之总汇。”由此可见A.中国近代化道路之艰难B.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C.新式交通推动运输便利D.交通改变南北经济格局【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强调粵汉铁路湘鄂段修成后,提髙了长沙商业地位,以前之岳州及湘潭日形衰落,说明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故答案为B项。A项,中国近代化道路之艰难的表述过于笼统,排除;CD项,新式交通推动运输便利、交通改变南北经济格局的表述题干信息不能体现,-7-排除。12.抗日战争爆发后,美国茗名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史沫特菜不畏艰险,长期深入山西、延安抗日根据地,将敌后抗日见闻以《中国的战歌》为名在国外出版,引起国际的强烈关注。这一报道A.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B.缓解国共两党的紧张关系C.改善中国抗战的困难处境D.扩大敌后抗战国际影响力【答案】D【解析】【详解】从“将敌后抗日见闻以《中国的战歌》为名在国内外出版,引起国际的强烈关注”真实反映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抗战的情况,有助于扩大敌后抗战国际影响力。故答案为D项。A项,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排除;B项,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两党关系较为缓和,排除;C项,材料中仅是一种影响力,没有看到国际的援助,夸大其作用,排除。13.新中国成立后,旗袍、马褂、西服等几乎从生活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造型简单、风格朴素的列宁装、工装裤和军裝。这一变化A.符合当时勤俭建国客观需要B.受单一计划经济体制影响C.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与当时冷战国际形势有关【答案】A【解析】【详解】从“造型简单、风格朴素”可知与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困难,提倡勤俭建国客观需要有关。故答案为A项。B项,单一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与“造型简单、风格朴素”特点不符,排除;C项,仅从服饰的变化不能判断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排除;D项,与当时“冷战”国际形势有关仅能概括盛行军装的变化,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8-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14.1956年下半年,城市经济生活出现一个新现象:一些原私营工商业户开起了“地下工厂”“地下商店”,个体手工业生产也日趋活跃。天津、北京、青岛、郑州、成都和广西等省市,个体户和从业人员也是成倍增加。该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A.三大改造不彻底B.一五计划提前完成C.国家政策的影响D.“左”倾错误指导【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说的是1956年下半年城市私营工商业、个体手工业生产得到发展,这与1956年9月中共八大正确提出当时国家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发展生产力有关。故答案C项。A项,三大改造不彻底的表述不符合史实,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排除;B项,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排除;D项,题干中的现象是积极的,不属于“左”倾错误,排除。15.下图为农村改革的“三权分置”该图反映了A.土地的个人所有权得以维持B.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发生了巨变C.乡村治理体制适应时代需要D.工农和城乡关系发生巨大转折【答案】B【解析】【详解】对没有发生流转的土地而言,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农户承包经营权的“两权分离”,而且农户承包经营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