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单位成员情感认同的新陈变迁与重构转型期单位成员情感认同的新陈变迁与重构【摘要】社会结构的转型引起单位转型,单位因此面临单位成员情感认同降低问题。转型期的单位内部,共同体随之“解体”并转向以权责关系为核心的科层式,单位内文化关系具有更多不确定性,权益结构由扁平型变为金字塔形。分析其原因,一是由于层级转换后的运行逻辑消解了社会资本,二是由于关系理性的自然约束力降低,三是由于制度转换导致成员的权益结构变化。对此,应该从以人为本的过程管理建设、以互动阵地为核心的文化氛围建设和构建效益公正并重的权益结构三个方面入手,提升单位成员在转型期的情感认同。【关键词】单位情感认同转型制度一般认为,单位员工对稳定的成熟的制度、组织、人员、文化等要素会形成情感依赖、认可和支持。在经济社会大转型的背景下,单位也在随之发生内在的结构、要素和文化的更替,而这正与单位员工对单位的情感认同背道而驰,此消彼长的环境更替不断刺激单位员工的情感,若不及时调整两者关系,必然在单位内部形成抵触、拖沓、悬浮等情况。因而稳定员工情绪、增强员工情感认同,是单位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一、单位情感认同的表现与转型期转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正在各个领域发生,单位制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体现。单位转型既带来了契机,同时也在单位中表现出情感认同上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单位共同体“解体”单位共同体由制度塑造而成。作为个体的人必然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这不由个人意志所转移,而制度则个体所存在的环境中最基本的要素。制度塑造了个体沟通的基本空间和规则,而个体也会由此产生与制度的互动。单位制就是最为集中的体现,单位形塑个人的存在环境,在与他人、环境和制度的互动中区分出了“我”和“他”,同样也形成了“我们”和“他们”的观念,个体与单位之间的情感也就“自然”的产生了。在单位制度下,个体与个体,以及个体与单位制度之间通过不断和互动、调整和结合,形成了单位这个基本单元,同时赋予这个单元更多的社会资本,包括信任、关系等“软性”内容,单位共同体也就随之形成。这一过程并不是个体从自身出发,采用理性选择所产生的的结果,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制度以非反思性的形式授予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和经济飞速发展,“单位制”随之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以分工、职责、理性化为基本特点的原子化社会。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取得快速发展,对单位的管理方式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转型期之前的单位,以团体性的茶话会、运动会为代表的管理动员方式,融入到了惯例化的管理过程当中,这种管理方式更容易生产出单位成员对单位的情感联系。而随着转型的发生,单位的管理方式向更为“现代化”的方式转变,单位内部的非理性向市场的理性转变,“单位”由一个“关系单元”变为个体分工明显,职责明确。组织联结单位成员的情感因素减少,个人的定位和职责上升到了首要位置,个体之间的社会化关系被切断,逐渐原子化。(二)文化关系的淡化单位文化来自于单位“仿血缘”式的内部关系。单位制最为强大的地方在于可以为单位成员提供从出生到坟墓的服务,在单位内部即可完成个人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等生活内容。单位对于其成员的意义就在于覆盖了全部意义,从个人家庭到社会关系,在单位制度下都能找到答案。个体与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制度之间的“仿血缘”关系由国家宏观制度天然提供,在单位中通过互动逐渐积累起来的各类“关系束”会由内向外、由近到远、由浅到深不断地扩展,具体来说就是由血缘、亲缘群体向非血缘的群体扩展,构建起个体、单位之间的“关系束”,在此之上便是对单位的情感认同。这种认同的功能意义就在于生产出文化符号和创造出身份文化,这种符号和文化的力量往往更为深沉,其存在也更为稳定,在常规时期,尤其是关键时刻达到较高的强度。转型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在单位制中,单位成员与单位的关系更为稳定,单位的发展方式也更为稳定,单位成员因此可以依附于单位,在稳定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中寻求发展,在情绪上不易出现大的变故。但是随着单位制度的转型发展,员工与单位的关系不再稳定,结构性变化也更为频繁,成员与单位的关系也会由依附性向开放型转变。但这种转变并不会一蹴而求,其转变过程往往会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原本的内部符号被抹去或者改写,“关系束”断裂,情感上的变化尤为剧烈,开放式的关系中更多地标榜权益和自我实现,文化性认同逐渐减弱。(三)权益结构的差异化单位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权益结构稳定,单位成员间差异小。在单位之中,科层结构扮演轴心角色,单位内的分工、职责相对粗线条,单位成员之间彼此熟知。总的来说,单位内部的结构性差异并不明显,单位成员之间享有单一且统一的身份——单位员工。同时,单位中大多数个体在社会关系和权益等方面差异性小,彼此的认可稳定;尤其是在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是责任共担,福利共享,不具有明显的差异化对待,或者存在的差异在单位成员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而被忽略不计。随着转型期到来,单位的转型不可避免,单位内部的结构性差异也随之产生。这这转变在最为敏感的权益结构中有几种表现,微观上是单位成员的职责、权力、义务发生了明显变化,宏观上则是单位的运行规则发生了显著变化,小到成员的上班时间,达到成员的收益分配。与成员直接相关的权益事项都发生了结构性转换,共同承担的组织关系被瓦解,强调个体、岗位的理性、责任和绩效性分配制度被迅速确立。转型中,时间上的前后对比和成员间不断的横向对比中,“相对剥夺感”随之产生并漫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