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政治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Ⅰ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列宁说,“物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是指①物质必须是具体的②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③物质具有可知性④有了物质,就有了意识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D【解析】【详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指物质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先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具有客观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是指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具有可知性,②③适合题意。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①错误;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2.右图是某同学在听课时所撰写的课堂笔记。下列说法能够依次论证课堂笔记中哲学观点的是①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②流水不腐,户枢不蠹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④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2-A.④③②①B.①②④③C.④①③②D.②①④③【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体现世界是物质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体现物质是运动的,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体现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体现规律是客观的,因此能够论证课堂笔记中哲学观点的正确顺序是①→②→④→③,B正确且适合题意;其它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考点:本题考查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3.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一位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则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真义,因为他懂得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激湍直泻的瀑布,代表着绝对运动,睡觉的小鸟是相对静止,瀑布的动配上小鸟的静,才是真正的安静,说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①④适合题意;②③论述的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点睛】物质的唯一特性与固有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从物质本质上讲的,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是怎样存在的,或者说“客观实在”本身有哪些属性。4.如图漫画主要说明了-3-A.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联系而不是偶然的联系B.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联系而不是现象的联系C.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偶然的联系D.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深层的联系而不是表面的联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规律的内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该漫画中说“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看不到万有引力”,说明规律是看不见的本质,故B观点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应选B。考点:规律的内涵点评:该题考查规律的内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题目难易程度适中。5.“草木本无意,枯荣自有时。”下列选项中与此诗句的哲学寓意相近的是①天不言而四时起,地不语而万物生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③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A.①②B.③④C.①④D.①③【答案】C【解析】【详解】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草木本无意,枯荣自有时”体现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②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不合题意;③体现了联系的观点,不合题意;①④体现了物质运动的规律性,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4-【点睛】本题属于名言名句选择题,做好这类题目,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阅读理解题好题干所表达的意思,同时也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排查,从中抽取出符合题意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对照可见,这类型题目在高考中是算难度较高的题型,但通过同学们有意识的去整理、储备以往书本练习考试中出现的同类型题目也能做到熟能生巧,提高答题正确率。6.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分别是A.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B.物质世界长期发展、人脑的机能、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C.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物质世界长期发展、人脑的机能D.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人脑的机能【答案】B【解析】B项对应正确;ACD项均对应不准确;正确选项为B。【点睛】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本质/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所以说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7.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凯里·莫尔维基教授的一项研究发现,当人们回顾往事时,会倾向于记住更美好的经历,从而产生一种不客观的“怀旧偏好”。这说明人的意识活动A.具有目的性B.具有自觉选择性C.依赖于人体的生理活动D.对生理活动具有反作用【答案】B【解析】材料没有体现人的意识活动是有目的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不选;“当人们回顾往事时,会倾向于记住更美好的经历”这说明人的意识活动是有选择性的,会更倾向于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来反映,这说明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B项正确;人的意识活动会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但不是人的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活动,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的意识活动对生理活动具有反作用,使生理活动发生变化,D-5-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点睛】意识的自觉选择性主要表现为人的意识能够主动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事物来反映,主动创造性则通常表现为意识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8.在医学中,医生有时会采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来治疗一些临床疾病,即在病人不知情的情况下,适当给病人用一些不对症的“营养”(如葡萄糖、维生素等),却能得到和对症药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这告诉我们A.物质世界是不可知的B.意识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决定物质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D.心理暗示的方法是必然的选择【答案】C【解析】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积极的反作用。医生采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治疗一些临床疾病,说明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故C选项符合题意;A属于不可知论,排除;B说法错误,物质决定意识,排除;D中的“必然”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9.“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笔下的“梅花”是消极地忍受,在凄风苦雨中窒息不堪的形象;而毛泽东则写道:“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以及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说明①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②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③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④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各不相同,没有强调客观存在决定意识的产生与发-6-展,①不选;诗人笔下的梅花品格各不相同,这说明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②正确;“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说法错误,③不选;诗人笔下的梅花品格各不相同,这说明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D。【考点定位】意识的能动性【概念区分】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与主动创造性的区分: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是指我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会自觉选择对我们有利的认识。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指我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会主动创造出一些现实不能直接感觉到的认识,比如人们会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10.马克思说过:“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是因为实践具有A.直接现实性B.主动创造性C.能动性D.自觉选择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A适合题意;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排除B、D;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故本题答案选A。11.“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下面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D.一切从实际出发【答案】A【解析】题意表述的是,如果不看高高的悬崖,就不知道掉下去有多么危险,如果不亲自涉足一下深-7-渊,就不知道溺亡的危险,如果不到大海中一看,就不知道海上的风浪有多么大,这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故A入选。B、C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D选项与题意无关。点睛: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许多,其基本途径有两条,即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通过向书本或别人学习获得间接经验。就知识的整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12.150年前,铁路被清政府视为破坏风水的“奇技淫巧”,顽固地拒绝修建铁路,而那时的民众对铁路也是冷眼旁观。150年的风雨变迁,铁路成了经济的生命线,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有些偏远地区民众热烈期盼铁路能修到家乡。这表明①认识是推动实践发展的动力②认识是实践的来源③认识带有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答案】B【解析】【详解】150年前,铁路被清政府视为破坏风水的“奇技淫巧”,那时的民众对铁路也是冷眼旁观,说明了认识带有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③适合题意;现如今铁路成了经济的生命线,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适合题意,①错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点睛】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他人或前人的间接经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13.诗意的表达能让人们看到一个古老民族走向世界的气度、一个走过近百年的政党面对未来的胸襟。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以诗言志“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哲学启示是①重视实践,不尚空谈-8-②抓住时机,促成飞跃③保持定力,踏实前行④把握规律,富有创造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实践的知识。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以诗言志“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其意思是要有正气,不尚清谈,强调了要重视实践,保持定力,踏实前行,①③项符合题意;题目与抓住时机促成飞跃,把握规律无关,②④不符题意。正确选项为A。14.德国思想家、文学家莱辛说:“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是否掌握真理或者认为真理在握,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真理之所以要孜孜不倦地追求,是因为A.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C.真理是具有反复性的认识D.真理与谬误是截然对立的【答案】B【解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只有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地发现真理,掌握真理。故B项正确;A项错误;真理是正确认识,C项错误;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关系,D项错误;正确选项为B。【点睛】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和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