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选择题:本题共48小题,每题1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人的宗教观念是万物有灵论,诸神中有帝或上帝等。帝或上帝主要具有自然权能与战争权能,在人事权能上仅作用于商王本身,而不作用于王以外的其他人。据此可知A.商朝时原始宗教开始出现B.中国早期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C.皇权独尊的思想已经确立D.中央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诸神中有帝或上帝”、“帝或上帝主要具有自然权能与战争权能,在人事权能上仅作用于商王本身”可知,商人的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因此选择B。A项中的开始属于用词不当,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皇权独尊的思想确立在秦朝,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商人的宗教观,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2.下表为不同时期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礼记·王制》公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人,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周官》-2-周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太公于齐,兼五侯地《史记》A.西周的疆域极为广阔B.天子对地方控制严密C.西周的分封等级分明D.西周的诸侯势力强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按照等级的高低来分封诸侯封土的大小,但是具体面积的大小从题干中无法看出,不同的史书有不同的记述,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按照等级的高低来分封诸侯封土的大小,没有涉及疆域的信息,排除A。西周实行分封制,天主对地方的控制力有限,排除B。材料强调按照等级的高低来分封诸侯封土的大小,没有涉及诸侯势力强大,排除D。3.《左传》中记载:楚子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遂罢之。”这段史料主要反映出当时A.分封制已经瓦解B.楚国赢得周王室的尊重C.周王室以德治国D.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答案】D【解析】【详解】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据材料中“观兵于周疆”“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得知当时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想取而代之,故D项正确。鼎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而楚王问鼎反映了分封制有所瓦解,而并不是已经瓦解,故A项排-3-除;据“周德虽衰,天命未改”可得出周天子仍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故B项排除;周王室以德治国与题意无关,故C项排除;4.有学者指出:“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强化国家意识B.存在国家分裂的隐患C.不利于维护宗族团结D.益于树立周王的权威【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表明分封制不利于强化国家意识,并存在国家分裂的隐患,故A项错误,B项正确;从材料“只知效忠于‘家’”可知有利于维护宗族团结,故C项错误;材料“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体现周王的权威受到挑战,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5.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强化了周王对土地人口的控制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答案】D【解析】-4-根据材料可知,“此制度”是指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D项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与材料的西周分封制不符,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是强调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而是强调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C项错误。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结合分封制的影响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6.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与此规定密切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世袭制C.察举制D.宗法制【答案】D【解析】从材料的关键词“异姓不养”等可知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注重宗法血缘关系,古代认为人只能祭祀与自己同族的人,同族意味着同姓,异姓意味着异族,这体现了注重血缘宗法关系,故D项正确;分封制是周朝地方管理制度,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世袭制是夏朝以来的王位继承制,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察举制是汉朝选官制度,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的特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宗法制的显著特点是重视血缘关系。7.周王称呼比自己年长的同姓贵族为“伯父”,比自己年轻的同姓贵族为“叔父”;称呼比自己年长的异姓贵族为“伯舅”,比自己年轻的异姓贵族为“叔舅”。他们之间并不一定就真正存在那样密切的亲属关系。这说明周王朝-5-A.淡化君臣之义,提倡万民平等B.重视血缘关系,用于治国理政C.制定礼乐制度,规范贵族关系D.讲究礼贤下上,广泛网罗人才【答案】B【解析】【详解】从对同姓和异姓贵族的不同称呼可以看出周王朝非常注重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由此周人建立了一个以“尊尊”“亲亲”为原则的等级社会,西周王朝缔造出了一种“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故选B。宗法制下社会有严格的等级划分,不可能提倡万民平等,A排除;材料与礼乐制度无关,排除C;材料并未提及周王对人才的广发搜罗,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解题的关键是要从材料中周王对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的不同称呼看出血缘关系在其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8.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①以“家天下”为特点的禅让制②以贵族内部的森严等级为特征的分封制③以“世卿世禄”为特点的世官制④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D【解析】-6-【详解】禅让制是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后被禹的儿子启所破坏,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故周代不可能实行禅让制,①不合题意,依据世系略图中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可知周代实行的是等级森严的分封制,②正确;依据图中天子和诸侯等按照血缘进行世袭的特点可知是世官制,③正确;周朝的分封制是按照血缘关系进行分封的,④正确。所以本题应选D项。9.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对于宗庙依然恭敬有加,“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这说明战国时期A.周天子处于天下共主地位B.各国君主仍然维护分封制度C.传统的宗法影响依然存在D.出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势【答案】C【解析】根据“对于宗庙依然恭敬有加”,结合所学,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尊祖敬宗,宗庙祖先崇拜的产物,故C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被破坏,B错误;宗庙制度反映的是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对于宗庙依然恭敬有加”,结合所学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分析解答。10.公元前705年,周桓王伐郑,大败,被射中肩膊,郑庄公未乘胜追击并遣使慰劳桓王。公元前554年,晋师侵齐,半路听说齐侯死,闻丧而还。这表明当时A.儒家思想左右统治者决策B.分封制度得到了有效维护C.周王室权威尚未受到冲击D.礼乐制度仍影响政治生活【答案】D【解析】“郑庄公遣使慰劳桓王”“齐侯死,闻丧而还”说明当时对于诸侯王仍有尊重之意,显然此时政治生活仍受到礼乐制度的影响,故D项正确;儒家思想此时仍没有被统治者重用,故A项-7-错误;诸侯征伐说明分封制瓦解,故B项错误;周王室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故C项错误。11.如表是春秋战国时期从事政治活动的人中对出身所做的调查:时间总人数,出身微贱的人所占比例春秋时期51613426%战国时期71339255%这说明A.世卿世禄制度彻底消失B.平民成为官员主要来源C.平民政治代替贵族政治D.社会阶层流动日趋频繁【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侧面反映社会出身较高的人在政治活动中的比重仍然很高,故A选项表述的“世卿世禄彻底消失”不准确,排除;通过春秋时期出身微贱的人只占比例26%,推知平民在此时并不是主要来源,故B错误;材料中只能体现出出身微贱从事政治活动的人比重上升,但是贵族仍占有重要地位,故平民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表达过于绝对,C错误。材料反映从春秋到战国从事政治活动出身微贱的人占的比例上升,由此推出随着社会的进步,下层民众有了更多从事政治的机会,折射出了社会阶层流动频繁,故D正确。12.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士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8-A.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B.民族认同感的增强C.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D.中原文化已经统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可知从先秦到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不能体现民族认同感的增强和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故排除B、C项;中原文化已经统一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故选A。13.台湾学者许悼云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该论断强调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A.“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B.君主专制和官员任期制相结合C.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答案】A【解析】【详解】君主专制的刚性即皇权专制,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实为选官的手段,不断补充新鲜血液进入专制集权制度体系之内,君主专制下实行皇位世袭,体现了家天下的特征,在官僚政治体制下,按照才能、政绩任免官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体现公天下特征,故选A;我国古代并没有实行官员任期制,B错误;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而材料没有涉及郡县制,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问题,没有涉及地方问题,排除D。14.清朝有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位大臣实际上主张-9-A.反对郡县制B.反对分封制C.改革中央官制D.建立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的那位大臣认为商(殷)周统治时间长,是因为分封了子弟功臣的缘故。因此他实际是向皇帝进言,实行分封制,反对郡县制的,A正确,B错误;从所给的材料来看,是关于地方如何管理的问题,排除CD。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15.中国古代刑法中,“十恶”指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属于各罪之首,而侵害皇权专制统治的犯罪又是十恶之首。材料说明古代中国A.皇帝统治罪恶深重B.皇权至上的司法原则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刑法只是皇帝的家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侵害皇权专制统治的犯罪又是十恶之首”可知,在古代刑法中皇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了皇帝制度下皇权至上。故答案为B项。AC项,“皇帝统治罪恶深重”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刑法只是皇帝的家法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