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昌平区临川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与唐朝时设置的节度使作为不同时期的地方势力,二者不同的地方是A.与天子是否存在宗法关系B.所在地后来是否可能发展为割据势力C.是否拥有辖区内的全权D.其职位设置的目的是否为拱卫中央【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西周分封制是周天子按宗法制血缘关系分封,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属于贵族政治;而秦汉之后的官僚政治地方官的任命则由皇帝决定,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模式,故二者的不同为A项。故选:A2.下图为闽南地区王氏宗祠“世飨堂”的两块牌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体现聚族而居的宗法观念B.具有激励族人的教化功能C.强调尊宗敬祖的文化认同D.反映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中的宗祠牌匾就形式而言反映了宗法血缘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就内容来说体现了尊宗敬祖的文化认同心理和激励族人的教化功能,所以ABC三项表述符合题意和史实,D项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故答案选D。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宗法制点评:中国古代宗法制的具体内容:本题主要考察宗法制的具体内容,解题的关键就是必须2牢固掌握教材中有关宗法制的相关内容,对于宗法制内容的考察,高考中主要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宗法制的内容和影响,尤其是影响与现当代生活还紧密相关,例如,祭祖,同姓寻根等。3.宋太祖为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分别设置的官职是A.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B.三司使、参知政事、枢密使C.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D.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答案】C【解析】【详解】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枢密院作为最高军事机关,其长官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又设三司,其长官为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故排除ABD,C符合题意。4.刘邦建立的政治制度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别是()A.三公九卿制B.地方行政制度C.皇帝制度D.赋税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能力。汉承秦制,中央机构、皇帝权力、根本目的都基本上相同,只是在地方上有所不同,秦是郡县制,西汉是郡国并行制。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秦汉制度比较5.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长期存在着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两大矛盾,这两大矛盾斗争的总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集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君权不断加强。但是也有个别例外的情况,下列各项中属于个别例外情况的是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②唐朝中期设节度使3③元朝实行行省制度④元朝设中书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有效的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③;郡国并行制度下诸侯国权力较大,没有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唐朝中期设节度使导致地方藩镇割据局面,造成对抗中央,元朝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后来导致中书省乱权,成为虚设,①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6.《史记集解》中有:“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答案】D【解析】材料中“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说明秦朝以后,玉玺为天子独用,群臣不敢再用,反映了皇帝的独尊和皇权至上,A、B项与材料不符,C项说法错误,皇帝制度的本质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故本题选D。7.清代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其依据A.“军机处……职居密勿”B.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C.军机处机构精简D.“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4【答案】B【解析】【详解】“军机处……职居密勿”体现了军机处的封闭性和保密性,不能说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排除A项;“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说明军机处作为清代的政治中枢没有任何的决策建议权,完全秉承皇帝的旨意形式,权力全部集中到皇帝手中,说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选B项;军机处机构精简主要体现了军机处的机构特点,也不能说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排除C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是对明代内阁阁臣的描述,故排除D项。【点睛】清代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又因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较高,但政治决策封闭性的特征也更为明显。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8.明成祖设内阁,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皇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A.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B.明清重视翰林院学士C.翰林院学士享有特权D.明成祖和康熙帝处于危机境地【答案】A【解析】据材料“明成祖设内阁……康熙皇帝设南书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与南书房都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这反映了强化专制皇权的共同点,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明清重视翰林院学士,故B项错误;翰林院学士并不享有特权,故C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明成祖和康熙帝处于危机境地,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明成祖设内阁、康熙皇帝设南书房的史实,学生扣住材料关键信息即可从加强皇权的角度分析选项,得出正确答案。9.历史上对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众说纷纭,有人根据文莹的《续湘山野录》中“烛影斧声”的记载,疑心宋太宗“弑兄夺位”,也有人根据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为宋太宗辩解开脱。虽没有定论,然后人不时提出新依据。对上述观点的解读,最准确的是A.历史事件的争论越是争论越无法解决5B.历史争论的解决离不开考古的新发现C.合理的历史存疑有助于新史料的发现D.价值判断不同导致史实出现不同选择【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有人根据《续湘山野录》中“烛影斧声”的记载,疑心宋太宗“弑兄夺位”,也有人根据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为宋太宗辩解开脱,这表明价值判断不同导致史实出现不同选择,故D符合题意;历史事件的争论越是争论越明了,而非无法解决,故A不符合题意;历史争论的解决不一定离不开考古的新发现,故B不符合题意;C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故C不符合题意。10.《儒林外史》中有一则故事,讲到屡试不中的穷书生范进,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这反映出作者认为科举制A.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B.选拔人才注重德才兼备C.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D.考试程序繁杂试题艰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写出合乎形式的文章,不重视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故材料范进中举的故事正是科举制消极作用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强调科举制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没有涉及选拔人才的标准,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公平和正义,而是强调科举制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科举考试的程序和难度,无法推断出考试程序繁杂试题艰涩,排除D。【点睛】本题以科举制为切入点,考查科举制的局限,紧扣材料信息“屡试不中的穷书生范进,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即可知道作者认为科举制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11.高一(1)班开展了主题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的活动,张华同学以“汉武帝、6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不同点”为突破口进行论证,下列能够为张华提供论据的是A.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B.直面地方对中央的威胁问题C.设立管理地方财政的官员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针对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又派刺史监察地方官。针对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宋太祖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A、B、D都是宋太祖、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选C。考点:中央集权的加强点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是:相权不断削落,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落,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12.1905年,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首次派出以王公大臣为首的考察团去欧美日等国考察政治,此次考察团出洋,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仔细,收获颇多。他们对德国宪政最感兴趣的应是A.实行议会制度,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B.宪政之下,皇帝掌握国家大权C.宰相由议会选举产生,不能世袭D.德国宪政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样考察的目的是为了挽救专制统治,因此他们对德国的宪政之下,皇帝掌握国家大权的君主立宪制最感兴趣,故B项正确;AC项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议会是权力中心,故A项错误;清政府本意不原意发展资本主义,故D项错误。13.古希腊有三个里程碑式的改革,分别代表着雅典民主政治奠基、确立和顶峰,它们分别是7A.梭伦改革、伯利克里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B.伯利克里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梭伦改革C.克利斯提尼改革、梭伦改革、伯利克里改革D.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答案】D【解析】【详解】梭伦改革有助于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以新的行政选区制度,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标志雅典国家最终形成,而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伯利克里统治时期,国家权力机构向所有公民开放,公民有充分的政治权利,宣告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故排除ABC,D不符合题意。14.下列关于罗马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B.万民法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人C.罗马法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罗马法的实施维系和稳定了罗马帝国的统治【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罗马法的内容。罗马法所包含的不管是成文法还是万民法都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并不普遍适合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人,比如奴隶,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实质。【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5.“当一个希腊人自豪地称自己是雅典人,他谈到的是那个既是他的家园又是他的国家的小城镇。那里不承认有什么最高的统治者,一切由集市上的人们说了算。”这段材料反映出雅典社会的情况是①工商业比较发达8②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③人人都能担任一切官职④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很高。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内容说明古希腊实行民主政治,雅典人为自己的公民身份而自豪,但并非人人都能担任一切官职,如十将军,因此③说法错误,①材料中并未体现;材料中“是他的家园又是他的国家的小城镇”,说明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那里不承认有什么最高的统治者,一切由集市上的人们说了算”,说明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很高。故D项正确,排除ABC。16.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的其他民族,统一了意大利半岛;公元前3世纪中期,建立了第一个海外行省西西里。随着扩张,不同民族之间出现了新的矛盾:经济活动中的利益冲突、民族习俗的差异、文化传统的不同等。为解决这些问题,罗马统治者A.通过习惯法缓解经济纠纷B.颁布《十二铜表法》,限制贵族的特权C.制定万民法,协调各地区的民族关系、社会矛盾D.颁布公民法,完善罗马法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帝国扩张原有的公民法不能解决新出现的矛盾,于是出现了协调新关系的万民法,故C项正确;习惯法无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故A项排除;BD项是公民法,无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而且公民法没有完善罗马法体系,排除。17.《十二铜表法》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以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一只公绵羊9替罪。这说明罗马法A.旨在维护贵族利益