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11月)试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1.西周时期,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水平在某些方面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这表明西周分封制()A.有助于王室对地方管理B.推动边远地区经济发展C.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D.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区域2.《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A.财产继承的原则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C.任人唯才的要求D.兄终弟及的传统3.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中央权力高度集中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D.独断性和随意性4.《全球通史》写到:“新皇帝……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所说的行政管理制度()A.具有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B.使中央得以垂直管理地方C.旨在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D.由秦始皇首创并推行全国5.某学者在评价某一制度时说: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样的安排纯系一时权宜之计,从未预计长久保持。该制度是()A.秦朝的郡县制B.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D.元朝的行省制6.“公平、公正、公开”是当前中国选拔任用官员的重要原则。从追求公平、公正、公开的角度看,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古代选官制度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7.古代统治者在任用地方官员时,时刻不忘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与管理,曾经起过监察地方官员作用的官职不包括()A.两汉时期的刺史B.秦汉时期的御史大夫-2-C.元朝的中书省长官D.唐朝的御史台8.“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叙述是正确的()A.重用了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丞相属外朝B.尚书省被中书省取代C.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削弱相权9.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据此,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中书省负责草拟,下辖六部B.门下省地位最高,掌握决策权C.尚书省地位低下,没有权力D.三省长官皆宰相,相权被分散10.结合中国古代制度判断,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出现明显错误的一项是A.《浅谈秦始皇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B.《论汉代刺史对地方的监察》C.《论宋代行省制与中央集权的强化》D.《论清军机处设置与皇权的加强》11.《大明律》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这些规定意在()A.维护皇帝专制权威B.促使官员敬畏法律C.杜绝朝臣大权独揽D.保证国家选贤用能12.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诏罢中书省”,但相权被废使皇帝与六部之间产生了一个权力真空。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明代皇帝()A.提高六部的政治地位B.设立内阁来辅助施政C.任用宦官来参预朝政D.以特务机构充当耳目13.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14.鸦片战争后,面对英国的坚船利炮,清廷统治者竟不知道英吉利在何处。这主要体现了清王朝()A.吏治腐败B.小农经济异常顽固C.军备废弛D.对世界的茫然无知-3-15.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16.1843年中英订立的《五口通商章程》规定:“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据此英国攫取了()A.协定关税权B.领事裁判权C.片面最惠国待遇D.永久居住权17.下列历史史实的组合中,搭配不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割让香港岛、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C.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允许日本在华设厂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18.美国史学家阿德勒认为:“主要由于慈禧太后的阻挠,在1894-1895年因朝鲜问题而引起的中日第一次战争中,中国军队显得千疮百孔。”这表明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A.清朝政府的腐朽无能B.慈禧太后性格的偏执C.中国军队战斗力弱小D.战争主要在国外进行19.北京一次会试期间,台湾举人汪春源上书朝廷沉痛指出:“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则天下人心必将瓦解,此后谁肯为皇上出力乎!”此上书的历史背景是()A.《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B.《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C.《胶澳租界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20.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此表反映的共同问题不包括()A.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B.“弱国无外交”C.各条约均涉及割地、赔款、开埠D.列强均实行炮舰外交政策21.下面是中国近代某政治运动提出的斗争口号。这些口号体现了()-4-A.鸦片战争时期民族矛盾尖锐B.甲午战争时期群众救亡运动高涨C.太平天国时期反清斗争激烈D.瓜分中国狂潮引发农民反帝斗争22.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D.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23.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是()A.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B.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C.1936年西安事变D.1937年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24.抗日战争时期,属于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的战役是()A.淞沪会战B.百团大战C.武汉会战D.徐州会战25.中国政府曾多次发起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但直到1943年1月11日,英美两国才发下表项联合声明,宣布废除过去一个世纪里的一切不平等对华条约.英美这样做主要是因为()A.英美试图扩大在华势力B.英美意欲放弃在华利益C.中国军队配合英美作战D.国民政府外交上的努力26.抗日战争期间,延安“吸引了一个美国军事观察团、一些美国国务院外交官和一个美国总统特使前来访问,另外还有大批外国记者前来采访”。其主要原因是()A、中共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B、中共的抗日主张得到了普遍认同C、中共坚持抗战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同情D、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显重要27.“从当代民主的视野来看,希腊民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一个重要的局限性,那就是,公民资格具有高度的排他性”。这种“排他性”使古希腊的民主制度()A.只体现公民内部的平等B.仅仅是城邦居民的民主C.易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D.开近代西方选举制先河-5-28.伯里克利在著名的《葬礼演说》中说:“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这段话反映出雅典民主的特征是()A.权力制约B.主权在民C.法律至上D.人人平等29.《十二铜表法》规定:受伤害者在某些情况下有权对肇事者给予同样的伤害。这表明()A.它在维护贵族特权B.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权益C.它是以往罗马法习惯法的汇编D.它保留了落后的习俗30.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经说:“环顾我们国家中的其他部分,你会发现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这句话反映出当时罗马社会()A.人人精通法律B.《十二铜表法》适用于所有人C.法律至上的原则D.统治阶级没有特权二、材料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汉书》(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原因是什么?并依据材料指出分封的主要对象。(6分)(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6分)-6-(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并就此作简要评价。(8分)32.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材料二: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材料三: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南京条约》中丧失的国家主权。(3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3分)(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胜利对中国的影响。(8分)(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主要因素。(6分)-7-彭山一中高2022届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BBCBBDCADCABCDB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AABCDADACDABDC二、材料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31.【答案】(1)原因:西周疆域广大、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3分)对象:姬姓王族、功臣、先代贵族。(3分)(2)制度:郡县制。(2分)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巩固统一。(4分)(3)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2分)影响:形成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影响中央集权。(3分)评价:汉初错误地吸取了秦灭亡的教训,分封王侯是历史的倒退。(3分)32.【答案】(1)主权: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自主权;(3分)(2)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