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每小题2分,共50分)1.据史料记载,商王断定大事,要综合考虑五个方面的意见,即王本身、卿士、庶民(人)、卜(龟)和筮。如若王、卿士和庶民一致同意,而龟筮反对,则以不动为好,动则不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商朝A.商王完全垄断决策权B.政治带有迷信色彩C.王权受制于族权D.已形成早期民主制2.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A.分封制B.封建制度C.君主专制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3.下表是周王室分封情况一览表,对该表解读不正确的是()国名对象地理位置国名对象地理位置晋王室子弟今山西齐功臣今山东北部卫王室子弟今河南北部宋商朝后裔今河南南部鲁王室子弟今山东南部燕王室子弟今北京一带注:沿黄河流域的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A.周王室同姓分封占主导地位B.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C.周王室的同姓亲族封地富庶D.分封对象具有多样性4.汉惠帝时期中央以明确的法律条文对恢复的监御史的职权做了规定,使监御史成为单纯的地方监察官,而不是像秦朝监御史那样在监察之外还有很多职权。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这些做法A.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可以消除地方吏治的腐败C.控制了地方经济的自主发展D.有效地防止地方王国割据5.从秦朝到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但不乏与之相悖的特殊现象,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B.隋唐在实行三省六部制度拆分抑制相权C.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D.清初军国政事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6.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B.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C.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2-7.《十二铜表法》第3表规定:债权人得拘禁债务人六十日。在此期内,债务人仍可谋求和解;如不获和解,则债权人应连续在三个集市日将债务人牵至广场,并高声宣布所判定的金额。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这说明《十二铜表法》强调()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有法必依和执法必严C.私有财产不可侵犯D.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8.《十二铜表法》第九表有这样的条款:“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判处死刑”。在这里,《十二铜表法》A.保护了平民的合法权利B.表明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内容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D.强调法律的公平与程序9.2018年7月13日《泰晤士报》报道:英国历史上第二位女首相特雷莎·梅正式走马上任,接受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任命,组建新政府。这反映出英国政治体制的特点是()A.首相对国王负责B.首相掌握了行政权力C.议会对内阁负责D.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10.有一天,华盛顿与杰斐逊共进早餐,杰斐逊问,为什么要设参议院?华盛顿反问道,你为什么把咖啡倒进浅碟里?杰斐逊说是为了使咖啡凉下来。华盛顿说,既然如此,我们也可以把法案放人参议院的浅碟里降降温嘛。这则小故事表明美国设立参议院是为了①限制民主共和②减少决策的失误③制约与平衡众议院④保障国会立法权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11.自1789年《人权宣言》发表后,法国在近代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先后出台了11部宪法。这些宪法大多寿命短暂,有的甚至“胎死腹中”。唯独1875年的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施行长达65年。这主要是因为A.总统的权力很小B.民主共和观念渐人人心C.人权要求得到了完全实现D.共和派势力优势非常明显12.在领导德意志统一的过程中,俾斯麦成为整个德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然而,1890年,劳苦功高的俾斯麦还是被辞退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辞退俾斯麦的应该是A.帝国皇帝B.帝国议会C.联邦议会D.责任内阁13.有学者论述:“《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最痛心的条款是五口通商,认为洋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容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洋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这说明当时清政府-3-A.洞悉了英国侵略扩张的野心B.维护了通商自主权C.认为一口通商优于五口通商D.仍固守着传统观念14.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曾写道:“这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这场“悲壮的斗争”A.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制度B.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C.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D.试图构建一种西方宗教文化15.据记载:“山东义和团,非欲谋乱也。平日受侮教堂,久已痛深骨髓。自德(国)人占据胶州湾,教焰益张,宵小恃为护符,借端扰害乡里民间不堪其苦,地方官不论曲直,一味庇教而抑民。遂令控诉无门,保全无术,不得已自为团练,借以捍卫身家。”这表明A.中西文化领域矛盾尤为激烈B.清政府严控列强的传教活动C.地方官纵容义和团抵抗侵略D.民族危机引发了义和团运动16.“5个多小时的激战,不仅决定了北洋水师和日本舰队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战争全局。说得远一点,它同时又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里中日关系的格局:把37年之后‘九一八’的炮声看做黄海海面炮声的历史回响并不为过。”下列对“激战”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决定了甲午战争结局B.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C.影响了中日国际地位D.刺激了日本侵华野心17.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A.辛亥革命爆发有民族意识因素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D.武昌起义带有一定偶然性18.有学者提出:只有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辅助性的而是主导性的”时,中国革命才能说是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那么,依据这一观点,中国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标志应该是A.五四运动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C.国民革命运动D.南昌起义19.作家魏巍曾写道)□口是地球上的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这条诗意而壮美的红飘带背后,是皑皑雪山、茫茫草地、滔滔江河,是饥饿、寒冷、疾病、硝烟,是理想、信念、意志……”材料描述的事件-4-A.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失败B.成为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C.粉碎反动派扼杀革命的企图D.拉开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序幕20.教育部要求,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十四年抗战”主要是基于A.抗战的民族性和完整性B.中共抗战的历史功绩C.突出东北抗战的重要性D.中国抗战的长久悲壮21、下图是某次战役的进军路线图,下列选项与此次战役相吻合的是A.清政府君主专制统治就此结束C.促进国共两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迫使列强放弃在中国的长期统治22.下面是中共党员中工人党员所占比重变化的示意图。图中所示的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的政治觉悟的全面提高B.工人阶级已经失去了领导地位C.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D.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23.俄国十月革命走的是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再扩大到全国城镇农村的道路,形成这一特点的最重要的原因是A.沙皇专制统治的重心在中心城市B.小农经济仍占优势,城市敌对势力薄弱-5-C.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城市领导农村D.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集中在城市24.《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中指出:“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做主的权利。”最能论证这一观点的是()A.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逐步推行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25.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首次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香港问题的方案。该方案的提出①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②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③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④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新唐书•百官志》材料二有学者指出,“在率先建设现代化的那些社会中,由于现代性的挑战主要来自内部,因而转变过程徐徐展开,延续了几个世纪”。以英国为例,传统领导嬗变为现代化领导发生在1649—1832年,经济和政治转变是在1832—1945年,直到20世纪,国家的政治体制才完全适应了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社会整合则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事情。——邢悦《国际关系:理论、历史与现实》(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6分)(2)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一三省六部一内阁一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4分)(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晚期,英国确立了什么政治体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49—1832年英国在确立与完善这一政体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重要历史事件?(5分)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奥林匹克的故乡,欧洲对外贸易的发源地,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曾经彼此交融,相映生辉。材料二罗马帝国时期查士丁尼皇帝敕定的《法学总论》中明确界定:“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享有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材料三法制史学者将唐高宗时颁行的《唐律疏议》与“罗马法”相提并论,并视之为古代中华法系的代表著作。《唐律疏议》首篇开宗明义:“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见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实质上是“以法制国(therulebylaw)”而不是“法治(theruleoflaw)”,不过是君主用刑罚律令来控制臣民罢了。(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各创立的政治制度。简析古代希腊政治制度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三,比较罗马法和中国传统法律精神(或原则)的不同。(6分)28、(16分)历史的长河不断向前,而众多的历史事件都离不开重要城市的承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费正清这样看待北京:“北京的气势雄伟,布局对称,毫无疑问使它成为一切首都中最有气派的……没有一个西方的首都能这样的威严,清醒地构成君主专制政体的象征。”材料二电影《南京!南京!》在各大影院放映,引起巨大反响。它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历史故事。材料三材料四国民党一大会议旧址遵义会议旧址-7-(1)清朝使君主专制政体的“威严”达到顶峰的标志是什么?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是如何结束的?(4分)(2)在中国近代史上,南京有着特殊的地位。请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