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韩非子》有感:血与火的生存之道阅读《韩非子》的思考:血与火的生存;————读《韩非子》有感高军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韩非子》在今年的最后几天,我读完了《韩非子》,作为今年读书任务的倒数第二本,读的有些赶了。为了赶进度绝对称得上废寝忘食,却感觉不到苦,实在是因为内容太吸引人了。我看过很多经典,目读《韩非子》有感:血与火的生存之道本文内容:————读《韩非子》有感高军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韩非子》在今年的最后几天,我读完了《韩非子》,作为今年读书任务的倒数第二本,读的有些赶了。为了赶进度绝对称得上废寝忘食,却感觉不到苦,实在是因为内容太吸引人了。我看过很多经典,目前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没有之一。手头这本《韩非子》是十年前寄居瓦胡同时买的,看看出版时间是1974年6月,距今已四十四年,想想那个年代,那种政治氛围,此书能出版殊为难得。这本书是王焕镳(biao)先生选注的。此书买了十年,读了两遍,今天才注意译注作者。查了百度知道老先生,本名王驾吾,字焕镳、觉吾,江苏南通人,毕业于东南大学文史地部,曾受业于马一孚。百度词条输入先生名字,一张模糊的无法辨认的照片,数百字的介绍,让人唏嘘。但是我想再过百年,百度里关于先生的文字还会有数百字。老先生主要成就是对古籍的校对注释,如老、墨、晏,当然也包括韩非子。有时候觉得古籍校对注释的人最值得尊重,很难获得名或利更不要说双收。即使国学热的今天,大家张口孔孟,闭口老庄,几个人留意过校对注释的人呢?但是如果没有他们,古籍对我们来说就是天书,薪火相传尚不可得,继承发展基本上也就是疯话了。言归正传,谈谈这本书,作者韩非子,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思想集大成者。出身为韩国贵族,是不是王子就不得而知了,国漫《秦时明月》中说他是四王子。老师是战国末期大儒荀况,同学是政治家李斯。据说口痴,我倒愿意认为他是不爱说话。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化繁荣的第一个时期,各种思想流派产生发展,交流碰撞,即所谓百家争鸣,但是在这其中有五家号称显学,人才辈出,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道、儒、墨、法、兵其中参与度最高的为儒法兵三家。韩非子无疑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书中内容可谓篇篇治乱,字字诛心。韩非子此书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我认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篇,主要从理论角度阐述法家思想,例如说难,五蠹,显学等。第二部分记录春秋战国数百年历史上中的兴亡事件,并做精当点评,使人读之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我个人认为比大多数史书要高明许多。当然韩非子的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法家思想一脉相承的结果。法家在产生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杰出代表,如李悝,子产,申不害,吴起,商鞅,韩非,李斯等,都是才华横溢,多有建树。但是公认的法家代表,就三位分别是申不害,商鞅,和韩非。申不害讲术,商鞅讲法,韩非讲势。有人说韩非更高明,其实不过是思想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必然结果罢了。韩非不过是站在了巨人肩上。所谓势,不过法术叠加发展的结果罢了。《韩非子》此书沿袭了商君书中强调实用,摒弃浮华的原则,强调国家应该以农战为本,限制甚至消灭夸夸其的谈仁义之士以及特立独行的侠客隐士。韩非思想进步于前辈商鞅的地方是没有直接武断否定儒家学说而是对比儒法两家的观点,让读者自己体会认识儒家的不切实用。韩非大抵是一个比较悲观的人。《说难》中指出游说君主的难点不再于准确表达自己观点,难在不知道游说的对象(心里是怎么想的),如果君主好仁德的名声,你说的是通过谋略获取利益他就会觉得你格调不高,甚至庸俗低贱;如果君主喜欢功业实惠而你说的是仁义虚言,君主就会表面尊敬你心里疏远(估计心里还会骂一句傻逼),我想儒家的境遇大概就是如此,正如孔老先生奔走诸国之间,各国国君虽然礼遇却不任用。偶尔有不长眼的用了很快后悔再送走大神。韩非还提到了游说的忌讳,印象最深的便是疏不间亲,这种种无不表现出他悲剧性格的一面。书中有《存韩》一篇韩非子说韩国已经和秦国的郡县一样了,秦没有必要消灭韩国。看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他绝望的挣扎,为了自己的家乡,他是没有底气的。这篇文字没有半点气势,论证也显得突兀,字里行间只有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历史的无奈,说明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并非商君那般严酷无情。这个版本里面竟然还有李斯驳斥韩非存韩观点的文字,可谓势如破竹,句句诛心。最终韩国被灭了,他也被同门搞死了,他的人生也是一场悲剧。在《五蠹》一篇中韩非子重点论述了五种对于耕战没有用处(有害)的人,并建议君主抑制或干脆消灭。这些人要么借着往圣先贤的事迹言论对当前国策指指点点,不利于统一思想;要么为了所谓江湖义气仗着不怕死的二杆子精神打打杀杀,破坏法治环境。还有隐居在深山来个非暴力不合作,偶尔还用鄙视的小眼神看着政府,我要是领导也恨的牙根痒痒了。再有就是商人,为什么把他要单独拿出来说呢?切以为韩非也罢商鞅也好谈到抑制商人,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阶段性。首先法家所处的是一个群狼环伺,旦暮存亡的危险的历史时期,这绝不是危言耸听,那种攻打别人,见别人有了准备估计打不赢,顺手灭了第三方的事件不是个案。因此治国者首要任务是让国家活下去不要让别国灭了,然后想办法把别国灭了。至于整其它华美词章,微言大义不过是浪费自己的发展机会,纯粹是取死之道。那么一切妨碍国家强大的因素就应该摒弃,法家也许想过天下统一之后的国家治理,但是面对眼前的危局是不容他们细想的,当然以他们那种偏激的性格和强硬的作风会将国家搞得紧张兮兮,自然是无法胜任了。那么儒家会胜任吗,我看也不行。儒家全是嘴炮,多为宽以律己,严以待人的家伙,极容易干出跪舔的事。记得孟子说过天下之言不归杨(朱)则归墨(翟),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可是在当时真正能压儒家一头的是法家,奇怪的是孟轲竟然熟视无睹。其实儒法两家都是积极用世的,儒家期望发觉引导大家的仁爱之心、羞耻之心、恻隐之心最终达到君明臣贤、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顺的和谐社会;法家则不同是通过刑赏抑制人的贪婪之心、祸害之行,简单地说即禁恶。有人说儒家提倡先王之道是复古,那是浅薄的误会。儒家从孔二先生开始口口声声先王往圣,却不遗余力的删改曲解上古文献,目的是什么?无非是为了迎合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及契合当时的环境,当然是自认为的契合。法家就磊落多了,咋说咋干?不管儒家多鄙视法家,人家总是有成功案例————奋秦六世之余烈以王天下。当然儒家后来又批评法家提供服务质量不行又没有售后所以秦朝才两世就亡了,也是死不认卯的主!书中韩非子举了一个历史事件来说明儒家的局限性或者说谬误:晋文公将要与楚国大战,于是招来大臣狐偃(字子犯,晋文公的舅舅,故又称咎犯、舅犯)问说我要和楚国干仗,但是敌众我寡怎么办?狐偃说:我听说那些讲究礼仪的君子应该讲诚信,打仗的时候自然是兵不厌诈。于是晋文公就让他老舅回去后又叫来了雍季,还是同样的问题,听听这家伙是咋说的。烧毁森林来猎取动物,以后就没有动物了。欺骗老百姓获得一时的利益,必然失去民心,以后也不可能有利益了,真是高风亮节!此后两军交战晋文公还是按照狐偃舅舅的办法打了胜仗,战后论功刑赏给了雍季头功,他舅反而排在后面了。其他大臣不解,问其故。晋文公说这你们就不懂了,我舅的办法是权宜之计,只有雍季的办法是为千秋万代考虑的。这话说得真他妈漂亮!这时候孔圣人也来凑热闹,说了一句让人从头肉麻的脚的话!他说晋文公能称霸诸侯真是有道理的呀,既能知道一时的权宜又知万世之利。韩非这个耿直boy看不下去说话了,指出雍季没有直接回答晋文公的话,也没有提出战胜敌人的办法。狐偃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实践证明行之有效,所以狐偃应当受赏,至于雍季不罚就不错了。继而提出了晋文公的一时之权和万世之利根本站不脚,即如果此战晋文公败了,身死国亡都有可能,哪里还有什么以后的万世之利。再说狐偃也说打仗的时候对敌人使用诈谋,和自己国内百姓有毛线关系。如果按照雍季的说法来干估计晋文公会赴了宋襄公的后尘,还霸个屁呀!当然最后这句是我揣测韩非不好意思说出来的话!不得不说韩非的观点还是很有道理的。不过我既然说韩非耿直boy自然是有原因的。我们再来分析这次事件:狐偃的身份是晋文公的舅舅,智谋被采用而且还被验证是正确的,晋文公还不愿意承认的他的功劳。只有一个理由就是晋文公不喜欢他或者提防他,至于原因也不难猜,史书中君臣猜忌,勋戚遭诛的事例俯拾皆是,所以晋文公为了敲打老舅而便宜了假大空的雍季。君主找了一个经不起驳斥的理由,韩非子还傻乎乎的驳斥,而孔二先生不失时机的跪舔。儒法两家由此可见一斑。韩非子这本书为我们贡献了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格言例如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买椟还珠郑人买履、疏不间亲等等,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液,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切割不掉的一部分。今天来读韩非不是提倡在当今社会推行法家理论,在古代法家思想也仅用于备战期,至于大一统的太平年代自然不合时宜。但是推行不切实际,并不意味着不能取其一鳞半爪以应急。毕竟和平和发展固然是世界的主题,但硝烟战争并未绝迹,居安思危任何时候都不过时。这本书读完让我有一种无力感,无论如何努力都说不清自己的领悟与感受,这篇文字是完成当初读书会订立的任务罢了。如能与读完此书者探讨当是幸事,以待诸君!高军于乐友律师事务所读《韩非子》有感:血与火的生存之道本文关键词:韩非子,之道,有感,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