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荣县中学校2020届高三历史第五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四川省荣县中学校2020届高三历史第五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考试禁填缺考标志。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各位考生按要求作答并将答案涂到答题卷相应位置。1.周王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各部族混合、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过去那种族即一国的情况不复存在。这一局面出现是因为A.宗法制度的衰落B.贵族统治的完善C.分封制度的推行D.血缘政治的打破【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分封制的准确把握。【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是指周天子将除王幾之外的土地和土地分配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在地方广建封国,拱卫王室的制度,其中姬姓王族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与材料不符合,材料涉及是分封制度的兴起而非宗法制度的衰落;B选项与材料不符合,贵族统治需要体现出世袭特权,材料并未体现;D选项与材料不符合,材料涉及的是分封制度的兴起,而分封制度本身就是血缘政治的一部分,故无法体现血缘政治打破。2.唐代科举进阶后,吏部选官以书判人,“故人竞学书”;北宋时期为了防止考官识别字迹,-2-采取誊录制度,科举进阶后直接授官。故欧阳修说:“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今文儒之盛,其书屈指可数者,无三四人,非皆不能,盖忽不为耳。”材料可表明A.书法艺术受选官制度影响B.文人士子审美情趣改变C.书法艺术在唐代达到巅峰D.儒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吏部选官以书判人,故人竞学书;北宋时期为了防止考官识别字迹,采取誊录制度,科举进阶后直接授官”、“今文儒之盛,其书屈指可数者,无三四人,非皆不能,盖忽不为耳”可以看出书法艺术受选官制度影响,故A项正确。BC两项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是在汉代,排除。3.北宋官员郑至道提出:“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艺,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这一观点可以佐证,宋代时期A.社会平等意识显著增强B.尊卑等级秩序逐步弱化C.传统经济观念发生转变D.商人逐利意识逐步淡化【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当时的官员有的认为,士农工商各有所得各有所难,都是百姓本业,说明他重视工商业发展,也说明传统的轻视工商业的观念在宋朝发生了转变。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士农工商的地位问题,也没有涉及到平等性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尊卑,等级秩序弱化,排除;D项,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商人的逐利观念是增强了而不是“淡化”,排除。4.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四书”地位的提升-3-A.巩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B.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C.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D.取代了“五经”的文化价值【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详解】宋朝理学产生,朱熹编著《四书集注》,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科举考试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四书集注》为标准,故C正确;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在战国时期即已确立,并非通过“四书”地位的提升来巩固,排除A;“四书”属于儒家经典,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中《论语》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论,“四书”地位的提升不会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排除B;“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虽然“四书”地位提高但是不能取代“五经”的文化价值,D错误。【点睛】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5.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地主移居城市生活的现象。清代文人方苞曾说,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这一现象表明A.资本主义农场出现B.城镇化的快速发展C.城乡差别逐步缩小D.租佃关系日渐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明清租佃关系。根据材料中“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可知,明清时期农村租佃关系有所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未体现雇佣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城镇化,排除选项B;材料中说的是地主移居城市,田地委于佃户,这并不能证明城乡差距缩小,选项C排除。-4-6.1853年,清廷下旨允许各地“以本省之钱粮,作为本省之军需”,允许各省征收贸易税一一厘金,厘金成为地方政府主要的财政来源之一,厘金税率由各省决定,洋货免纳厘金,1931年被南京国民政府废除。厘金制度A.冲击了封建中央集权体制B.加速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C.解决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D.因兴办洋务的需要而设立【答案】A【解析】【详解】清朝的财政大权一直掌握在中央手中,地方的支出由中央拨给。厘金制度的产生,使得地方的财权得到扩大,进而对晚清中央集权的财政体系造成了极大地冲击,A项正确;厘金最初是为镇压太平天国而设立,因此B、D两项错误;而C项的表达过于绝对。7.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海国”这一概念,其实他已经清楚许多国家在陆地上与中国是连在一起的,只好又把“海国”分为“海岸之国”与“海岛之国”,将在地域上与中国相连的国家称为海岸之国,将真正的“海外之国”称为海岛之国。这种划分表明魏源A.对当时世界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B.冲破了传统夷夏观的认知局限性C.初步形成中国是世界一部分的观念D.没有根本摆脱传统夷夏观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中国士大夫一直持有天朝上国思想,材料中“海岸之国”仍然是按照地域相连国家划分,“海岛之国”体现出对于外国的鄙视,显然没有摆脱传统华夷观念束缚,故D项正确;材料中对于“海国”概念的说明国人对于世界了解并不充分,故A项错误;材料显然没有冲破传统夷夏观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中对于外国人仍然持有鄙视心态,故C项错误。8.北京的学生们看到《晨报》上“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国无亡日,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的呼号,踏上了示威抗议之路。而将北京五月四日发生的事件传遍全国,也端赖报章之力。据此可知-5-A.舆论宣传推动了五四运动的进程B.五四运动是报纸宣传掀起的革命C.报刊宣传有利于民族进一步觉醒D.五四运动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晨报》将北京五月四日发生的事件传遍全国,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展,故A正确;报纸宣传推动了五四运动,不是报纸宣传掀起的五四运动,B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晨报》号召全国人民爱国救亡,无法体现五四运动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将北京五月四日发生的事件传遍全国”,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9.1937年10月9日,日本外务省发表声明称:“日本的行动是自卫措施,相反的倒是中国被赤色势力所操纵,顽固地实行恶性的排日政策,企图用武力排除本国内的日本的权益,违背了非战公约。”这一声明反映出A.国民党军队受到日军重创B.日本试图为侵华战争进行辩解C.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D.日本企图分化中国抗日阵营【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日本将战争的责任归结为中国的恶性排日政策,体现了其为侵华战争辩解,企图掩盖其侵华的本质,B符合题意;A与材料信息无关;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是在相持阶段之后,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C不正确;D日本企图分化中国抗日阵营,具体表现为其对蒋介石政策的转变,与材料无关。点睛:解答本题要结合抗日战争的性质加以理解,材料所述日本为战争寻求的结果其实质为旨在掩盖其侵略中国的非正义性,旨在为其侵华进行辩护。10.下图中漫画题为《新欢》,系丁聪绘于1946年5月。对该漫画主旨描述完整的是-6-A.讽刺蒋介石反动政府投降卖国政策B.谴责畸形消费观念致使工商业受挫C.抨击官僚资本趁机恶性膨胀D.揭示美国欲独占中国的野心【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中国男人置怀孕的糟糠之妻于不顾,另结美国贵妇之新欢。其中,这个男人——中国消费者,糟糠之妻——中国工商业,美国新欢——美国制造。即中国消费者偏爱美国货,不爱国货。这种消费心理不利于民族工商业发展。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体现蒋介石卖国投降及其国人态度的信息,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官僚资本钱权结合、经济统制、强行资金入股及其民众的批判等方面的信息,C项排除;漫画内容是男人抛弃妻子另结新欢。无法体现美国独占中国的企图,D项排除;【点睛】本题属于解读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其一,发现。即找出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段;其二,转化。浓缩关键的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例如,图片信息可以转化成“男子抛弃妻子另结新欢”。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即国人偏爱洋货和冷淡国货;其三,基于材料核心信息,推导其逻辑因果关系。例如,其主旨是谴责畸形消费观念致使工商业受挫。11.雅典公民大会只能讨论由五百人议事会所提出的议案,任何人若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与事先准备的议案无关的其他问题,都会受到严惩。但公民大会可以有公开指控叛国或谋反罪的临时提议,这是唯一可在五百人会议拟定议程之外讨论的议题。这说明A.民主政治无制衡机制B.五百人议事会是最高权力机关C.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7-D.公民大会的议事内容不可改变【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知,公开指控叛国或谋反罪的临时提议是唯一可以在五百人会议拟定议程之外讨论的议题,从而可知国家利益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雅典民主政治有制衡机制,故A项说法错误;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故B项说法错误;从材料中可知公民大会可以讨论会议拟定议程之外的临时提议,故D项错误。12.罗马法学家保罗在《论普拉蒂》中写道:“在对那些以全部财产承担责任的人作出判决时,不能夺去他们的全部财产,应当留下一部分让他们维持生活。”这一思想体现了A.罗马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B.成文法约束了贵族特权C.罗马法的同情和包容原则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不能夺去他们的全部财产,应当留下一部分让他们维持生活”体现出罗马法具有人文关怀的思想,包含了同情和包容原则,C项正确;罗马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是《查士丁尼法典》的编纂完成,A错误;材料中的规定并不是约束了贵族的特权,B错误;材料中是对犯罪者保留部分生活的财产,并不是说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是对“在对那些以全部财产承担责任的人作出判决时,不能夺去他们的全部财产,应当留下一部分让他们维持生活”理解。三、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时期大批来自阿拉伯、波斯地区的穆斯林在华定居,逐渐形成了穆斯林的聚居区——蕃坊。“蕃坊”的出现是适应侨民宗教活动、生活习俗、商业活动、社会活动自然形成的。唐政府为了有效地对这些外侨进行管辖,专设蕃坊司,任命蕃坊长实行“自治其徒”。唐政府为此专门制定了有关法律条文,规定:同一国家或种族的人之间自相犯者,依其本国(或本族)之制断之,由蕃坊内之蕃长判定执行;不同国家(或种族)之人按照唐朝-8-的法律来处理。统治者对蕃客采取的鼓励和保护性政策与措施为他们在中国的长期定居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摘编自邱树森《唐宋“蕃坊”与“治外法权”》材料二鸦片战争前,英国就以中英法理不同为由,拒绝将被控杀人罪的英国人交予中国司法当局审判。1843年7月,在中英谈判中,为了简单明了且一劳永逸地解决此难题,清政府谈判代表者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