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20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诸家不约面同地都提出尚贤的主张。孔子“先有司,小过,举贤才,商鞅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任其力不任其德”“官爵必以其力”的原则,墨子提出“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材料反映了当时A.分封制度趋于崩溃B.儒学与墨学的融合C.中央集权渴求人才D.社会转型发展需求【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主要体现儒、法、墨诸家选贤任能的思想主张,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关系剧变对人才不拘一格的任用提拔,故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说明分封制走向崩溃,A错误。材料说明二者思想主张,并不是儒学与墨学的融合,B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建立集权统治,故C项错误。2.元代净明道创始人西山道士刘玉提倡用“日知录”“功过格”一类善书规范自已的日常行为,希图通过格守道德而成仙得道。这反映了A.道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道思想开始合流C.道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用……一类善书规范自已的日常行为,希图通过格守道德而成仙得道”说明了道教利用儒家思想恪守道德而成仙,反映了儒家思想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道教在主动适应现实社会,故A项正确;儒道思想的合流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B项排除;元朝社会的主流思想依然是儒家思想,而不是道家思想,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儒学的统治地位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故D项排除。3.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但美德作为知识具有特殊性,美德的知识即是对人的理念-2-的知识,就是人的自我认识,只有超越具体感官经验对自己的生命进行整体的内在反省,到灵魂深处去洞察自己的自然本性才能获得美德关照。可见,苏格拉底A.鼓励人们发现自我追求个性解放B.试图建立一种理性主义道德哲学C.继承了古希腊智者学派美德观念D.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只有超越具体感官经验对自己的生命进行整体的内在反省,到灵魂深处去洞察自己的自然本性才能获得美德关照”可知,苏格拉底强调美德的知识来源于理性的反省,而非外部世界和主观感觉,把哲学引向理性的道路,故B正确;材料强调美德知识的来源,而非追求个性解放,排除A;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苏格拉底重视道德,C项“继承”表述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美德的知识来源于理性的反省,而非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排除D。4.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在一个国家里,总是有一些人以出身、财富或荣誉著称。不过,如果他们和平民混杂在一起,并且和其他的人一样只有一个投票权,公共的自由将成为对他们的奴役,而且他们不会有保卫这种自由的任何兴趣,因为大多数的决议将会是和他们作对的。”以下是1875年法国宪法的规定,其中与孟德斯鸠上述思想有关联(或受其影响)的是A.设立间接选举产生的参议院B.总统有权任命文武官员C.禁止王室或皇室家族成为总统D.设立由普选产生的众议院【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理解孟德斯鸠语言的内涵成为解题的关键,他的意思是:在一个从专制走向民主政治的国家里也要保证那批占人口极少数的社会上层贵族也能和平民一样有参与民主政治的权力。这样才能使不同的社会人群都拥有参与民主政治的平衡。A项参议院是从15万名已选出的地方代表中间接选出,能让人口比例较少的上层贵族有更高的参与民主政治的几率,符合题意。B项和C项无法从题干中得出,C项是1884年法国对1875年宪法修改后的规定,其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共和制度。D项由民间普选产生众议院,难以让人数比例极少的上层贵族真正获得参与民主政治的机会。-3-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卢梭的思想。5.有学者认为,16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直面的课题”大致可以总结为两个:一是形成秩序的能力不再为士大夫独有,而是一边广泛向庶民开放,一边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二是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据此可知,这些知识分子A.主张挽救瓦解的社会结构B.质疑理学构建的纲纪伦常C.顺应市民阶层发展的潮流D.萌生否定君主专制的思想【答案】C【解析】16世纪后半期,即明清时期,根据“一边广泛向庶民开放”“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说明知识分子顺应市民阶层发展的潮流,形成符合市民阶层的文化思想,故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6.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地球现在被看作其中的一颗行星”。对此观点认识正确的是A.经典力学体系构筑了现代物理学理论框架B.近代科学发展引领人们对自然理性的认识C.生物进化学说科学地解释物种进化的原理D.相对论量子论深化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答案】B【解析】依据已学经典力学解决的是物理学领域的发展原理,与提干中“普遍法则”不合,故A项排除;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人文主义不断进步,人们对中世纪神学世界观发起了挑战,运用理性思维来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身成为历史趋势,故B项正确;生物进化论解决的是生物学领域发展的原理问题,而材料反映的是不仅仅是生物学,故C项排除;相对论、量子论拓展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空间,但是依然局限在物理学领域,与材料反映的是近-4-代科学发展的“普遍原则”不合,故D项排除。7.晚清某论著写道:“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哪个派别的思想A.洋务派B.维新派C.顽固派D.革命派【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联系所学内容可知,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他既推崇儒家思想,又学习西方的近代政治思想,故B正确;洋务派反对学习西方的政治思想,不可能认同“法国律例”,排除A;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的一切新事物,也不可能认同“法国律例”,排除C;材料并非主张建立法治社会,而是说明中西方都重视孝顺与男权,革命派主张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排除D。8.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写文章称:“实业在英文为Industry,而Industry训为勤,不过吾国“民生在勤”之古义……且在今不知利用祖宗所传之宝藏发挥而光大之,而诵习欧文眉飞色舞,语以相当华文之义,顿露鄙夷之态者,随在而有。”该文章A.说明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相通之处B.作者目的在于减少新文化运动的阻力C.批评了时人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态度D.表明传统文化力求保持自身的优越性【答案】D【解析】材料只是说到“实业”英语里有勤的含义,没有对中西文化的联系进行叙述,故A项排除;材料从英文翻译的角度谈到了中国人对其态度,与新文化运动是否有阻力无关,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语以相当华文之义,顿露鄙夷之态者”可见对西方文化没有全盘肯定,故C项排-5-除;据材料中“诵习欧文眉飞色舞,语以相当华文之义,顿露鄙夷之态者,随在而有”可见国人固有的天朝上国的心态,对外来文化的蔑视,故D项正确。9.民国初年,孙中山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其主张的意图是A.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C.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D.联合苏联推动社会革命【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表明孙中山的意图是消除资本主义两级分化所造成的贫富悬殊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防止将来再次革命,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故B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1933年罗斯福新政开创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意图是消除资本主义两级分化所造成的贫富悬殊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922年苏俄改称苏联,时间不符合“民国初年”,故排除D项。点睛:抓住材料主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主要说明孙中山通过民生主义以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10.毛泽东曾说:“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的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毛泽东意在强调A.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B.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主力军C.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作用要结合D.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6-【答案】C【解析】“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说明工人和农民结合的作用,C正确;A、B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排除;D属于中国革命道路。11.1956年以后,诗歌不再仅仅表现重大题材,讴歌爱情、友谊、山川景物的作品开始增多,诗的主题也不断深化。一些诗人面对现实,大胆探索,对我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给予揭示,对一些社会人生问题给予积极的思考。这段描述说明A.国家经济建设进入高潮B.新旧创作理念存在冲突C.社会上出现“左”倾思潮D.当时艺术氛围相对自由【答案】D【解析】根据“1956年”“诗的主题也不断深化”“一些诗人面对现实,大胆探索”,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毛泽东提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科技的双百方针,促进了我国文化的繁荣,材料反映了当时艺术氛围相对自由的情况,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化领域相对自由的情况,没有涉及经济领域,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新旧创作理念存在冲突”,排除B;双百方针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科技的正确方针,材料反映的是双百方针下,思想相对自由,文化逐渐繁荣的局面,不是“左”倾思潮,排除C。点睛:抓住关键信息“1956年”“诗的主题也不断深化”“一些诗人面对现实,大胆探索”,结合所学可知是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促进了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12.“浪漫”一词原指中世纪时用罗曼语(古代法兰西方言)写成的诗歌或传奇,多以英雄冒险与奇妙经历为主。到了18世纪后半期,此词用来比喻与现实相区别的想象中的世界,和“野性”“幻想”“不可思议”等形容词相近。“浪漫”词义的演变反映出A.对“崇尚理性”的反思B.启蒙运动推动文艺发展C.西方重视历史文化传承-7-D.批判现实成为社会潮流【答案】A【解析】【详解】由“浪漫”词义与“野性”“幻想”“不可思议”等形容词相近,用来比喻与现实相区别的想象中的世界,可见“浪漫”词义的演变反映出对“崇尚理性”的反思,故A正确;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核心,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与历史文化传承无关,排除C;十九世纪中期,批判现实成为社会潮流,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D。13.西周的道路以周王室为中心向外围延伸,通往各诸侯国,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均设有主要干线。如西向及西南方向通往矢、散两国;东向由镐京通往成周、桧、谭、齐;南向由成周通往鄂、申、曾;东南向由成周至坯、蔡、(胡);北向通往晋、刑、燕等。这表明西周时期A.加强了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联系B.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C.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D.推动了西周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周的道路以周王室为中心向外围延伸,通往各诸侯国,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均设有主要干线……”可知这表明西周时期道路交通发达,主要干线可直达各诸侯国,这有利于加强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表明国家政权逐渐趋向严密,故B项正确。A项“全国各地”、C项“各少数民族”属于绝对化错误,排除。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排除。14.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