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凉山州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我国古代社会的传说里究竟是否全属伪造?在这些疑说纷纭,似是而非的神话般的古史传说中是否有真正的社会历史的素地(考古学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这些神话的传说自有真正的史实素地,切不可一概抹煞。”这段话意在强调A.古史传说似是而非不足为信B.古史传说有助于历史研究C.考古学家已完全证明古史传说D.应该科学地对待古史传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关键信息:(考古学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这些神话的传说自由真正的史实素地,切不可一概抹煞。从关键信息分析可知,题干观点认为历史传说里也有着真正的史实,应去伪存真的对待神话传说,故D项正确;A项“不足为信”说法与题干相悖,故A项错误;B项说法正确,但题干中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C项“完全证明”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考点:史学理论·史料运用·神话传说2.宗法制是古代中国一项对社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的制度。下列对这一制度的认识中,正确的是A.各级贵族都是小宗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宗法制终结的标志C.宗法制要比分封制影响范围广D.血缘宗法关系决定了社会权力等级关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宗法制度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所以各级贵族都是小宗的说法错误。综观历史发-2-展脉络,宗法制要比分封制影响范围广。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3.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文明发展史上的两位伟人。下列对两人思想共同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都强调人要有一定的美德B.都提倡中庸的思想C.都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D.都有明显的保守倾向【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孔子主张“仁”,提倡德治,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两人都强调美德,A项正确。孔子把“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强调了他的中道学说,B项错误。孔子所主张的“礼”本义是指西周的等级制度,这是他思想保守的一面,C项错误。苏格拉底思想并没有明显的保守倾向,D项错误。考点:古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知德合一4.《诗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19世纪法国人比奥认为,《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的文明发展程度”。他在此强调《诗经》具有A.强大的艺术感染力B.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C.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D.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答案】C【解析】-3-试题分析:从材料“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诗经》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所以具有现实主义色彩,所以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诗经》5.百家争鸣时期,先秦诸子纵论“天下”《墨子》一同天下《孟子》(天下)定与一《荀子》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一匡天下诸子言论中的“天下”指的是A.周王朝统治区域B.秦朝时期的中国C.约今整个中国区域D.东西方世界【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故诸子中的“天下”指的是周王朝的统治区域。故选A。6.中国古代封建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下列说法与下图展现的水利工程相关的是-4-A.是东汉治理黄河的重要场景B.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C.为秦军并吞六国提供了军粮D.曾是韩国采用的“疲秦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观察图片可知,右图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这一工程一方面减轻了岷江两岸的水害,同时也灌溉了成都平原的广大田地,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故C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的特点7.“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西周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A不对,分封制是“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的原因,而不是引起题干所说变化的原因。B不对,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D不对,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不-5-属于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下封国被取消,因此“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考点:本题考查郡县制。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郡县制和分封制的联系和区别。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8.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答案】A【解析】注意材料信息“不考虑世系和教育”说明不强调贵族政治。9.《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答案】B【解析】宗法关系是以血缘为主要特征,刘邦以旧礼尊其父是宗法关系。材料认为刘邦以旧礼尊其父-6-不利于皇权加强,故选B。10.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古代中国政治反复无常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充满矛盾C.王朝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D.从秦到唐末县制最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可知,在地方行政建制演变的过程中,县制最稳定,D正确;据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的演变,不能推断古代中国政治反复无常,A错误;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由二级制和三级制来回变换,分层决策中充满矛盾,但是无论如何演变,县制都没有变化,B不准确;据材料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的演变,没有涉及王朝的执政能力提高,C错误。11.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7-庄园的说法,最准确的是A.庄园经济影响巨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全面【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能治田,殖至三百顷。……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可知,樊氏庄园“闭门成市”,体现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点,B正确;据材料反映的是樊氏庄园“闭门成市”自给自足的特点,没有涉及其影响,A错误;据所学可知,草市是乡村集市,与庄园经济无关,C错误;材料虽然体现了庄园生产经营活动全面,但其无法体现庄园的自然经济的显著特点,D错误。12.唐代出现不少宰相和高官以自己不是科举出身为耻的现象。这说明唐代科举A.取代了其他选官方式B.在士大夫阶层中的影响力扩大C.促进社会阶层上下流动D.促成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不少宰相和高官以自己不是科举出身为耻的现象”可知,科举制对宰相和高官的影响力,B正确;据所学可知唐代的选官制度就是科举制,并没有被其他的选官方式取代,A错误;据材料“不少宰相和高官以自己不是科举出身为耻的现象”可知,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的作用“促进社会阶层上下流动、促成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等内容,故C、D错误。13.据史书记载:武则天时期,绫锦坊中就有“巧儿”365人,内作使绫匠83人,掖庭绫匠150人。唐玄宗时期,宫中专门织锦刺绣的女工就达700多人。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有效信息是-8-A.棉花种植已广泛推广B.官营纺织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C.坊市界限已被打破D.已经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信息“绫锦坊”“内作使”“宫中专门织锦刺绣的女工就达700多人”,可知唐代官营纺织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棉花种植的信息,故A项错误;据所学可知唐代没有打破坊市界限,而是宋代,故C项错误;材料提到的“巧儿”属于官营手工业的工匠,不是自由劳动力,故D项错误14.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乙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吾心即理【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信息反映的是理学和心学的论争,即历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朱熹代表的理学倡导格物致知,从细小和琐碎处逐渐积累经验已达到对天理的体悟,在陆九渊的心学看来过于繁琐,而心学则将一切事物和现象均简单的归为心中天理的体现,这在理学看来过于简单,据上所述可看出乙方属于理学,主张格物致知,A正确;甲方属于心学,而发明本心、知行合一、吾心即理都是是其主要的观点,B、C、D三项与题意不符。15.据《唐会要》记载:“开成五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该史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夜市已被政府禁绝-9-B.市的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C.都城汴京夜市的繁华景象D.市已由定时而聚发展为常设商业区【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开成五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可知,限制夜市的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故B正确;据材料“禁断”而不是“禁绝”,A错误;据所学可知,唐朝都城是长安,而不是汴京,C错误;据材料是限制夜市的发展,D说法错误。16.中国象棋棋子中的“炮”,有时也写作“石”字旁。“火”字旁的“炮”出现最早应在A.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B.唐宋时期C.元明时期D.晚清时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火药应用与军事发生在唐朝末年,宋代时期火药武器大行其道,所以火炮应该最早出现在唐宋时期,答案选B,ACD三项时间不符合史实。考点: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点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并称为四大发明,高考对其的考查一方面是集中在这些科技成就产生的年代以及发展历程,另一方面是考查他们对西方近代世界所产生的巨大作用。17.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消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10-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材料中各朝代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和思想。商周时期实行宗法制,政治的隶属关系依据血缘关系而定;战国时思想领域的百家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