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文献记载,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但史学界认为,使这些记载成为信史的关键还在于A.夏朝距今的年代已太远B.禅让制如何变为家天下C.发现夏朝的遗址和遗物D.大禹是否真有其人其事2、西周时期,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度,其分封的对象包括①王族②功臣③古代帝王的后代④平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4、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A.周王B.鲁国国君C.卿大夫D.士5、周武王病死后,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据此可知,周公推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A.进行有效统治B.推翻商朝政权C.发展西周经济D.扩大周朝疆域6、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7、“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根据这一规定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人是子女称谓生统母身份A.大姐(25岁)妻(正室)B.三哥(15岁)妻(正室)-2-C.大哥(24岁)大妾D.二哥(22岁)小妾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个人名利色彩鲜明C.家族宗法观念浓厚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9、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赢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分封制受到冲击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10、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11、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大,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A.证明皇位正统B.体现皇权独尊C.保证皇位世袭D.震慑割据篡权12、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认为古代某种政治制度是“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组织蜕变发展而来的宗族关系……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统治的工具”。该制度A.适应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B.强调以父系血统维护政治秩序C.体现了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压榨D.建立起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13、“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A.宗法制B.世袭制C.分封制D.禅让制14、柳宗元曾评价秦朝:“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他评价的是秦朝A.用武力完成统一的功业B.创立皇帝制度的影响-3-C.建立丞相制度的举措D.全面推行郡县制的作用15、读表: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16、以下是我国古代三个不同时期的“中央机构示意图”。对以下三幅图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三幅图呈现的核心制度都是皇帝制B.图3反映的是宋代的中央官制C.图1至图3呈现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D.目的都是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17、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以下对中央集权制度评价正确的有①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有利于迅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应对突发事件③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是专制统治产生的根源A.①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④18、一位西方学者评价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4-不考虑世系与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19、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20、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21、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A.瓦解宗法体系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22、北宋建立后,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对宰相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此处“依事系任”原则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宰相职责更明确B.宰相不再参与军务C.宰相形同虚设D.宰相权力被分割23、某班同学在看了《毛泽东点评历代名相》后,对丞相制度进行了探究,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是A.丞相制度的存废与皇帝制度同步B.丞相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有所限制C.丞相制度经历了一相—多相—废相的历程D.丞相制度废除,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24、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核心措施主要是围绕A.中央政府内部机构之间的矛盾B.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C.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D.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25、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5-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26、下列四幅图反映了北京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名称的变化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图②图③图④图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④②①D.④③②①27、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元代的行中书省……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这一制度在历史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包括①标志着内阁政治机构的形成②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③促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④有利于巩固多民族的国家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28、钱穆先生认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据此,下列“现实”与“制度变动”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西周灭亡——秦朝郡县制B.秦朝灭亡——汉初郡国并行制C.藩镇割据——唐朝三省六部制D.丞相擅权——明朝内阁制29、从汉朝到明清宰相大臣的上朝礼仪经历了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6-A.中国礼仪不断等级化的趋势B.君臣关系不断恶化的趋势C.皇帝与大臣的身份地位不断变化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30、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的演变说明了A.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渐完善B.中国古代一直在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D.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31、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B.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32、下列各项,出现在元代的是A.划全国为25个省级行政区B.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C.设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D.废丞相制,设立三司33、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A.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B.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3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35、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看,对清代的边疆政策理解正确的是A.是清朝贵族对边疆地区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深化B.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值得肯定C.其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破坏了民族团结,不利于民族融合D.“改土归流”破坏了多民族国家的多样性,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二、非选择题(共30分)36、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7-材料一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材料三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四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8分)(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6分)-8-(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8分)(4)根据材料四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8分)-9-高一历史月考参考答案1——10:CACBAABCCD11——20:ABADCDBAAB21——30:BDACBCBBDC31——35:ABDDB36、参考答案:(1)(8分)变化: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或君臣之名分确定)。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2)(6分)郡国并行制。弊端:导致地方诸侯国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3)(8分)特点: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4)(8分)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任答两点即可,言之有理也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