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蚌埠铁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检测试卷高二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分值:100分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60分)1.《礼记》中记载,“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在西周,只有武王才有祭祀文王的特权,周公只有在武王的统率之下,才能参加文王的祭典。材料说明A.周公贤能不及武王B.武王位于大宗地位C.武王权力高度集中D.周公对武王定期朝贡【答案】B【解析】【详解】“周公只有在武王的统率之下,才能参加文王的祭典”是由于周公相对于武王来讲是小宗,并不是因为其贤能不及武王,故排除A项;武王相对于周公来讲是大宗,故选B项;西周时期,武王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排除C项;周公是否对武王定期朝贡不符合他“只有在武王的统率之下,才能参加文王的祭典”的题意主旨,故排除D项。【点睛】宗法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即为大小宗。武王继承了文王的王位,相对于周公来讲是大宗。2.《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禅让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天子、诸侯、大夫均是在分封制度中所涉-2-及到的政治名词,材料所描述的现象也属于分封制的内容,所以该材料反映的制度只能是分封制。故选A。【名师点睛】分封制(“封邦建国”)(1)概念:在保证王权强大的前提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诸侯,用以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2)渊源:由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演变而来。(3)原因:①西周疆域广阔,需要加强统治;②扩展周的统治范围,巩固政权。(4)内容:①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和氏族首领,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周王室。其中,周王是天下共主,周王子弟是分封的主体。②受封诸侯有服从王命、随从作战、镇守疆土、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③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再行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5)积极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开发了边疆。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6)消极影响:诸侯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崩溃。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3.有学者指出:“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强化国家意识B.存在国家分裂的隐患C.不利于维护宗族团结D.益于树立周王的权威【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表明分封制不利于强化国家意识,并存在国家分裂的隐患,故A项错误,B项正确;从材料“只知效忠于‘家’”可知有利于维护宗族团结,故C项错误;材料“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体现周王-3-的权威受到挑战,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4.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至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指哪一时期A.秦汉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商周时期D.隋唐时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秦时,中国版图扩张至南方,至此确立了大中国后来的版图,其后的朝代所差的只是北方,南方基本不变,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统一度量衡,这一事件为中华民族的传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秦始皇时期,制定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使权力得到统一,国家不再处于分裂。至汉代,汉武帝采纳一代大儒董仲舒建议,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的统治思想,更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思想统一,至此,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政治制度的发展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A.推行分封制B.废除行省制C.废除郡县制D.建立郡县制【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的意思是秦朝统一了全国后,部分诸侯国设置郡县,废除诸侯而委派郡县长官;这反映了秦朝废除分封,推行郡县制。故选D,排除AC项。行省制是元朝时期推行的地方行-4-政制度。排除B项。6.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他认为:“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这说明A.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B.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C.“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D.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可以看出,“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故C项正确,AB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C。7.“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这反映出唐代A.宰相有职无权B.皇权至高无上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D.尚书省地位下降【答案】B【解析】根据“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做过尚书省尚书令,即位后,无人敢当尚书令之职”可知,因为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经做过尚书令,因此,唐太宗即位后,“尚书令”一职无人敢当,导致“常虚悬其缺”,这体现了对皇权的“避讳”,说明皇权至高无上,故B项正确;而ACD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排除AC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做过尚书省尚书令,即位后,无人敢当尚书令之职”,联系所学皇帝制度的内容特点分析解答。-5-8.“罪己诏”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发生的一种口谕或文书。据统计,下罪己诏的皇帝数量,唐朝八位、宋代七位、元朝四位、明朝三位、清朝八位。罪己诏颁布的真实意图是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神话皇帝的权威C.暴露皇帝的过失D.挽回不良的影响【答案】A【解析】从罪己诏的目的来看,实际上是君主对自己统治中出现的问题的一种解决方式,实质上是皇帝为自身集权的一种手段,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没有说到本质;C选项错误,罪己诏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暴露皇帝的过失;D选项是直接目的,不是真实意图。点睛:本题的关键是“真实意图”四个字,所谓的真实意图指的是罪己诏颁布的实质。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封建社会中君主的一切政治行为都是有利于自身权力的集中的,故本题可以直接选出正确答案。9.“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宋朝采用密封考试形式,这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项错误。-6-10.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下列措施中,与此想法直接相关的是A.设参知政事为副相B.在地方设节度使C.设枢密使管理军事D.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可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故答案为D项。参知政事和枢密使是中央官员,与“分治大藩”不符,排除A、C项;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立节度使,后来发展为割据势力,宋太祖的措施是防止出现这一现象,排除B项。【点睛】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军事方面,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方面,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方面,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11.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元朝为实施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来管理地方,所以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故选B;行省没有独立的民政权,所以没有地方政治的自主性,故排除A;行省是中央派出的行政机构,而不是监察机构,故C不符合史实;行省是用来管理地方的,故与中央政府的权力无关,所以排除D。-7-12.明代中后期,“内阁权日重,即有一二吏、兵之长与执持是非,辄以败。至世宗中叶,夏言、严嵩迭用事,遂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矣”。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B.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C.宋明理学的思想束缚D.丞相制度被彻底废除【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此题应从政治方面寻找原因。分析选项,A是经济方面的,故排除;B符合题意,内阁不是法定的一级行政机关,其权力大小全凭皇帝的喜好,故内阁权力的扩大反映的是皇权的强化;C是思想方面的,故排除;D不是根本原因。所以应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明代君主专制的强化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该朝臣认为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乱政,由此可知他是希望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的,故该朝臣主张加强相权,故本题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君相矛盾,不是中央和地方矛盾,故A不符合题意;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材料“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不符。【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相矛盾14.伯里克利时代,凡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这说明当时雅典推行A.直接民主制-8-B.抽签选举C.代议制民主D.轮番而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凡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得出这是指雅典的直接民主,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意思,故排除。15.恩格斯在论梭伦改革时,曾经写道:“……有产阶级既然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的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这主要指改革中的A.颁布“解负令”B.建立四百人议事会C.确立财产等级制度D.鼓励发展工商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民主制度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了有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这与梭伦改革中安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措施相关,故本题选C。A、B、D与有产阶级参政无直接关系。考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16.《世界史·古代史编》写道:“在体制上,雅典民主政治也留有一个‘漏洞’,以便于这些上层分子掌握实权”,这个“漏洞”是A.公民大会B.五百人议事会C.民众法庭D.十将军委员会【答案】D【解析】【详解】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对所有雅典公民开放,体现了充分的民主,使贵-9-族政治权力大大削弱,都是民主的表现,不是民主的“漏洞”,故A、B、C项错误;十将军委员会,并不对所有公民开放,因此是民主的“漏洞”,故D项正确。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