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普通班)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某军事协定规定:“如果德国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使用它的所有军队进攻德国,如果德国或奥地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俄国,法国应用它的所有军队和德国作战。”这一军事协定的签订标志着A.三国协约的正式建立B.法德两国矛盾上升为世界最主要矛盾C.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D.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开始出现2.对下表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单位:百万吨)1914年8月1日1914年9月15日1917年协约国同盟国协约国同盟国协约国同盟国生铁222216255015钢192116255816煤394331346355851340A.战争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B.协约国拥有更广阔的海外殖民地C.美国参战使协约国在军需品方面优势明显D.同盟国在战争中的消耗比协约国更为严重3.某条约规定:“俄国交出波兰、波罗的海沿岸诸省、芬兰、乌克兰和高加索部分地区。这些地区蕴藏着俄国四分之三的铁和煤,它们还包括俄国的一半工厂和三分之一的产粮区。”以此为代价,俄国A.退出了帝国主义大战B.避免了首先卷入战争C.建立了新生苏维埃政权D.得到了国际社会认可4.1922年,美、英、日、法、意就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和各国航空母舰的总吨位限额达成协议。该协议A.未限制潜水艇的规模和数量B.成功拆散了英日同盟C.消除了列强在海军军备方面的矛盾D.阻止了日本海军的扩张5.一战后,国联处理德国前殖民地的方法有:由某些先进国家“负地方行政之责”;先进国家可将它们作为本国领土的一部分,根据本国法律进行管理。这些方法体现国联盟约中的A.“维护和平”的原则B.民族自决原则C.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D.实行“集体安全”6.1240年,蒙古军队进攻波兰利格尼兹城,波兰军队见一“怪物”腾空而起,一声爆炸,喷射出烟雾,恶臭难闻,不等看清楚,蒙古铁骑已经冲杀上来。波兰历史学家记载此战时称波军败于“妖术”。此“妖术”A.有利于信息的记录与传播B.最早记载于《梦溪笔谈》C.在唐末宋初的中国已有应用D.经海路外传至阿拉伯7.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其题材多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女爱情等方面,其叙述的故事多是“脍炙人口”之词。这反映了宋代A.文学没有任何意蕴可回味B.文学成就超越古体诗C.资产阶级追求享乐的倾向D.市民工商阶层的壮大8.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提出遵循古法,强调学习古人的用笔,重视“意”的作用。如图是他的书法作品,对其书体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笔画圆匀,庄严厚重B.字体方正,规范标准C.行云流水,舒展有型D.随意挥洒,任情纵性9.在修养理论上,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思想,以“本心”认识“圣贤之心”,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王阳明的这一主张A.体现出一定的平等与叛逆萌芽B.有效提升了普通大众的个人修养C.解放了宋明理学对人们的束缚D.被明清三大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10.明代的《农政全书》既总结了历代科技经验,又汲取了西方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本草纲目》则按无机界、植物界、动物界三个层面16部,“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排序分类。这表明明代科技A.已具备明显的近代特征B.普遍吸取西方科技成就C.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D.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11.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B.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12.越是高度的概括,越容易引起争议。对20世纪历史的概括,下列说法中争议最少的可能是A.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B.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冷战和走向多极化,和平、改革与发展C.两次大战、两种制度、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革命与改革,和平与发展D.—战和二战、冷战及局部战争,殖民体系瓦解,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13.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14.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该讲话的发表A.标志着改革开放事业的起步B.反映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C.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D.体现了党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构想15.据统计,1912-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八十多项,主要内容有:解除对民间兴办工商业的限制;实行专利制度,奖励植棉、制糖、牧羊;对新办企业予以优惠政策,实行保息制度,对民族工业品及其原料减免捐税等等。这表明A.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B.资本主义发展“短暂春天”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的政策C.实业救国和民主科学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两大思想主流D.南京临时政府高度重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6.吕思勉指出:“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如郑玄遍注群经,号称最博学的人。而其经说,支离破碎,于理决不可通,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都不知凡已。此等风气既盛,治经者遂变为无脑筋之徒,虽有耳目之思,都用诸琐屑无关大体之处。”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儒学脱离社会现实B.儒家正统思想逐渐走向僵化C.儒家教化逐渐普及D.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17.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亚里斯多德开创以实验为依据的近代科学,牛顿提出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启蒙思想家提出自由、平等。这些科学家和思想家主要遵循的原则是A.实验性B.自然性C.历史性D.革命性18.19世纪20—30年代出现了“社会主义”、“人文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等词语。这些词语的出现反映了A.工业化的发展B.革命不断深入C.思想文化多元化D.资本主义走向衰落19.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高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高潮”都得益于A.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B.欧洲列强忙于战争C.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地位高D.商品经济发展和自然经济的解体20.《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中写道:“垄断资本主义在其基本矛盾发展到顶点,使它面临崩溃之时,要挽救它并延长它的生命,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办法。这就是大力加强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这说明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A.解决经济危机的临时措施B.限制恶意竞争的所有制变革C.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解决D.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21.鸦片战争后,汉语开始大规模地输入外来词,其中英源外来词占了42.98%,音译是外来词的重要形式,例如:勃列西领(总统),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这一现象说明当时中国A.对西方政治体制有所了解B.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C.效仿西方代议制度D.西学为民众普遍接受22.1903年6月29日,上海公共租界发行的《苏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发章太炎的文章,文中直呼光绪之名,称之为“载恬小丑”,清政府联和租界工部局,将章太炎等人逮捕入狱,制造轰动一时的“苏报案”。该案与哪一思潮的发展有关A.维新变法B.民主共和C.民主科学D.马克思主义23.哲人们并不把自己看作法国人或欧洲人,而是把自己看作人类的成员。他们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材料中的“哲人”主张A.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B.人人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C.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D.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24.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作者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A.推动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遭到绝大多数人的反对B.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产生离心力C.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D.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潮流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16分,第26题20分,第27题16分,共52分)25、(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儒,最早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的“殷民族的教士”,葛兆光先生根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之《要》篇所引孔子言“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孟鸥、王峰《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组织与学生认知》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材料三: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材料四: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材料五: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六: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1)根据材料一,分析早期儒者的特征。(1分)(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1分)其实质是什么?(2分)(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四,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4分)(4)据材料五概括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这一主张有何进步意义?(4分)(5)材料五、六与材料二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4分)26.祖国统一是中国梦的必然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乱则声讨,治则抚绥……仰凭天道,俯惬人情,以万不得已而用兵。——摘编自《清圣祖实录》(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熙帝的治国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他在位期间“万不得已而用兵”的表现。(6分)材料二1924年,孙中山指出:“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席上,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是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摘编自《孙中山全集》(2)指出材料二中孙中山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6分)材料三“一国两制”构想发展大事记1979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9月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提出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1982年1月邓小平会见海外朋友时首先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表示,中国将运用“一国两制”办法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1983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客人时,对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