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春秋时期,周襄王被其弟太叔带赶跑,晋文公约会诸侯用武力平定了太叔带的叛乱,恢复了周襄王的地位,博得了“尊王”的美名。城濮大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其霸主地位得以认可。这说明A.传统政治体制受到冲击B.晋文公成为第一个霸主C.宗法制度已经开始瓦解D.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宗法分封体制。从材料信息看,先是太叔带叛乱,再是晋文公约会诸侯平定叛乱,恢复了周王的地位,说明当时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冲击,当时的政治体制已经动摇,故选A项。分封制虽“受冲击”,但宗法制仍存在,故C项错误。春秋第一霸主是齐桓公,排除B项;周天子已经无力控制诸侯,但仍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排除D项。2.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B.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C.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D.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孟子、荀子共同强调了社会个体应该重建自我控制行为的能力,促进自身道德的觉悟和完善,这样才能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而不是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排除B。C项中-2-“只有”的说法过于绝对,道德自律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方式之一,排除。材料并非只是针对诸侯国君而言,而是针对社会各成员提出的要求,排除D。3.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的是A.学术气氛空前浓厚B.出现百家争鸣局面C.养士之风极为盛行D.学术适应政治需要【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是诸子百家的宗旨是“以其天下”,即其学说服务于政治,故D项正确;学术气氛空前浓厚、出现百家争鸣局面以及养士之风极为盛行都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故ABC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主旨。本题材料主旨信息是诸子百家的宗旨是“以其天下”,被各国君主“兼而礼之”,由此判定答案。4.《孔子家语》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癝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美德矣。”其意在强调A.救饥是仁的具体化B.君臣关系的重要性C.应该遵循等级秩序D.治国要以德政为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不赞成臣子私自救济百姓,认为这样会显现臣子的美德,彰显君主的“无惠”,可见其认为应当遵循等级秩序,选项C正确;选项A脱离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主旨是臣子应当遵循等级秩序,而非强调君臣关系,排除B;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3-5.在春秋经传中,秦国九世以上世袭贵族世家不过两家,五代以及三至四代世袭贵族居然为零,远逊于周室,以及齐、楚、晋等东方诸侯国。这种现象A.反映了商鞅变法的成效B.制造了诸侯之间的对立C.便利于秦国政治形态转型D.加速了西周分封制的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国在世袭贵族方面较之前有很大的变化,由此可知,秦国在政治上世袭世家逐渐减少,所以是在政治上进行了转型,故C正确;商鞅变法是在战国时期秦国实行的变法,而题干中并没有涉及到商鞅变法,故A排除;材料中并没有强调秦国诸侯之间的关系,只强调了世袭世家越来越少,故B排除;材料只强调世袭世家减少,西周后期诸侯争霸,加速了西周分封制的瓦解,与题意不符,故D排除。6.宋朝政府往往采取政策控制市面上纸币的流通量,即宋人杨冠卿所称“贱则官出金以收之,而不使常贱;贵则官散之”的称提之术。该措施意在A.解决政府财政危机B.规避战时金融风险C.保障纸币正常流通D.增强社会重商意识【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宋朝政府采取提之术等政策控制市面上纸币的流通量,保障纸币的流通,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保障纸币的流通功能,没有体现出解决政府财政危机和规避金融风险,故AB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出重商意识,故D项排除。7.图1和图2是龚启圣和马驰骋对山东107县在144—1911年间的孔庙数量和农民起义次数的统计。据此可知儒家文化-4-A.兼有墨家行侠仗义和锄强扶弱之风B.对山东的影响比全国其他地区要深C.在清代民间社会影响力进一步下降D.有利于减少暴力冲突促进社会稳定【答案】D【解析】观察两幅图片可知,孔庙数量较多的地方,如山东的西北地区,发生农民起义的数量较少,孔庙较少的地区,发生农民起义的次数较多,因此我们可知儒家文化有利于减少暴力冲突,促进社会稳定。材料核心在于体现儒家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而非行侠仗义和锄强扶弱,故A项错误,D项正确。从图片中只能得出对山东的影响,没有反映出对其他地区的影响。故B项错误,图片反映的是1644-1911年间总体的孔庙数量和农民起义次数,并不能单独得出清代的民间社会影响力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8.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说明A.近代中国呈现复杂的发展趋势B.有识之士有同质化目标选择C.甲午战争触发了清朝多重危机D.资产阶级尚未形成政治合力【答案】B【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为了挽救中华民族危亡,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领导了戊戌变法;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5-立了中华民国;张謇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回乡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康有为、孙中山和张謇三人的共同目标都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故B正确;A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9.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梁启超意在A.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B.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C.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D.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梁启超说“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国人的民族救亡意识,故D项正确;国际社会中“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也”,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的意思,故B项错误;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10.据统计,1872~1913年间,近代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占55.9%,商人占18.3%,买办占24.8%,而且“投资于近代企业的地主,大都有某种官僚身份,很多是二、三流的洋务派或洋务派的幕僚,绝少是土地主”。上述现象研究的视角是A.偏重用政治因素解释经济现象B.用过头的方法描写历史的真实C.社会阶层的划分决定经济发展D.研究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标志【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投资于近代企业的地主,大都有某种官僚身份,很多是二、三流的洋务派或洋务派的幕僚,绝少是土地主”可知,题干认为近代民族企业受到政治因素影响较大,说明其研究侧重从政治角度解释经济现象,选项A正确;材料描述现象符合近代民族企业特征,选项B排除;材料研究并为对社会阶层进行划分,选项C排除;选项D答非所问,排除。-6-11.英国政府1701年9月29日宣布,对来自印度、中国、波斯的丝织品、混纺品,“除白底棉布以外的所有染过色的白细布、薄毛织品,均封存仓库”。上述“违禁品”一经发现,均予没收。对其所有者和贩卖者课以二百英镑的罚金”。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英国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B.英国保护自身棉纺织业的发展C.斯图亚特王朝试图“闭关锁国”D.英国为工业革命开拓国内市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与禁止外国优质纺织商品在本国销售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故A项错误;题干中材料“对来自印度、中国、波斯的丝织品、混纺品……封存仓库”体现出英国实施防止外来优质商品流入国内市场的政策,这样有利于减轻国内纺织商品的竞争压力,故B项正确;材料中“除白底棉布以外的所有染过色的白细布、薄毛织品,均封存仓库”说明英国政府还是允许外国普通商品流入,不符合“闭关锁国”的特点,故C项错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733年飞梭的发明,所以材料中所体现出的时代工业革命还未开始,故D项错误。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前的英国12.汉武帝元朔五年创建太学。太学建立博士弟子制度,博士弟子的选送,一是由太常直接选补,二是由地方官选补。由此可见当时A.太学生经考试合格才可到政府任官B.选拔太学生的权力由官方掌握C.太学生的教育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D.太学生拥有一定政治经济特权【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没有反映太学生经考试合格才可到政府任官的信息,排除A;由材料“太常直接选补,二是由地方官选补”,可见选拔太学生的权力由官方掌握,故选B;材料只涉及选拔太学生,没有涉及太学生的教育问题,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太学生的特权问题,排除D。-7-13.董仲舒放弃了先秦儒家的那种罕言天道、重人事而轻自然的思维方式,开始像道家、阴阳家那样大讲天道,并由天道来推演与论证其形而下的人道。董仲舒此举意在A.弥补先秦儒学存在的不足B.神化君权以提升儒学地位C.糅合道家、阴阳家的理论D.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答案】D【解析】“开始像道家,阴国家那样大讲天道,并由天道来推演与论证其形而下的人道”体现出董仲舒倡导新儒学思想,该思想主要是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D正确;A中弥补错误;C中提高儒学不是主要目的;C中属于现象,不是目的。点睛: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它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14.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了朝代夏商周秦汉魏晋宋元称谓臣、人、众、野人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农户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强化B.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C.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D.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仆”、“部曲”、“庄客”等信息可知,农民逐渐由没有人身自由到可以自由选择地主,这反映了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故B项正确;夏商西周时期还没有小农经济,故A项错误;土地的所有权仍然归地主,变化的是土地经营权,故C项错误;“仆”、-8-“部曲”、“庄客”等都不是自耕农,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有效材料信息是秦汉到宋元,这一阶段农民的称谓反映出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进一步反映出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15.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商人,秉承这样一个传统,他们不是想方设法去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器,而是千方百计想从官方获取捕鼠的特权。在这些商人看来,如果没有获取捕鼠的特权,再高效的捕鼠器,都无法工作。材料说明了A.古代商人有独立的经商意识B.中国古代一直存在“工商食官”C.古代商人深受特权社会剥削D.古代商业对官府的依赖性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A项不符合“而是千方百计想从官方获取捕鼠的特权”,排除;题中“中国古代商人”指的是民营商人,B中“工商食官”的说法错误;题中未提及官府对商人的剥削,排除C;由材料信息“中国古代商人……千方百计想从官方获取捕鼠的特权”可知,古代商人对官府的依赖,表明古代商业对官府的依赖性较强,D符合题意。故选D。16.梁启超曾说,魏源所谓“以夷攻夷”、“以夷款夷”、“以夷长技以制夷”之三大主义,“由今观之,诚幼稚可笑,然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其意在强调魏源A.抛弃了藐视西方人的传统观念B.改变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C.找到了反抗外国侵略正确途径D.开启了近代学习西方先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