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A.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B.诸侯争斗激烈,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C.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D.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答案】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重大变革,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只是出现“百家争鸣”现象的原因在文化教育、政治、阶级关系等某一方面的表现,排除A、B、C项。2.2010年9月28日,“第三届中华文化快车——两岸师生联合祭孔大典”交流活动在北京孔庙举行。下列与孔子有关的史实,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其思想核心是“仁”和“礼”B.孔子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但其后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C.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D.孔子的著作有《诗经》《尚书》《春秋繁露》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在教育理念方面主张“有教无类”,认为受教育的人应该没有等级和阶级区别,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而不是战国时期的人,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在汉朝时期建立正统地位,故B选项表述不准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著作而不是孔子的,故D选项错误。3.有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几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2-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据此分析,其中“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的思想主张是A.“仁”和“仁政”B.“无为而治”,小国寡民C.以法治国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是指道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符合道家思想,因此选B。AD都属于儒家,C属于法家。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道家思想4.“《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观点与材料所述主张属于同一思想家的是A.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D.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君王之道应该礼法并施,符合荀子的思想,选项中A属于老子的思想,故选C;A项是道家老子;B项是儒家孟子;D是法家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荀子的思想5.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广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最为著名,这些学派的思想-3-A.都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B.都强调尊卑等级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C.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D.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法家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儒家强调尊卑等级,主张建立有序的社会,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这些学派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6.汉武帝时,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开始产生,当时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包括A.王国威胁B.边境不宁C.土地兼并D.儒学正统地位动摇【答案】D【解析】【详解】因为在汉武帝的支持下儒学的正统地位才得以建立,所以当时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包括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项不正确,符合题意;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匈奴侵扰边境不宁和土地兼并,都是汉武帝时期统治者面临的问题,ABC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7.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指: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D.确定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答案】B【解析】-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的思想,但并没有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形式上把儒学神学化,在内容上提出君权神授,故B项正确;新儒学并未否定“为政以德”,而是以“天人感应”来约束君主,要求君主实行德政,故C项错误;“天理”体系是程朱理学提出的,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君权神授【名师点睛】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主张:(1)政治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2)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3)经济主张:“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儒家仁政思想的应用)。(4)伦理思想:三纲五常。特点: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体系;使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和宗教迷信色彩;维护大一统,为封建专制服务。8.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的理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学的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南宋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要“存天理,灭人欲”。因此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AB体现唯物主义思想,与理学的唯心主义不符,D为汉代董仲舒提出。考点:本题考查程朱理学。-5-点评:本题的关键之处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程朱理学的本质是以纲常伦理约束社会、遏制人欲,维护专制统治。9.从汉代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是A.直面社会现实,逐渐关注民生B.不断传承发展,服务专制皇权C.根植于自然经济,逐渐落后于世界D.博采众家之长,紧随世界潮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汉代独尊儒术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在不断传承发展的,但已经沦为维护统治、服务专制皇权的工具,到明清更加明显,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适合春秋战国时期的主流思想而不适合汉代至明清的主流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特点而非总趋势,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错在“紧随世界潮流”,到明清时期不符合题意,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故本题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名师点睛】明初统治者对儒学的推崇,对教化的重视,使儒学的忠孝思想在明朝知识分子的头脑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虽然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其统治也江河日下,但在儒学的哺育下,许多知识分子把儒学倡导的忠、孝当成毕生奋斗目标,并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忠臣,加强了皇权。10.《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A.思想统一B.三纲五常C.君权神授D.以刑辅德-6-【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等,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相关内容——“以刑辅德”。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题干里董仲舒是在强调“德”和“刑”,即如天之阴阳两面,通过“刑”来辅“德”,二者缺一不可,即体现其“以刑辅德”的主张。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其余ABC三项均不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以刑辅德”11.历史学家黄仁宇评述明代思想家李贽时指出:“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李贽倡导的)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这段材料意在说明李贽的思想A.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有限B.民主色彩淡薄C.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D.遭到统治者的摧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关键信息“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说明李贽的思想虽然进步,但是不能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社会环境是指强调明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严重禁锢了个人的思想自由以及创新发展,而李贽则对此作出了大胆的批判,挑战正统的思想,A正确。李贽的思想带有早期思想启蒙的色彩,但B项表述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李贽是明清进步思想家,也是儒学代表人物,但他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挑战正统的思想,故C项表述错误,排除。李贽对传统思想进行了大胆的批判和挑战,遭到统治者的摧残,但不符合材料意思,故D项排除。故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12.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7-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汉武帝时起,儒家思想逐渐成为2000多年来中国文化的主流。这得益于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官办教育的大力传播以及儒家思想在各个时代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所以①②④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过去曾经受到过佛教和道教等思想的冲击,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排除ACD三项。13.“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以上主张A.阐述格物致知的理念B.体现了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和发展C.奠定理学形成的基础D.成为南宋后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可知是以天理为本原的理学思想的体现,故B项正确;格物致知是指探究万物,得到道理,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是明代王阳明的思想,不能为北宋出现的理学奠定基础,故C项错误;材料是明代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南宋后官方哲学是理学,故D项错误。14.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8-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A.民主科学,人文启蒙B.考据训诂,追求本真C.经世致用,实事求是D.精神修养,理想人格【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是明清之际启蒙思想积极倡导的学术思想,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A项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B项是清代学术思想的主流。D项是程朱理学追求的精神理念。排除AB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5.顾炎武认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下列对顾炎武这一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A.反对君主制度B.倡行“郡国并存”制度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