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仁”字出现于《尚书》,春秋时使用率较高并由孔子将其提升到哲学高度。他认为①仁的基本含义为“爱人”②爱无等差,消除亲疏之别③“忠恕”是实现仁的路径④“势、术”是成仁的依据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仁”即“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实现“仁”的途径是忠恕之道,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恕之道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因此①③项符合题意,B选项正确。②项是墨家的思想;④项是法家的思想,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2-田子方致意”“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符合题意;B在材料中无体现;“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C、D。故选A。【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背景——士阶层的崛起3.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倾向的是()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战国中后期”、“最能体现”,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儒学思想,C项“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儒学思想,D项“选贤举能”战国时期墨家的思想,三个选项都没有体现题干“思想领域融合”。进一步可知,“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即体现儒家与法家观点相融合,符合题干“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中后期的融合·荀子的思想主张4.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A.墨子“兼爱”思想B.孟子“性善论”C.老子“无为”思想D.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答案】D【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董仲舒的新儒学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3-观点,认为上天的灾异与君主的统治息息相关,因此西汉的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故D项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天人感应”学说【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5.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D.从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答案】D【解析】据材料“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是在秦朝统一之后,不是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汉武帝罢黜百家也不是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的结果,故B项错误;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属于思想家的个人主观因素,不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的主要条件和原因,故C项错误;经过汉初休养生息,武帝时国力增强,要求加强集权,故以思想大一统服务于政治大统,故D项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汉武帝罢黜百家的历史背景和目的等相关知识,从国力增强,要求加强集权的方面入手即可排除其它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6.“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提倡的人生道路。下列与“修身”、“齐家”相对应的儒家名言是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A.①②B.②③C.①④-4-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①项属于“平天下”;②项属于“修身”,注重修养;③项属于“齐家”,注重孝道,尊老爱幼;④项属于“治国”。因此②③项符合题意,B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7.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始凿于这一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而北周武帝却下令灭佛。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A.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B.中外思想冲突不断C.神权与王权的矛盾尖锐D.佛教的影响力较大【答案】D【解析】材料涉及佛教的发展,但并不能说明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外思想冲突不断,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神权与王权的矛盾,故C项错误;据材料“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始凿于这一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可知佛教的影响力较大,故D项正确。点睛:材料“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始凿于这一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是解题的关键。8.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士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这说明当时A.儒学丧失正统地位B.文化观念的多元化C.道家思想占据主流D.儒释道三教已合一【答案】B【解析】-5-““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说明魏晋时期思想自由发展,B正确;儒学并没有丧失正统地位,A错误;当时儒家思想仍然是主流思想,C错误;D是北宋时期。9.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答案】D【解析】据材料“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主张三纲五常,能够约束道德人心,故A项错误;清代儒学不是简单的回归孔孟本源,而是继承与发展,故B项错误;清代理学仍然处于传统主流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清代儒学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在危机中努力重建,故D项正确。故选D。10.明代思想家李贽和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同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但李贽却遭到三大思想家的无情批判。对此合理的解释是,李贽A.反对君主专制B.否定儒家经典C.提倡个性解放D.批判传统儒学【答案】B【解析】相比于其他三位思想家来说,李贽的观点显得“离经叛道”,反对儒学的基本内容,这也是他受到批判的原因,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黄宗羲也反对君主专制;C选项错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倡个性解放问题;D选项错误,其他三位对传统儒-6-学也有一定的批判。点睛:解答本题说到底就是找不同。李贽与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之间有什么差异之处,为什么会被另外三位批判。明确差异就能很明确地选出正确答案。11.公元前5世纪前,雅典人将雕刻匠、造船工、战车驭手等具有某种知识技能的人泛称为“智者”。后来,“智者”专指对青年进行修辞、论辩和演说等知识技能训练并以此获取报酬的教师。这一变化是雅典A.教育发达的反映B.经济发展的结果C.文化繁荣的原因D.民主政治的产物【答案】D【解析】【详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修辞论和演说等知识技能训练更加关注,衍生出“智者”知识技能的专业化。故D项正确。“智者”这一称谓的专业化并不能反映教育发达,故A错误。智者的知识技能变为修辞、辩论和演说等倾向于政治需要,与经济发展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智者的知识技能变为修辞、辩论论和演说等这些专业技能更多的是服务于政治,而非来源于文化繁荣。故C项错误。12.西塞罗说:“苏格拉底将人们的视野从自然转向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美德、善、恶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苏格拉底的哲学A.指出道德的重要性B.集中在认识人自己C.强调知识重要作用D.片面追求功利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说明苏格拉底使哲学成为主要研究人的学问,故B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道德重要性,故A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及知识的重要性,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对功利的追求,排除D。-7-13.斯塔夫里网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学者和艺术家强烈反对中世纪的整个生活方式,努力创造尽可能古典时代的生活方式相似的新的生活方式。”这些“学者和艺术家”A.意图恢复古代文化B.迎合新兴阶级需求C.力求推翻教会统治D.构建美好理性王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反对中世纪的……生活方式”、“创造与古典时代生活方式相似的新的生活方式”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学者和艺术家”是在借助古典文化宣扬新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主张,属于文艺复兴的内容,迎合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故选B项;这些“学者和艺术家”只是在借助古典文化,而不是意图恢复古代文化,故排除A项;文艺复兴并没有力求推翻教会统治,构建美好理性王国属于启蒙运动的内容,故排除CD项。14.中世纪的绘画只能围绕着《圣经》的故事来表现,耶稣、圣母、天使和圣徒的姿态、表情都是固定的。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的人物,包括耶稣,都没有圣光,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的窗口光;所有人的形态与常人无异。这一变化反映了A.宗教绘画技法的改变B.绘画摆脱了宗教题材C.绘画揭示了自然人性D.科学方法融入了艺术【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所有人的形态与常人无异”来看,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体现了当时关注人、肯定人性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A项宗教绘画技法转变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最后的晚餐》内容上仍然属于宗教画,并没有摆脱宗教题材,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出科学方法融入艺术,排除。15.马丁·路德说:“世俗的权利受上帝委托惩治奸邪、保护善良。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8-权在整个世界中执行他的职权,不要加以任何限制。不论任何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修士,世俗权利都有权管他。”这一主张A.宣传了平等自由的原则B.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力C.否定了君权神授D.代表了广大民众的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世界中执行他的职权,不要加以任何限制……世俗权利都有权管他”可知,马丁·路德主张世俗国家的权力应该在宗教神权之上,这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力,故选B。材料并未提及平等自由的思想,排除A;马丁·路德的主张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排除C;宗教改革是一次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革命,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利益,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世界中执行他的职权,不要加以任何限制……世俗权利都有权管他”的描述。16.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文化发展状况表项目时间有阅读能力的人占法国总人口的比例(%)法国妇女的识字率(%)欧洲年均出版新书(单位:部)普通人藏书量(单位:本)17世纪中叶2914约10001~2018世纪中叶4727约400020~100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启蒙思想推动法国基础教育发展B.启蒙运动得益于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C.欧洲贵族推动法国启蒙思想传播-9-D.出版业是欧洲文化水平进步的动力【答案】B【解析】【详解】从表格可知,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有阅读能力的人的比例、法国妇女的识字率、年均出版新书和普通人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