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市静海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第6页至第8页。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Ⅰ卷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1.5分,共45分。)1.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列为五谷之首。袁隆平先生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为人类解决“温饱”问题作出重大贡献。目前已知水稻种植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地区?()A.黄河中游B.长江下游C.珠江三角洲D.辽河流域2.我们知道“神农尝百草”“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宫室、车船,平定蚩尤乱”,主要是依据()A.推理B.考古C.想象D.传说3.考古学家在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大量农具和贮藏食物的窖穴。窖穴中有碳化了的粟,粟为耐旱作物,适合在黄土地带生长。据此可以判断()①当时我国已经出现原始农业②先民能够因地制宜地种植作物③半坡居民修建大量水利工程④南方湿润气候有利于农业生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研读下表文献史料,据此可以推知()史料出处史料引文《左传·昭公三年》“二宣子曰:‘晋之别县,不惟州。’”《战国策》“智过言于智伯曰:‘破赵则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吴王发九郡兵伐齐”A.西周时期实行了郡国并行制B.西周后期宗法等级制度逐渐崩溃C.郡县制已在春秋战国时出现D.诸侯兼并战争导致贵族政治解体5.“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A.推行县制B.奖励军功C.奖励耕织D.编制户口6.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2-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B.统一国家的建立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7.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8.学校德育宣传栏中写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依据所学推测这句话出自()A.老子B.孔子C.孟子D.墨子9.《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一措施的作用是()A.形成了森严的等级B.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C.开创考试选官制度D.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10.下列图片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1.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B.均衡了全国人口的分布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12.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贤良对策治春秋,抑罢诸家孔孟求。儒术推明官学校,茂才时逢盛根由。”这首诗中的场景最早开始于()A.秦始皇时期B.汉高祖时期-3-C.汉景帝时期D.汉武帝时期13.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该项发明是()A.印刷术B.造纸术C.《大明历》D.指南针14.据史书记载,汉武帝以后,名为诸侯王,实际辖地不过数县,等于列侯,其支脉疏远之人,更如一般富室了。“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A.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B.诸侯王的利益得到保障C.平定了诸侯王的叛乱D.“推恩令”的贯彻实施15.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面对这种社会景象,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A.提倡勤俭节约B.发展农业生产C.大力整顿吏治D.加强中央集权16.“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包括()①自然条件优越②北人南迁③社会安定④南方的生产工具比北方先进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7.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坐具,后引入内地。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些坐具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最有可能是发生于下列哪一时期()A.秦汉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18.下列四个朝代,按时间顺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次序应是()A.曹魏、北魏、东魏、西晋B.曹魏、西晋、北魏、东魏C.东魏、西晋、曹魏、北魏D.西晋、曹魏、北魏、东魏19.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A.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B.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C.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D.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20.《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某同学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该同学得出这样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4-天()A.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B.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C.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D.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21.下面诗句反映的史实是()A.秦朝暴政B.赤壁之战C.贞观之治D.安史之乱22.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23.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A.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C.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D.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24.图1和图2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变化。此变化所反映的本质是()A.皇权不断得到加强B.中央官员数量增多C.大臣分工逐渐明确D.丞相负责军事责任25.唐代赋役制度中,具有减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性质的是()①庸②调③徭役④两税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④26.自西晋至南朝,或设丞相,或设司徒,废置不一,但若要总揽朝政大权,必须加有“录-5-尚书事”的头衔才行,否则只是赠官,并无实权。据此可知,三省体制形成的过程中,最初握有实权的是()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司徒27.吕思勉为晋朝惋惜:“然而大权始终为自北南迁的贵族所把持,使宋武帝(出身贫寒)一类的人物,直到晋末,才得出现于政治舞台上,这也是一笔很大的损失。”造成这一损失的制度原因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28.“在中国古代社会集权专制的氛围中,他狂放不受拘束的纯真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当然,他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世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他”是()A.屈原B.李白C.杜甫D.柳永29.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体现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B.世界领先,求同存异C.对外开放,双向交流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30.唐代僧一行预言过两次日食(发生于公元724、725年),当其没有被观察到时,他不是去检查修正所依据的大衍历,而是去颂扬唐玄宗的德行感动了上天。这一故事说明()A.伦理中心主义影响了科学家判断B.佛教思想在唐代占据着主导地位C.天文观测技术落后导致迷信泛滥D.君主专制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第Ⅱ卷二、非选择题(共3题;其中31题23分,32题x分……共x分)(此句话仅供参考,请出卷人灵活掌握修改)31.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曾在许多领域处于世界前列,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14分)-6-【政治篇】材料一经过一番辛苦打造,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摘编自《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西周史》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摘自贾谊《治安策》【经济篇】材料四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摘自《说文解字》【思想篇】材料五教育部就11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关于以孔子诞辰日为‘中华教师节’的提案”作出积极答复:提案“……具有积极意义”。——摘编自《光明日报》“一件让人欣慰的事”(1)据材料一,西周在政治上推行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3分)(2)据材料二,指出秦朝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2分)(3)据材料三,汉武帝采取的什么措施体现了这一主张?(2分)(4)为了解决材料四中的问题,秦朝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5)如果由你写这个提案,请列举出你认为以孔子诞辰日为“中华教师节”的理由。(至少写出2条理由)(4分)-7-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3分)材料一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摘编自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材料二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惟秦虽有经营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1)材料一中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思想”分别指的什么事件?其实质是什么?(8分)(2)谈谈你对文中所说的“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的认识。(8分)(3)材料二为什么说“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用史实说明你对在“经营统一”方面“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的理解。(7分)-8-33.古代中国,保持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沟通与互动通畅,是国家实现对地方有效治理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汉代的制度是由董仲舒设计的一套相当清楚的察举制,将过去不是很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落实为定期由地方官员选择当地优秀人才送到中央,在中央实习种种政务,然后再派到各处去工作。这样一个察举制度,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讯息无时不经过这些实习人员带到中央。材料二唐朝真正走向灭亡,应当是唐末的大规模农民战争导致的。……唐末的气候并不寒冷,照说不应该有过不下日子的情形,也只能是因为课税太重,而政府上层不了解民情,百姓实在没法忍受的时候,才会铤而走险起来造反。……唐朝政府的上层是由一小群贵族长期垄断的,那些来自民间的科举进士,其中不少也是贵族的子弟。更何况,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真正进入决策阶层。另外一方面,唐朝的地方官员在回避本籍的制度下都是外来者,对地方情形并不了解,而且又经常更换职务。因此,汉代地方官员可以承担的回馈信息的职能,在唐朝并不能实现。于是,小乱变成大乱,大乱连续不断,那么庞大辉煌的朝代,也就在农民的锄头和镰刀下,分裂成许多小国。-9-——以上材料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的贡献并分析其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制度建设方面的缺陷并分析其缺陷和唐灭亡的关系。(8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认识。(2分)-10-答案一、选择题1.选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而河姆渡文化位于长江下游,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故选B项。2.选D在古史传说中,炎帝、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炎帝“尝遍百草”,黄帝“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宫室、车船,平定蚩尤乱”,故选D项。3.选A依据题干关键词“窖穴中有碳化了的粟”可知已经出现原始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