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道题目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1.“每个诸侯的疆域内,必有宗庙,其始祖被全疆域人供奉,保持着一种准亲属的关系。在领域内不仅公侯伯子男的名位世袭,主持国政的卿及大夫也由指定的世系所把持。”材料最能说明,西周A.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分封制有利于扩大疆域C.分封制和宗法制紧密结合D.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分封制与宗法制。根据“每个诸侯的疆域内,必有宗庙”可知体现了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A、B项都只是反映了宗法制或者是分封制,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故排除;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未在题意中体现,故排除D项。故选C。【点睛】以偏概全是历史选择题中常见的问题陷阱,选项本身往往正确,但没有能够全面涵盖题意,从而造成误导导致选择错误。2.“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这反映出分封制A.血缘关系为唯一纽带B.已实现权力高度集中C.具有等级森严的特点D.体现王权与神权结合【答案】C【解析】根据“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可以看出,分封制进一步明确了君臣等级关系,具有等级森严的特点,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法制的特点,排除A;夏商周时期中央权力高度尚未实现高度集中,B错误;材料主要是强调分封制之前和分封制之后君臣之间地位和关系,没有涉及王权与神权结合,排除D。-2-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结合分封制的特点分析解答。3.秦朝在郡一级的地方,除了郡守以外,还设有郡尉和郡监两个长官。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可自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中央。与此相似的是,在一县之内,亦分别设置县令(长)县尉、县监。由此可见,秦朝A.地方所有署吏均由中央任命B.中央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C.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D.中央军政大权均掌握在皇帝手中【答案】C【解析】根据“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可自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中央”,结合所学,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朝廷任免,直接对皇帝负责,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正确;A表述太绝对,错误;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权力高度集中,B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可自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中央”,联系所学郡县制的特点分析解答。4.唐太宗曾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由此可见A.中书省是审议机构B.门下省是决策机构C.设置旨在避免决策失误D.行政效率大大下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管决策,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掌管审议。由材料“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知门下省可以驳回中书省的政令,因此门下省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制约防止决策失误,正确答案为C。由以上解释得出AB错误。-3-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所以D错误。【点睛】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负责草拟吧颁布皇帝的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三省职责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中书省颁布的皇帝的诏令和政令,如果门下省发现不符合皇帝的意思或是不可行应驳回。尚书省只负责执行政令,无其他权利。三省将原来丞相的权利一分为三,分散了丞相的权利,加强了皇权。5.有学者在评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最大限度地消弭了士大夫离心离德的可能。”这一制度应是:A.郡国并行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根据“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科举考试由中央组织进行,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有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D正确;郡国并行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与选拔人才无关,排除A;察举制的选官依据是品德,不符合材料“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排除B;九品中正制选官依据是门第,不符合“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联系所学科举制的内容分析解答即可。6.“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A.削减节度使的实权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D.派遣文官担任知州【答案】D【解析】-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材料中没有涉及削弱节度使的权力,故A项排除。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的是宰相的行政权,与地方割据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与地方割据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害,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可知,宋太祖吸取五代时期地方藩镇割据的教训,选拔任用文官管理地方,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易错警示】唐朝后期,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造成了“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局面,最后导致了唐朝的覆亡和五代十国长期的分裂混战局面。宋朝建立时,国家尚未统一,赵匡胤原是后周大将,他通过“陈桥兵变”做了皇帝。他总结了前朝的教训,防止有人效法他发动兵变,所以“重文轻武”,特别注意把兵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7.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A.宦官专权B.内阁的作用C.六部掌握实权D.军机处的设置【答案】B【解析】皇帝不理政务就靠内阁,材料中的一班大臣指的就是内阁大臣,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宦官专权不能保证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六部不掌握实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军机处的设置是在清朝,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内阁是辅佐皇帝的,皇帝不理政务就要靠内阁。8.《明史∙刘健传》中记载到:孝宗时刘健与李东阳、谢迁俱在内阁,“三人同心辅政,竭情尽虑,知无不言。(孝宗)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材料体现了A.内阁拥有决策大权B.军机大臣权力日重C.内阁地位逐渐上升D.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答案】C-5-【解析】根据“(孝宗)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可知,孝宗对内阁的票拟从开始的可从或不从到后来都被采纳,说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C正确;内阁是皇帝的顾问班子,没有决策大权,A错误;清朝设立军机处,排除B;内阁阁臣不是宰相,D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孝宗)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结合所学明朝内阁的知识分析解答。9.一西方史学家这样描写近代某一战争后的中国:“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开始互相打交道了。现在冲破了长久以来包围着她的愚昧和迷信,享受到更为宽广之文明的自由……”他描写的这场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近代某一战争后的中国”“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开始互相打交道了……享受到更为宽广之文明的自由”反映了中国在被西方列强打开大门之前,是基本与世界隔绝的,只有广州十三行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是鸦片战争改变原来的“海禁”和“闭关锁国”状况,把中国带入了工业文明,所以正确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10.清道光末年梁廷枏(楠)撰写的《夷氛闻记》描述了英国议会决议出兵中国的场景:“顾通国商民皆不欲启衅东粤,且用兵势将加税也,议数日不决。终以众喙汹汹,人持一见,遂以求和争战两事,诣其所事罗占土神祠阄卜,将决焉,得战阄三,于是专意称兵。”该记述反映出作者对A.英国政治体制已经有相当了解B.场景的描述与事实相一致C.鸦片战争的原因缺乏深刻认识D.英国社情民意有清醒认识【答案】C-6-【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终以众喙汹汹,人持一见,随以求和争战两事,诣其所事罗占土神祠阄卜,将决焉,得战阄三,于是专意称兵。”的信息说明作者对鸦片战争中的原因认识不清,故C项正确;A中并不是相当了解;B错在一致;D中认识清醒错误。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思想萌发·鸦片战争认识11.潘飞声诗云:“牙山险失折旗杠,平壤三军决击撞。马革裹尸随卞壶,龙骧破敌望刘江。金牌有意迟援骑,铁甲无功护战航。太息沉舟惟邓禹,忠魂肯逐怒涛降。”该诗所描述的是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牙山”“平壤”“铁甲无功护战航”“”,这里的描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故选C。AB时期没有北洋水师,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北洋水师已经全军覆没,排除。12.“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日本获得赔款增强国力B.三国还辽旨在维护中国主权C.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D.列强掀起了强瓜分中国狂潮【答案】B【解析】材料中涉及到的是《马关条约》之后三国干涉还辽。A选项说法正确,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可以看出;B选项错误,三国干涉还辽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日本侵犯它们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中国的主权;C选项正确,三国干涉还辽体现出中国的殖民程度加深;D选项正确,甲-7-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3.下图《时局图》反映了列强在华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机局面,这种局面出现于A.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甲午中日战争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答案为C项。AB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都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14.“此次(占领北京与上次)大为不同,为时长达十二个月,米取报复丨生的、有系统的枪杀》”日本人植松良二现场报道说:“街市毁失十之二三,妇女任人凌辱。联军将校率军士,公然大肆抢夺。金银珠玉自不必言,此外书画'古董……所获均属不少。……城中各处朝衣朝冠之男尸,凤冠霞帔、补服、红裙之女尸,触目皆是。”此处描述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8-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日人植松良二之现场报道”“联军将校率军士,公然大肆抢夺”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占领北京,大肆抢夺,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只有英国,不符合“联军”,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年,此时日本也遭受侵略,不可能有日本人在现场报道,故B项错误;中日甲午战争只有日本,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日人植松良二之现场报道”“联军将校率军士,公然大肆抢夺”,结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概况解答即可。15.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取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的意思是指太平天国A.反封建不彻底B.不能充分依靠人民C.缺乏科学理论指导D.没有彻底革命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材料“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